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解析有官职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就住在市场附近。

答案C
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
开市和封市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

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私营工商业是否保护,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
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解析“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说明以上政策有所松动导致商品经济发达,导致出现大量的富商大贾。

答案D
4.《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
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题干反映唐朝坊市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B
5.2015·南昌模拟《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的重要特点,即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

因此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不符。

只有B项与此相吻合。

答案B
6.2015·武汉质检《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解析这段话的大意是:萧何置买田地总是选择偏僻的地方,他认为: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不贤能,(地处偏僻)可以避免被兼并。

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7.2015·泰安期中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24%36%30%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末苏杭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工场工人”“工场主”,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答案为D。

答案D
8.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 )
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
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
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解析“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反映了家庭纺织业的兴盛,D项正确。

由A项中“工厂勃兴”、B 项中“洋布大行”、C项中“机器”可知,A、B、C三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不符合明朝的时间限制,均可以排除。

答案D
9.2015·衡水模拟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
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C
10.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由于“海禁”和
“银禁”的开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与中国开展商品贸易往来,说明D项正确。

A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材料只反映西班牙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能说明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材料没有体现航运业情况。

答案D
11.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

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

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
A.限制对外贸易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C.禁止对外贸易D.以天朝上国自居
解析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在贸易方面实行严格限制的措施,但没有实行“禁止对外贸易”。

答案C
12.2015·贵州联考“寸板不许下海”是明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此政策(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海禁政策,这是一种抑商政策,但并非禁绝任何人进行外贸活动,海禁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还是有所发展,这种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
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演变:唐朝时,在
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14.2015·连云港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

……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由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

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沿海居民带来灾难。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可知,是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

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

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材料一:完全禁止。

材料二:限制。

(3)促进社会安定。

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

hc <23222 5AB6 媶>40189 9CFD 鳽27518 6B7E 歾E31259 7A1B 稛26263 6697 暗29919 74DF 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