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ppt课件21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 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 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 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 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 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 “三别”。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人认为这两句有 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登台,求长寿; 独登台,无亲朋也。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尾联中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 么意思?“艰难”“潦倒”仅仅指国家艰难吗?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境界?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 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 一个新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 的最高水平。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以古体、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 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 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 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 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 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 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 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 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高登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 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 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 他杜拾遗、杜工部。
源自文库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 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 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以后漫游吴越, 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 和五古,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 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 早期的代表作品。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 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 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 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 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 菩萨心肠。
孤独凄凉
2、颔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 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 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一泻千里,比喻时 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时间流逝,孤独飘零
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只用了六个名词,就勾勒出六个特写镜头,迅疾 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展现出一幅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江立体景物图。 2.运用了高低近远结合,动静结合,给人一种清冷肃杀之感,营造了悲怆的抒 情基调。 3.颔联俯仰结合。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空间辽阔广大, 意境豪迈壮阔、气势雄浑,画面气象万千。 4.融情于景。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哀”字不仅写出 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有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 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有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 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 漓尽致。
借景抒情
总体感受: 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悲秋)
贰、再读诗歌,鉴赏技巧
1、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象给人什 么感觉?
风、天、猿、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
急风,使人感到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天高,在茫茫天地之间,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登幽州台歌》 猿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倍感凄凉。
壹、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思考这首诗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抒情?
首联: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 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尾联: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 戒酒不举杯。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 白了。
很、非常。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 从而非常遗憾。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 又忧身。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 被称为“诗圣”。
(二)长安十年时期(746—755)(三十五—四十四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 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 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 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 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 《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 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小结: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直接倾诉内心 的重重愁苦。登高远眺江景秋色,触景生情,悲涌心头。 劲风悲鸣、高猿哀啸,落木萧萧,壮景传悲。颈联、尾 联字字抒悲,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身逢 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 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 苦, 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 心忡忡。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 中苦”。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759——770)(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 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 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 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 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 《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 行》等大量名作。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 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