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何“倾倒”于一位爱哭男人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

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

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

据推算,白这时19岁。

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

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三首《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chè裂开)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唉,读到这里,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两人15岁(从湘灵的角度看,白居易当时19岁)就认识了,至今整整苦恋了8年(白居易27)。

是什么阻碍了他们门第。

当白居易29岁终于考上了进士,就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理由仍然是门第。

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衷:“食蘖(植物的芽)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长歌当哭为湘灵——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长歌当哭为湘灵——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二 、 白居 易在 符离及其初恋 爱情
白居易 , 祖籍太原 , 唐代宗大历七年(7 7 2年) 生 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 唐德宗建中二年 (8 年) 自 71 , 为避 徐 州 战乱 , 父把 家眷 送 往徐 州符 离县 居 住 , 其 至 德宗贞元十四年 ( 9 年 ) , 78 夏 诗人离开符离去 浮梁 依其 长 兄 , 符离 生 活前 后 长 达 十 几 年 之 久 。 在 此 在 期间, 诗人除有少数几年是流浪江南 、 放游苏杭 , 在 越中、 长安、 阳等地游学 以外 , 襄 其余 十多年基本都 是在符离家中度过 的。贞元五年 ( 8 7 9年 ) 白居易 ,
儿湘灵 , 二人 互相 爱 慕 , 一见 钟 情 , 很快 就 浸 沉 于 热
目标 明《 湘 灵 》 《 至 夜 怀 湘 灵 》 寄 、冬 2首 ; 拾 遗 先 王 生 考证 确定 描 写 与湘 灵 恋 爱 的 《 情》、 生 别 离 》、 感 《
恋之 中, 他们经常私下约会 , 在月光里 , 濉河旁 , 柳荫 下 、 花丛中, 桃 留下 了他们 爱 情 的足 迹 。 自居 易 经常
始— — 那 场撕 心 裂 肺 , 始 无 终 的初 恋 悲 剧 情 结 。 有 爱情 是 人生 不 可逾 越 的话题 , 恋 对 于 个 人 性情 的 初 影 响至 关重 要 , 其成 败所 得 , 于一 个人 的影 响甚 至 对 是一 辈 子 的 , 过此 类经 历 的人是 不 言而 喻 的 。 有 白居易 生 于世 代 仕 宦 之 家 , 因时 事 人 乱却 与 然 宿州 符 离 ( 属徐 州 ) 下 了不 解 之 缘 , 后 在符 离 唐 结 前
的爱情 遭 到 了 自家 的坚 决反 对 。 贞 元 九年 ( 9 7 3年 ) 天 , 冬 自居 易 的父 亲 白季 庚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的回应: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

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爱情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爱情的热忱和对情感的探索。

他的爱情悲剧诗更是充满了激情和痛苦,深刻地描绘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本文
将对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恨歌》。

这首诗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由于政治和宫廷的原因,他们最终被迫分离,杨贵妃被刺死,李世民在悲痛中暴毙。

这首
诗运用了美妙的语言和形象来描绘这一悲剧,展现了两个人深深的爱恋和无法抗拒的命运。

诗歌的起伏和抑扬使得这一悲剧变得更加深刻和感人。

其次,我们来看看《琵琶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艳的琵琶女子与一名富家公子之
间的爱情悲剧,由于个人矛盾和社会道德束缚,他们被迫分离,琵琶女在悲痛中离开了世界。

这首诗使用了流畅的语言和动人的情感来描绘这一场景,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
情的残酷和无情。

最后,我们来看看《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离别场景,两个人的相遇
和分离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和感人,诗歌中的形象和比喻增强了这一悲剧的复杂性和深度。

这首诗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追悔莫及的遗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深刻性。

名人轶事:白居易与湘灵的悲苦爱情

名人轶事:白居易与湘灵的悲苦爱情

名人轶事:白居易与湘灵的悲苦爱情
白居易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即便是在那样一个扔出一块砖头能砸倒八个诗人的年代,白居易也是能排前几的人物。

可白居易的感情生活却很不顺利,可能老天爷看他写诗太厉害,就把其他地方给他弄差一点。

白居易在十九岁的时候,认识了邻家的女孩儿湘灵。

就这样,白居易和湘灵过上了甜蜜的恋爱生活。

一起赏赏花啊,一起放放牛啊,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牛别丢了就行。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事儿被白居易的老妈妈知道了。

白母那叫一个气啊,头发都竖起来了!我儿子白居易那是要考科举当大官儿的,天天跟你一起放牛怎么行?白母大手一挥,硬生生地把两人分开了。

白居易心里苦哇,可母亲的话又不能不听。

行,你不是让我考科举当官儿嘛,我考还不行嘛。

等我考上了官,你总该让我跟湘灵在一起了吧。

要不说人家白居易牛呢,以后考试门门拿高分,后来还当上了校书郎。

这下可以娶湘灵了吧?白居易回家找到母亲,可是母亲说还是不行。

才当个校书郎算多大的官啊,必须娶豪门的女儿,为以后当更大的官铺路。

当官那是永远没有尽头的,白居易心里苦哇,比苦瓜还苦。

就这样,白居易心里一直想着湘灵,居然一拖就拖到了三十九岁。

最后白居易绝望了,好吧好吧,娶谁都行,随便给我安排个姑娘吧。

在家里安排下,白居易娶了元稹的妹妹杨氏。

白居易一见杨氏,这姑娘人还行,以后就凑合过算了。

痴情的少年白居易,最后还是没能娶上他的初恋呀。

温馨提示:如本文档对你与帮助,请下载使用!。

听语文老师说白居易人品很差,到底是如何个差法?

听语文老师说白居易人品很差,到底是如何个差法?

听语文老师说白居易人品很差,到底是如何个差法?白居易其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家族成员父亲:白季庚长兄:白幼文,三弟:白行简子女:两女一男三个亲生子女,过继其兄之子白景受。

大女儿金銮子早亡;二女儿阿罗平安长大,后嫁与谈弘谟,生有一女一男,丈夫早逝后回到父亲身边;三子白阿崔早亡。

养子白景受官至孟怀观察支使。

白居易一生白居易诗中唐时期有名的大才子,少年成名,年仅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从而享誉长安。

二十七岁时,他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且在同榜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为此他颇为得意:“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纵观白居易一生,早年的他,抨击时政,痛责弊端,关心民间疾苦,同情老夫少妇。

言为心声,他的一些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到《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的确,青年盛年时的白居易,的确这样说,也是这样想,更是这样做的。

这时的白居易,无疑是高尚伟大的。

正是因此,他险遭杀身之祸,也为此被流放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

但一腔热血毕竟有消逝的一天,几经宦海沉浮的白居易终于人到中年、晚年了。

这时的他,圆滑了,沉默了,世故了,闲散了,无聊了,无耻了。

晚年的白居易,狎妓无度,骄奢淫逸,并且为此沾沾自喜,炫耀于人前,却不是以此为耻,竟也沦落成了一个好色之人。

一个皱面白须的老头,竟然常常说二十往上的女子已太老太无味。

他蓄养着大批歌伎,供他玩乐,还卖出老的买进更年轻的。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以其深沉而悲切的爱情悲剧诗著称。

本文以解读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为主题,分析其作品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首先从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入手,探讨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接着介绍其爱情悲剧诗的背景,包括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

然后分析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意象,探讨他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沉痛的爱情情感。

最后探讨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解读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及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白居易、爱情、悲剧、诗、解读、主题、背景、风格、意象、表达方式、影响、价值、现实意义1. 引言1.1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解读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悲剧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在他的诗中,爱情被描绘得既美好又令人心碎,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挣扎。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歌广泛涉及人们相爱、相思、相离的过程,通过诗人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爱情中的甜蜜和痛苦。

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让人感受到爱情中的无力和无奈。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寂寞、思念和离别等意象,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他对爱情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对白居易的爱情悲剧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爱情的不竭追求和追溯。

2. 正文2.1 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白居易的爱情主题诗主要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爱情被描绘成一种美好而又矛盾的情感,既有快乐和甜蜜,也有苦涩和伤感。

他将自己的爱情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用细腻动人的词藻表达对情人的眷恋和思念。

白居易为之倾倒的爱哭男人

白居易为之倾倒的爱哭男人

白居易为之倾倒的爱哭男人性格耿直的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轻信于人的人,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人是白居易最相信最推崇的。

这个人自唐代至今在中国文坛走红千年,被历代的文人墨客重笔讴歌,有时甚至还要流下几滴感动的泪水。

这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到底靠什么硬功夫让白居易为之倾倒?这个人叫唐衢,河南荥阳人。

贞元十七年(801年),白居易游玩时于滑州李翱家和他不期而遇。

从白居易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其实他们仅一面之交,其后则是书信来往。

在这次仅有的见面中,白居易感觉相见恨晚,两个人同宿谈论了一夜,第二天喝过酒,唐衢又骑马送白居易远去,等到告别时,天色已黑。

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相聚。

不过,在李翱家的这次会面给白居易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自此他对唐衢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敬重和崇拜的心情溢于言表。

唐代的诗坛有赠与之风,关系不错的,写首诗寄去,表达友谊之情,这在唐代是常见的事。

白居易担任左拾遗时,曾写过一首《寄唐生》,赠与唐衢。

这首诗中有“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之句。

这里“君之徒”的“君”指的就是唐生(唐衢)。

此处白居易竟直白地在唐衢面前屈身称徒弟,可以想象,这首诗在当时带来了多么大的震动,给后人会留下了多么猛烈的冲击。

屈身称徒只是一个开端,白居易第二次高调提到唐衢是在《与元九书》中,这是白居易被贬浔阳后写给好友元稹的一封书信。

信中写道:“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

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

”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能理解和读懂白居易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两三个人,有高兴死的邓鲂,哭死的唐衢,另外还有元稹。

可见,白居易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而唐衢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评价其分量是何其重。

推崇的高潮源于唐衢之死,白居易为这个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一口气写了两首诗表达追思,其情之切、意之浓蕴含诗的行间。

在《伤唐衢之一》中,白居易写道:“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白居易为之倾倒的爱哭男人

白居易为之倾倒的爱哭男人
还哭, 以泪 还 泪 , 于 发 出 了 最 后 的 吼 声 : 何 当 终 “
向 坟 前 , 君 一 掬 泪 。 还 ”

原 因 , 是 这 位 高 人 的 水 平 有 问题 。 就 不 过 , 他 高 , 因 为 唐 衢 有 一 手 超 凡 脱 俗 说 是
的 绝活 儿 , 是 中国男 人最 鄙视 的哭 鼻子 。 就 《国
伤 疤 , 痛 了~ 些 人 的 心 灵 。 一 点 自 居 易 是 心 刺 这 知 肚 明 的 , 如 他 在 与 元 九 书 所 说 的 : 闻 仆 正 “ 《 哭孔 戡 诗 》 众 面脉 脉 , 不 悦 矣 ; 秦 中吟 》, , 尽 闻《
作 , 个 “ 神 ” 运 而生 。 一 哭 应 唐 衢 作 为 一 介 草 民 , 后 没 留 一 首 诗 , 该 身 本
不被 人重视 的草根 文人 。 又是为什 么呢 ? 这 其实 在 白居易 的心 目中 , 衢作为 一个草 根 , 唐 不顾世
俗 的冷 嘲 热讽 , 我所 爱 , 我 所哭 , 种 孤标 爱 哭 这 傲 世 、 离 流 俗 的 傲 岸 精 神 正 击 中 了 自 居 易 的 远 最软处 。 管别人 怎么看 , 不 白居 易 认 为 , 衢 “ 唐 不

伤 唐 衢 之 二 中 白 居 易 写 道 , 担 任 谏 官 时 作 他
的 诗 文 “ 人 皆怪 怒 , 贵 闲人 亦 非 訾 ” 只 有 唐 衢 一 , 不 同呢 ? 是不 被 别人 理解 , 是被 人侮 辱 , 同 同 同
是遭 到别 人的耻 笑和憎 恶 , 自居 易 每 每 伤 心 时 , 自然 会 想 起 这 个 爱 哭 的 同 命 人 , 要 借 用 热 捧 他
样 的说 法 似乎 不 能服 人 , 因为唐 代 草根 型 诗人

白居易与湘灵的悲苦恋情

白居易与湘灵的悲苦恋情

白居易与湘灵的悲苦恋情作者:李子孝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9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篇久经传诵的佳作,被历代评论家赞为“自是千古绝作”,它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作者因而被称为“《长恨歌》主”。

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第三种认为是双重主题说,即“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第四种认为是作者世界观有矛盾,本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而作,但在具体描写中赞颂李、杨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历代持爱情说的评论家多认为,诗篇中李、杨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笔者也赞成爱情说,因为白居易一生中除了留下许多诗作之外,也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佳话。

他与故里符离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很是感人。

笔者相信,文人自身的经历大多是自己作品的最好素材。

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与湘灵的恋情或许是诗人写作《长恨歌》的情感基点。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岁的白居易为躲避战乱离开新郑随母迁家至父亲白季庚徐州别驾任官所在地符离,在那里认识了小他四岁的东邻小姑娘湘灵,两人成了青梅竹马的玩伴。

因为感情笃厚,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然而这样的开心日子还没过几个月,白居易就不得不再次避难离开符离来到越中。

又据王拾遗的《白居易传》《白居易生活系年》及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等书可以推知,白居易在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移居符离,当白居易再次来到符离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一个二十岁的大小伙子了,湘灵更是出落得人见人爱。

“诗魔”白居易:花心浪子背后,是对一人一生执迷不放的深情

“诗魔”白居易:花心浪子背后,是对一人一生执迷不放的深情

“诗魔”白居易:花心浪子背后,是对一人一生执迷不放的深情唐朝诗人,除了李杜,还有个人不得不说。

他被称为“诗魔”,一股癫狂之意油然而生。

何谓“魔”?世人皆说他偏执疯狂,故以为魔,正如他读书写诗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殊不知,是当这份疯狂偏执碰上入骨相思、爱而不得后,他才彻底“沦落成魔”。

写下《琵琶行》、《长恨歌》,为抱憾而终的爱情留下千古祭曲。

他就是白居易。

很多人爱他的诗,也很多人怨他的放荡多情……但看完他的故事,相信你会更爱他的才情,也会明白:所谓花心浪子,背后却是对一人一生执迷不放的深情。

1公元772年,安史之乱后,唐朝正逢藩镇割据的乱局。

而唐诗的江湖,也如朝局般一片昏暗和沉寂。

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已相继离世,世人都在猜,有谁能重振唐诗繁荣之风?就在此时,白居易仿佛被命运选中一般,降生在河南一个“世敦儒业”的官僚家庭中。

说来也奇,他天生聪慧过人,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等到十来岁,早已文采斐然。

16岁时,他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惊艳了全唐,连当时的文坛巨擘顾况都被惊动了。

当时,这篇诗作为他的投名状,交给顾况时,顾况一看到这名字,便笑说:“白居易,不对吧?长安物价不便宜,想白居可不容易。

”可当顾况接着往下看,细细品读完全诗后,他大叹:“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意思是,就当我刚刚胡说八道,能写出这种诗的人,是十足十的才子,别说长安,整个天下你想住哪就住哪。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这一翻话,彻底让白居易火了,但他的梦想并不只是当个名动天下的“大明星”,他要考上科举,光耀门楣!这个梦想,不少人都有,但大都抵不过吃喝玩乐的诱惑,被抛诸脑后。

可白居易不是,自从立下flag之后,他勤奋刻苦到令人心惊。

从早到晚读书、写诗、作赋,到了睡觉时间不停,读得舌头生疮,写得手肘生茧也不停。

白居易和元稹因何被贬官以及他们因此为对方写的诗

白居易和元稹因何被贬官以及他们因此为对方写的诗

白居易和元稹因何被贬官以及他们因此为对方写的诗元稹写过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说的是他听到白居易被贬时震惊的心情。

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

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

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

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

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说的是他听到元稹被贬时震惊的心情。

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他们在对方被贬官时都表达了震惊和气愤的心情,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两人都是因为什么而被贬的呢?白居易被贬的起因是上书要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

这个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也是朝廷中坚决对藩镇用兵的主战派。

谁会杀这样一个宰相呢,合理推测会是某个藩镇节度使,因为武元衡死了,就没有人带头打他们了。

后来也查出来了,凶手叫李师道,山东那一带的节度使,这一带在安史之乱之前,是安禄山的地盘。

李师道在唐诗领域也有一点名气,不是因为他写诗,而是因为别人给他写了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宰相被杀,要求查办凶手再正常不过了,白居易为何会因此被贬官呢?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告白居易状的人肯定是凶手一伙的,安史之乱之后,藩镇的势力进一步强大,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李师道等割据节度使在朝廷的代理人,只需要随便一个理由,就能告倒白居易。

他们找来的理由是白居易越权,因为白居易当时的职位”左拾遗“,是个言官,杜甫也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杀人放火这些事不在其工作范围之内,所以白居易被贬了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琵琶行》大概也是写于这段时间,最后两句是这么说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元稹的这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大概写于公元815年,他去世于公元831年,也就是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实际上并没有”垂死“,还好好的活了十几年。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白居易,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才华横溢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所称道。

然而,在他辉煌的文学生涯中,却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悲剧,这个悲剧成为了他创作《长恨歌》的灵感源泉。

白居易与一个名叫杨贵妃的宫女相恋,这是他的初恋。

当时的白居易年轻、才华横溢,而杨贵妃则是宫廷中的一颗明珠,美丽动人。

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谁知却遭到了皇帝的嫉妒和宫廷内外的非议。

最终,杨贵妃被贬为岳州夫人,白居易也被迫舍弃初恋,使他们的爱情悲剧走向终结。

失去初恋的白居易心如刀割,他将所有的悲伤与无奈化为了《长恨歌》这首不朽的长诗。

这首诗以讲述杨贵妃命运多舛为主线,以五言古体诗为载体,通过铺陈丰富、含蓄而又唯美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他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和对皇帝不公的不满。

《长恨歌》首先描写了杨贵妃的身世背景和美貌,她的出生已注定了她不同凡响的命运。

白居易写道:“上窥指南针,下察钓鱼网。

周旋跄踉倒,此中不可喻。

”诗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杨贵妃的美貌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指南针”和“钓鱼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她的独特和命运的无奈。

在白居易笔下,杨贵妃成为了一个令人心生怜悯的角色。

接下来,白居易以抒发自身心情的方式写下了他与杨贵妃相恋的幸福时光,以及他们被迫分离的伤痛。

白居易感慨万分地写道:“江山如画美人歌,借问江浦何由得?”这两句诗描绘了他与杨贵妃相爱的幸福,而最后一句“借问江浦何由得?”表达了他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和心中的痛苦。

再看另一句“江山如画美人歌”,它既是对杨贵妃美丽的赞赏,也是对命运善变的思考。

通过这样矛盾而又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在诗中反映出了白居易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长恨歌》中,白居易还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陨落,对唐朝皇帝的不公进行了批判。

他写道:“一朝春夏消息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里的“春夏消息”指的是杨贵妃被杀的消息,白居易在此通过反讽手法,讥讽了唐朝皇帝为了权力地位而无情地将人民和杨贵妃忘记,将家人置于危境中。

白居易为何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为何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为何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为何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诗《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样一句。

直言进谏是官场大忌——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

唐宪宗却没有太宗的魄力和胸怀,但也不至于是暴君和昏君,因此白居易最终没有因为犯颜直谏而丢掉性命,也算是比较幸运。

然而当了左遗这个谏官之后,白居易特别把这个职位当回事,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当着皇帝的面直言进谏,其较真的劲儿有时还惹恼皇帝,甚至差点儿丢掉性命。

皇帝唐宪宗就曾私下当着其他大臣的面说:“白居易这个小子真不懂事,他还是我亲自提拔的,居然还常常当面批评我,让我下不了台,真让人气愤,以后一定要修理修理他!”在古代历史上,谏官最出名的当魏莫属。

谏官魏死后,皇帝唐太宗恸哭长叹,随便惋惜了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殂逝,遂亡一镜矣。

”但是,唐宪宗却没有太宗的魄力和胸怀,但也不至于是暴君和昏君,因此白居易最终没有因为犯颜直谏而丢掉性命,也算是比较幸运。

白居易直言进谏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其中有一次,唐宪宗觉得荆南(湖北一带)节度使裴均为自己当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便想把裴均调到长安来当宰相。

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不行,立即上疏朝廷进行阻止,上疏的大内容就是:“作为地方节度使,本来平时就不听朝廷使唤,又拥兵自重,再把他们调到长安来,简直是不明智的。

再加上裴均人品不好,政绩又不行,在任上没什么作为,反而还要将其调到朝廷任宰相,很是不妥。

”在白居易的上疏下,舆论顿时对裴均不利,唐宪宗迫于舆论的压力,最终打消了任命裴均当宰相的打算,不得已将裴均下放到山南东道去当节度使了。

裴均去了地方后,还是不死心,便想方设法讨好宪宗皇帝,有一次给皇帝送了1500两银器(银做的杯盘)。

白居易知道后,便又急着上疏称裴均送银器是有野心,皇帝不应该接受。

宪宗皇帝听了,心里那个气哦,要是白居易在身旁,真想一下把他给掐死。

白居易与王昭君的“人鬼未了情”

白居易与王昭君的“人鬼未了情”

白居易与王昭君的“人鬼未了情”白居易与王昭君的“人鬼未了情”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把她藏在心底,藏在他精神的家园。

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很想她,想她了就会约了她说话。

他没有任何其它的杂念,只是想对她倾诉。

他是谁?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也;她是谁?西汉元帝后宫美眉、和亲达人王昭君是也。

他们两人虽然不能生于同一时代,却演绎过一段世间罕见的“人鬼未了情”。

少年时代的第一次“约会”:轻柔的安慰,如同静静的一株百合,在午夜里,一点一点入了他的心。

白居易出生在动荡不安的中唐初年,“安史之乱”遗祸末了。

“五六岁始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

”“十岁解读诗,十五能属文。

”“居易幼聪慧绝人。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从此找到了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找到了读书人的出路。

然而,一直到二十九岁才进士及第,其间十多年颠沛流离与怀才不遇是他最不能承受之重。

十七岁那一年,白居易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王昭君,从此他心里有了牵挂,淡而绵长的,是微微微的甜蜜的醉。

这一年,他们“约会”了,他为她写下了二首同名诗。

其一:“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是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在诗中,白居易用的是王昭君的口吻,诉说自己的困顿与希望:眼前虽然“愁苦辛勤憔悴尽”,未必就没有“黄金赎蛾眉”的那一天。

王昭君似乎在安慰白居易,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早点睡吧,别想太多,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

白居易陡然觉得全身心都放松了,是那种卸下千斤重担般的轻松。

初入官场的第二次“约会”:《青塚》旁洒一掬清泪,你可曾听见我的.倾诉?经多方奔走,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苦学,白居易在二十九岁时终于被君王“赎回”。

公元八0八年,除左拾遗,虽位在八品,却是皇帝的近臣,有了施展才华、参与政事的用武之地。

他在《初授拾遗献书》中说:“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

中国古代官场的“哭”,真的是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官场的“哭”,真的是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官场的“哭”,真的是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官场上,有不少关于“哭”的轶事。

《古夫于亭杂录》中记载:董讷由御史大夫改任江西总督,一个同事向他辞别,“甫就座,大哭不已”,董讷非常感动,安慰对方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那个同事擦去眼泪,走到另一个房间遇到同僚却哈哈大笑,对方问他为何如此?这位先哭后笑的官僚说:“拔去眼中钉也。

”原来他的哭,是喜极而泣也。

唐朝有个唐衢以“善哭”成名,他是落榜进士,他的哭声每使“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

白居易有诗句这样描述过,“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看来,唐衢的哭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对政事的激愤。

这种尽情地发泄,激起了白居易的共鸣。

他还曾赋诗云:“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辞。

”一时传为佳话。

韩愈是爱哭的。

方勺在《泊宅编》统计,“韩退之多悲,诗三百六十,言哭泣者三十首。

”据说,有一次和朋友登华山,因“攀缘极峻,而不能下”,上去了却下不来,韩愈则“发狂恸哭”。

在给张彻的信中,韩愈也谈到这次“哭泣”:“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径。

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巢林笔谈》中,记有张景州的一首《长歌行》:“君不见华山绝径退之哭,高处须防一失足。

”他这样阐释韩退之的哭:提醒身居高位者,那些想做或做了坏事的人,如果不及时觉醒收手,将来真心忏悔、哭泣也来不及了!。

如何解读《琵琶行》中诗人泪洒青衫

如何解读《琵琶行》中诗人泪洒青衫

如何解读《琵琶行》中诗人泪洒青衫如何解读《琵琶行》中诗人泪洒青衫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解读《琵琶行》中诗人泪洒青衫,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答案: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拓展:白居易《琵琶行》诗歌原文及鉴赏原文: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_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_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即使我你最爱的人,两个人在一起久了,那么也就象是左手和右手,即使不再相爱也会选择相守,因为放弃这么多年的时光需要很大的勇气。

也许中会出现你爱的人,但是那最终还是过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20xx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20xx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里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自称为醉吟先生。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的故事盛唐诗人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很坎坷,在与初恋湘灵分离后,一心抗婚的白居易最终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为妻,那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大龄青年的白居易养孩真辛苦。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龄青年白居易好不容易娶妻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养育儿女,命途多舛的诗人在儿女这一关上也不顺利,结婚一年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见到女儿很是高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不幸的是大女儿三岁时夭折了,这对于白居易夫妇来说打击十分大,悲伤的诗人还特别作诗《念金銮子二首》表达悲痛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渴望后继有人的愿望。

古人的观念很是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白居易也是这样,经过漫长的六年后,迎来了第二个孩子阿罗,二女儿的到来暂时抚平了丧女之痛,白居易养育孩子的艰辛在之后又体现出来,小心翼翼的养育阿罗,但年事已高,怕等到孩子长大时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谁想到十几年后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和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男孩阿崔的到来给了白居易很大惊喜,但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阿崔也早夭离去,绝望的白居易悲痛万分,好友刘禹锡还写信安慰他。

命运的安排给了白居易多次打击,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感慨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体现,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家庭,孩子的养育都是不容易的。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

白居易出生乱世,但自幼聪慧,读书非常地刻苦,读书读得嘴巴都生了疮,手也摸出了茧,甚至年纪很轻的时候就白了头发。

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庢县尉,开始了为官的道路,后又任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等职,公元811年因为其母亲去世而离职还乡,直到公元814年才回到了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为何“倾倒”于一位爱哭男人性格耿直的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轻信于人的人,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人是白居易最相信最推崇的。

这个人自唐代至今在中国文坛走红千年,被历代的文人墨客重笔讴歌,有时甚至还要流下几滴感动的泪水。

这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到底靠什么硬功夫让白居易为之倾倒?
这个人叫唐衢,河南荥阳人。

贞元十七年(801年),白居易游玩时于滑州李翱家和他不期而遇。

从白居易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其实他们仅一面之交,其后则是书信来往。

在这次仅有的见面中,白居易感觉相见恨晚,两个人同宿谈论了一夜,第二天喝过酒,唐衢又骑马送白居易远去,等到告别时,天色已黑。

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相聚。

不过,在李翱家的这次会面给白居易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自此他对唐衢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敬重和崇拜的心情溢于言表。

唐代的诗坛有赠与之风,关系不错的,写首诗寄去,表达友谊之情,这在唐代是常见的事。

白居易担任左拾遗时,曾写过一首《寄唐生》,赠与唐衢。

这首诗中有“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之句。

这里“君之徒”的“君”指的就是唐生(唐衢)。

此处白居易竟直白地在唐衢面前屈身称徒弟,可以想象,这首诗在当时带来了多么大的震动,给后人会留下了多么猛烈的冲击。

屈身称徒只是一个开端,白居易第二次高调提到唐衢是在《与元九书》中,这是白居易被贬浔阳后写给好友元稹的一封书信。

信中写道:“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

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

”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能理解和读懂白居易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两三个人,有高兴死的邓鲂,哭死的唐衢,另外还有元稹。

可见,白居易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而唐衢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评价其分量是何其重。

推崇的高潮源于唐衢之死,白居易为这个只有一面之交的朋友,一口气写了两首诗表达追思,其情之切、意之浓蕴含诗的行间。

在《伤唐衢之一》中,白居易写道:
“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忽闻唐衢死,不觉动颜色。

”可见,白居易算是一个城府较深的人,平时的喜怒哀乐很少显露出来,可听到唐衢去世的消息后,他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之情,这情已不仅是友谊,更很有些崇拜的味道了。

在《伤唐衢之二》中白居易写道,他担任谏官时作的诗文“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只有唐衢一个人才能读懂其中的深刻内涵,唐衢成了他最知心的朋友。

白居易的“三部曲”证明,唐衢这个人在白居易的心目中的确占有特殊的位置。

那么,唐衢究竟有什么真功夫值得白居易刮目相看呢?依常规眼光看,这位高人其实并不算高。

他一生没有官禄,没有地位,50多岁时,依然衣食无着。

他的诗作水平在诗歌横流的大唐,三流也算不上,据说他作诗千首,可没有一首流传后世。

按照白居易的说法,唐衢写的诗都因散落民间而遗失。

这样的说法似乎不能服人,因为唐代草根型诗人的作品中能万古流芳的并不鲜见。

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位高人的水平有问题。

不过,说他高,是因为唐衢有一手超凡脱俗的绝活儿,就是中国男人最鄙视的哭鼻子。

《国史补》这样描述唐衢:“进士唐衢有文学,老而无成。

善哭,每发一声,音调哀切。

遇人事有可伤者,衢辄哭之,闻者涕泣。

尝游太原,遇享军,酒酣乃哭。

满坐不乐,主人为之罢宴。

”哭,并不是男人的特长,但唐衢能哭得伤心,哭得动容,哭得周围的人六神无主,这的确是个硬功夫。

不过,从“满坐不乐,主人为之罢宴”看,很多人是非常讨厌这个爱哭男的。

别人讨厌的人,白居易如此欣赏,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其实,白居易欣赏唐衢是有历史背景的。

当时,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以讽喻诗为武器,针砭时弊,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揭了一些人的伤疤,刺痛了一些人的心灵。

这一点白居易是心知肚明的,正如他在《与元九书》所说的:“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由此看来,
当时白居易的创作环境是十分尴尬的,他不但忍受着外人的白眼,有时甚至会遭到讥讽和谩骂。

试想,白居易遇到的这种社会现实,与唐衢哭泣时的“满坐不乐,主人为之罢宴”又有什么不同呢?同是不被别人理解,同是被人侮辱,同是遭到别人的耻笑和憎恶,白居易每每伤心时,自然会想起这个爱哭的同命人,他要借用热捧唐衢之哭来宣告自己的正义。

值得关注的是,白居易欣赏的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诗坛大腕,而是一个无地位、无依靠、不被人重视的草根文人。

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在白居易的心目中,唐衢作为一个草根,不顾世俗的冷嘲热讽,爱我所爱,哭我所哭,这种孤标傲世、远离流俗的傲岸精神正击中了白居易的最软处。

不管别人怎么看,白居易认为,唐衢“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这种哭不是无聊的哭,而是忠与义的抒发,这种哭,比诗句更美丽,比唱歌更动人。

唐衢死后,白居易的情感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他要以哭还哭,以泪还泪,终于发出了最后的吼声:“何当向坟前,还君一掬泪。


白居易这么带头一吹捧,韩愈便坐不住了,他在《赠唐衢》中写道:“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犁饿空谷。

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朝出开明光。

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

”白居易、韩愈共同吹捧,贾岛也坐不住了,元和五年(810年)他在游嵩岳途经唐衢墓时,也赶紧写了一首悼念诗:“京索先生三尺坟,秋风漠漠吐寒云。

从来有恨君多哭,今日何人更哭君。

”通过这几个诗人的扎堆炒作,一个“哭神”应运而生。

唐衢作为一介草民,身后没留一首诗,本该名不见经传,但后来的诗人、史官们顺着白居易指引的方向往他的“善哭”上一聚焦,一个光彩夺目的为正义而哭的高大
形象跃然而出。

《唐书》、《唐才子传》、《太平广记》以及历代的诗作,都把唐衢之哭刻画得楚楚动人,引发后人的无限推崇。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初,唐衢在官场上一事无成,在诗坛上毫无建树,没想到在白居易的亲自热捧下竟然一哭成名,他在九泉之下,应该感谢乐天先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