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

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我校班班通已覆盖各个班级,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把班班通恰当的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中的难解之处直观而生动。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
学法设计: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李叔同《送别》】,全班交流学过的关于李白的送别诗并背诵。

(李白《赠汪伦》)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同学们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大家知道里什么?指名说,师生补充。

(设计意图:利用播放歌曲的方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走进学习古诗的氛围,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1、介绍黄鹤楼【出示黄鹤楼图】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

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以后各代屡毁屡建。

今天的黄鹤楼是1985年修建的。

历史上的黄鹤楼轩昂宏敞,瑰丽无比,是文人骚客登临行吟之胜地。

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先后到此游乐,吟诗作赋。

登楼眺望,视野开阔,远山近水一览无余。

2、引导理解题目“之”的意思? 广陵是指扬州。

古代的别称。

3、【多媒体出示示意图】,让学生明确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4、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画面──黄鹤楼雄姿──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明确两位诗人送别的地点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认识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回答。

现在谁来给大家介绍李白。

全班交流,师相机补充。

课件播放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设计意图:只有了解了诗人的伟大成就,才能激发学生对诗人的敬仰,进而具有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因此我将作者的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样更直观。

)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意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投影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

即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

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

孤:孤单。

唯:只。

天际流:流向天边。

3、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设计意图:将注释投影出来,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教师相机补充。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

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5、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祝愿和企盼……)
6、现在让我们以(眷恋、依依不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祝愿和企盼……)的心情学生诵读全诗。

【多媒体播放范读,然后播放《送别》伴奏,在音乐之中同学比赛读、指名读,引读】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范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播放《送别》的伴奏是为了渲染气氛,让同学们在比赛读、指名读、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之中入情入境,很好的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


三、深入感悟,体会诗情。

1、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
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见。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是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3、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发言
预设:
(1)朋友啊,你这一去我们再也不能一同喝酒吟诗,讨论国事,怎能不让我悲伤呢?
(2)前辈啊,我会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会想念你的。

(3)朋友啊,此去广陵,不知何时相见,我祝你一路平安!
4、抽生上台扮演诗人话别
5、感悟“烟花三月”。

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诗句或用自己的话谈长江两岸的春天美景。

【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配乐欣赏】质疑:李白有心思欣赏吗?为什么?他只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先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配乐欣赏图片中加深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人离别时无心观景,心中只有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使感受、理解融为一体。


6、学习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情感。

(1)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

几只?生: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

齐读。

(2)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

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

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一读。

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

对,只能看见江水,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

指名读。

一二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

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

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

这是柔情的相送。

男女赛读。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

边看边想。

【播放《烟花三月》伴奏】
(设计意图:以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置身于送别的氛围之中,有感而发)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预设: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

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

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

··········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

师范读。

你们也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生配合读。

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全班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诗,投影展示。

出示送别诗句:王维的《山中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学生读,积累。

(设计意图: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投影出示学生收集的送别诗,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六、作业把本诗编成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孟浩然
黄————————————广
鹤————————————
楼————————————陵
依依惜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