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活动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数学语言是自然科学的工具。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
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形
成有逻辑性、条理性、精确性。
更有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数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1.学会阅读数学,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认真阅读。
因此,数学阅读不仅是数学表达的语言性、工具性,同
时也是学生借助数学课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引发数学思考的前提。
记得一位科学家说过的
一句话:“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概念形成数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
培养学生数
学语言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数学语言用词要非常准确、精炼、清晰,不可模棱两的。
数学语言无论是概念、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达来实现的,数学
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绝不逊色于语文。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课标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读懂并理解数学中的标点符号、数学术语、概念,定理、公式、图表语言等,要特别鼓励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如:教学小学第十册中第二单元的《因数和倍数》,要使学生很明确的理解因数和倍数这两
个概念,就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6×2=12,从原有的数学水平理解,2和6这两个数都
是因数,12是积,再进入本课内容:“因数和倍数”,在这个算式中的这两个数字都是因数,
到底是怎样形成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数学术语,让学生自学中形成的语言来表达,同学们的共
同探讨,到底谁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进入新的知识,学生
在学习中阅读数学内容,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形成新的数学
概念,得到了新的数学语言。
2.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中语言形成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水平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一个有力的依据。
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引导数学术语
到数学概念的形成,从实例的点拨到能使学生领悟到身边的数学语言。
教师语言能力应该是
不断的提高和历练的,数学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精炼,准确、扼要、条理分明、前后一致,而且要使学生明白易懂,让学生听着听着就上口了,上心了!把数学知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数
学思想。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内容中,学习的概念是比较多并且字
面上的区别并不大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如何实现区分概念间术语的记忆方法呢?概念有:比、前项、后项、比值;后面的还有化简比,求比值等问题,一道算中出现有求比值和化简比两
个问题时,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平常,又不够仔细的学生的来说出现的问题是最多的,他们通
常把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或是把两个问题一次性就解决掉了,也就是:6 :8 = 3 :4= ,
因为学生对文字不够理解,表现为对计算的结果与题目的要求表达形式不统一,解答的过程
不应该用一种结果作为解决两个问题表示。
教师从引导学生领会题目要领进行分析,区别两
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知识的构造来点明“比值”表示一个数,“比”是由两个相除形式
构成的,并且要举一反三让学生从练习题到用文字的表达来明确这两者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
生会更理解题目要求,然后用计算的方式或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牢固地掌握了文字表达与实
践应用。
教师的课堂语言作用不是一味领读或过多的讲解,而是由学生根据教科书与学习参考书中学
习到的知识,参以学习小组的讨论,联系教师语言的点导,进入区分知识类型的层面上来。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语言在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得了训练,理解能力和思维以能力
得到了提高。
3.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了数学语言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数学中的数学语言以及数学知识交流,也是数学语言形成的又一重要组
成部分。
3.1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争论热烈的课堂上表现自己的见解,从原来
被动的倾听到自己动脑动手思考的过程,学生既有听别人分析方法机会,也有机会对问题发
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学会倾听、思考、分析、灵活地运用别人的点子来解
决自己的问题。
3.2合作学习显成效,知识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加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
学间的信服,不断推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点带面,面带片,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良好风气,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例如: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65页中的一道题是这样说的: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
66cm,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000m,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对于中下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不太容易理解的题目,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向组内能力比较
强的学生求教,学生会一步步从题目的条件到问题有声有色地分析给同学听,求教的学生会
从听中参与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一步先计算什么?从哪个条件下手,怎样得到
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步计算、第三步怎样计算?学生会很自然的引导不理解问题的学生进
入解题的步骤:第一步首先要先计算出车轮一圈的周长,第二步再算一分钟所走的周长,第
三步才计算:总路程(这里还要明确一个是:总路程与车轮一周的长度单位不同,还要化成
同单位才能计算)除以一分钟走的周长得到几分钟才能从家到学校的时间。
3.3能力的形成,学生们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答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参与到
讨论的行列中来,不懂的学生也会积极思考来表现自己,主动和同学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了就说明他主动思考了,不断地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慢慢的就学生了思考、动脑、久而久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学们和老师赞赏的目光会使他们更加努力。
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不
光学到解决问题方法,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感受同学间互敬互爱,增
强了同学间的友谊,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4.实践中的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动手操作活动是最直观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是教师数
学教学活动一种强化记忆的手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知识的内在感知
与外在的智力活动,只要内外相结合起来,语言表象才得到真实的体现。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数学
原理,体验知识结构由来,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的知识内在联系,并归纳总结出新的
概念、定理和公式,把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应用中来。
例如:数学第十册“体积和体积单位”
让学生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器中,容器刚好把1000毫升的装满,学生会悟出1000毫升水和1立方分米容器装的水是相等,自然而然学生就会汇报实验得出
来的结果,而记忆之深刻可想而知了,脱口而出地用文字表达出“1立方分米=1000毫升”。
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它是由多少个面组成的,每个面怎么样计算,学
生在已有计算长方形的知识水平上,应当计算几个面的面积,并要找出哪个面是相等的,最后,总结出最简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学生最大的兴趣就是成功的解决一个个从未解
答过的问题,体验每个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语言自豪的归结出知识规律,形成了初步的逻辑
思维能力。
语言是体现一个人的内涵,数学语言是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下功夫,发现学生闪光点,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数学实践活动,理解数学生活中的应用,领略数学语言在知识领域和生活中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