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甚为密切,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教育人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工作中常常涉及到人的思想、观点、感情、动机、性格、理想等问题,而这些恰好正是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

因此,借鉴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可以直接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着重就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谈谈科学地了解人,科学地激励人和科学地塑造人的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准确掌握和预测学生的思想动向。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好比医生看病,只有了解症状确诊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一样,因此能否科学地觉察和预测人的思想及其变化状况,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感叹地说,人的思想真难捉摸,“知人知面难知心”。

应当承认,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各个人的头脑之中,具有隐蔽性。

要打开人的心扉,洞察人的内心世界,确实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其一定的规律或特点的。

只要认真地了解研究这些规律或特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人的思想及其变化状况。

一、要善于了解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
人的心理是人脑感受客观现实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

无论怎样复杂的心理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刺激所引起的;或是由当前的刺激如看见某个事物,听到某个声音;或是由过去的刺激如回想起某件往事;或是由外部刺激如听报告、看电影;或是由内部刺激如饥饿、疼痛所引起;或是由当前与过去、内部与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

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总是有原因的。

引起某种心理活动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活动产品分析、个案研究、自然实验等方法了解产生某种心理活动或思想的原因,来把握人的心理或思想变化状况。

这种“追本溯源”“顺蔓摸瓜”了解思想的做法是为长期实践所反复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要善于觉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不仅由客观刺激所引起,而且要调节一个人的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

不是当时反应(如马上做出某种动作),就是以后反应(如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决定做某事),不反应(如沉默)实际也是一种反应。

人的心理或思想虽然不可能直接观察,但受思想支配的言行却是可以了解的。

只要我们认真地而不是马虎地,细心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观察了解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有可能掌握一个人的思想活动状况。

心理学研究还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与其躯体活动息息相关,看不见的心理常常表现为看得见的躯体活动。

比如,人为某一问题焦虑时,他不仅进行思想活动,而且嘴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嘀嘀咕咕,甚至还会表现一定的动作和姿势。

“拍案叫绝”和“失声长叹”之类的成语就是对人深思出神之际,即使人有意地加以掩饰也常常难以完全做到。

特别是情感发生的时候,人的面容、身体的姿势、说话的声音等都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如激动时“满脸通红”,惊恐时“面色苍白”,高兴时“眉飞色舞”,憎恶时“横眉冷对”,得意时“趾高气扬”,沮丧时“垂头丧气”,等等。

俗话说“喜形于色,怒形于面”,说明一个人的表情动作与内心活动的内在联系有深入细微的了解和研究,他就有可能通过“察言观色”来及时把握人的思想变化状况。

如某个平时不大爱说爱笑的青年忽然有说有笑,眉飞色舞,那么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刻就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变化,并抓住这一情绪波动的苗头,及时了解、分析这个青年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对源于良好的行为而引起的欢乐,予以鼓励;对由于轻薄或不健康的举动产生的欢欣,则适时地加以引导。

相反,一个平时乐观愉快的青年如果突然沉闷起来,寡言少语,那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

做思想工作的同志就应弄清原因,帮他解开思想疙瘩,使他心情舒畅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

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由于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文饰的、曲折的特点,即外部的行为或表情动作与内心的认识或情感体验有时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会出现某些假象。

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只凭一时一地的某一言行就对人作判断下结论,而要长期地、多方面地观察,了解一个人,把眼前的行为表现与他一贯的言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分析综合。

我们要认真地了解和研究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和谐的结合、个性发展经历中的挫折与顺利,主要影响的来源是家庭、师长、伙伴抑或是几者的结合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历史地
从而科学地了解、分析一个人。

三、要善于把握心理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心理活动和客观条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人在某一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心理反映,只要这一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一心理反映在下一次同样的境遇里还会发生。

如顺利完成任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带来痛苦、悲伤;碰到困难,可以引起震惊或恐惧。

再比如农民在丰收季节的心情往往是相似的,同一年龄的战士所考虑的问题时常赋有共同色彩,刚入校的新生或毕业班学生所产生的思想活动,常常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懂得心理学的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能自觉地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或特点去观察、分析人的思想活动,预测或预见可能出现的思想变化,从而把握思想跳动脉搏,自觉主动地把工作做在前头。

了解人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科学地了解人的思想,而且要善于激励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

人虽为万物之灵,有思想意识和理智感,但人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欲望、有各种利益和需要的活生生的有机体。

心理学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经验一再表明,要科学地激励人,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在对人进行正确思想灌输、启迪人觉悟的同时,了解人的需要,关心人的利益,体贴人的冷暖。

因此,了解人的基本需要及需要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就成为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了解人的需要有助于提示一个人行为活动的原始动力
搞思想工作的同志,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青年学生经济条件差,生活很艰苦,但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有的则相反,追求吃好点,穿漂亮点,过早地恋爱;……这是什么原因?决定一个人行为举止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驱使人产生各种行为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原始动力则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就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

需要在主观上通常以愿望、动机的形式被人所体验。

人的需要与人的动机、行为是直接相联的。


的行为发生的过程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的:感知→需要→动机(愿望)→行为。

比如肠胃收缩引起饥饿感觉,使人产生对食物的需要,体验到进食的愿望或动机,驱使人产生寻求食物和进食的行为。

吃饱喝足,需要得到满足,进食的需要和动机随即失去其驱动作用,人也就自动停止进食行为。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模式中,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中“需要”处于核心的地位。

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了解关心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透过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找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始动力——需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把工作做到点子上。

二、了解人的需要,有助于正确地激励人的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否定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只许讲国家、集体利益,不许讲个人利益;只能“空对空”地讲大道理,不能关心了解并解决个人的利益和困难,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苍白无力,。

粉碎“四人帮”,批判了这种极左错误之后,某些单位或部门一度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为“钱能通神”“一发奖金就万事大吉”。

结果,钱花了不少,积极性并未调动多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对什么是推动人积极工作、学习的激励因素,没有真正搞清楚。

心理学指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按其发展来说,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吃饭、穿衣、繁殖后代等生理上的需要;就业和劳动安全上的需要;交往、友谊、爱情、归属于集体等社交上的需要;自尊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取得成就,建立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需要,等等。

上述需要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作为调动人某种行为动力,满足其中任何一种需要也都可能作为调动人某种积极性的激励困素。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生活水平,不同人政治思想觉悟与需要的满足程度等具体情况不同,这种激励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同。

一般说来,当最基本的需要(吃穿等)获得满足后,其激励作用也就随之减弱,高级的需要(做出成就,实现理想等)就变得突出起来,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志士,革命英雄人物,尽管物质生活极其艰苦,或者宁可抛弃优越豪华的生活,也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有人研
究指出,在低工资条件下,提高20%——40%才能见效。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职工的收入一般不高,增加一些工资,发一些奖金,仍然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努力建设的是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尤其在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物质生活还不很富裕的情况下,我们就更不能单纯指望加工资发奖金等物质奖励来激励人,而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激励的方法。

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的条件,扩大民主管理,增加工作中的责任感,给职工及时的反馈信息等等增强精神激励的作用。

实践证明,无论偏重精神激励还是物质激励,都是违背心理规律的,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必须把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

三、了解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及时引导需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需要总是反复出现,不断发展的。

需要的满足往往不是需要的消失,而是需要的继续发展。

据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青年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往往存在着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或是向同层次的纵深发展,或是向高一层次发展。

比如:经过九年寒窗考不上高中考入职校的新生,既可能见异思迁,不热爱本专业;也可能深感自己是代表多少落选的优秀青年来学习,从此刻苦学习,决心做出一番贡献来。

因此要在新生入学时,及时重视分析学生的思想,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往往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做思想工作,就是要仔细地观察、了解人的需要及需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某些青年胸无大志,懵懵懂懂混日子,一心追求早日建立“个人幸福小家庭”,原因之一就是需要发展得不健康,仍然停留在较低级的层次上。

我们的责任就是教育、引导,并创造条件不断地满足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抑制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把需要引向高一级层次,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一代新人。

四、引导学生选择满足需要的正当方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同一种需要往往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获得满足。

同是吃好穿好的需要,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行为的方式获得满足。

有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汗水换取;有的指望父母供给,坐享其成;有的则偷拿拐骗,通过种种不正当的以至犯罪的手段来满足个人的私欲。

拿归属需要来说,是努力
学习、积极工作,争取加入党团组织,还是为着某种个人目的,拉帮结伙,搞不正当的团伙活动等,具体选择何种行为方式,受一个人的动机、目的,尤其是受人生观、世界观的制约。

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不只是个人的问题。

作为社会一员的人时时处于人群的网络之中,每一个举动都可能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因此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一定要合理合法,合乎社会公德。

可是由于十年浩劫,当前社会上某些青少年以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来满足个人的需求。

因此,做思想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悉心观察、了解各种人的人为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及时地加以教育,使他们懂得,党和人民反对的不是正当的需要,而是过高的需求和不正当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从而抛弃不现实的需要和不轨的行为。

用自己的艰苦劳动换取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了解心理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情操的陶冶,最忌不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的“公式化”、“一刀切”。

当前某些单位或部门、某些同志的思想工作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也往往就在于此。

常言说,育人要“因材施教”,做思想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之所以这是长期来人们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教育经验,从心理学角度看,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心理的个别差异”,即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心理个别差异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上把这些复杂多样的差异概括为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怎样根据心理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科学地育人呢?
一、必须承认、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由于每个人生来的素质即生理条件不同,特别是由于人们在后天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以及主观努力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人心理特点,造成了个性的差异与多样性。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同又有异,有共性又有个
性,整个客观世界就是个性与共性和统一体。

心理现象也不例外。

就以兴趣而言,有人爱好音乐美术;有人喜欢滑冰游泳;有人对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什么活动都想参加,兴趣非常广泛;有人则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专钻一两个问题;有人兴趣稳定、持久;有人则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再拿能力来说,有能力类型上的差别,如有人视觉识记能力强,有人长于听觉识记,有人则在有运动参加时识记效果好等;有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如有的人能力在众人之上,被推崇为超常或天才,有人则在众人之下,被叫做低常或愚钝;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别,有王勃十岁作赋,高斯九岁解级数求和之类的“人才早熟”,有齐白石四十成名、达尔文五十才拿出世界名著之类的“大器晚成”。

至于气质和性格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心理面貌则更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这里就不去一一描述了。

邓小平同志曾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的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心理面貌如此复杂多样的教育对象,要搞好思想教育工作,就绝不能“一刀切”“一锅煮”,而必须承认、了解并研究教育对象之间的这些个性差异,因人施教。

二、要针对学生个性差异中的优缺点,扬长补短。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培养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人“发展个性”,即发展每个人合理的兴趣、多种才能和健全的性格。

以培养兴趣来说,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的充分发展常常与兴趣的广阔分不开。

但要成才,要有所建树,必须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的兴趣。

多方面的兴趣只有在某个中心兴趣相结合起的情况下,才被子视为珍贵的品质。

有些青少年兴趣广而不专,动而不稳,我们就必须适时地加以指导,使他们扬长补短,培养出广泛、稳定而有中心的兴趣,努力以赴,成为四有新人。

三、要适当照顾个性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灵活而又有原则的教育方法。

人的个性特点千姿百态,教育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因此,必须讲究教育机智,从实际出发,并适当照顾人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

比如,对于精力充沛、情感和语言动作发生强烈、迅速而难以控制的
“兴奋型”的人,工作中就不要轻易去激怒他们,而要设法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感发生迅速而不持久的“活泼型”的对象,就要多给予活动的机会与任务,使他们受到更多的锻炼,并努力培养他们扎实、专一、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在与情感发生缓慢、动作迟缓而不大灵活的“安静型”的人打交道时,工作要更加耐心,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时间,而不能操之过急;遇到敏感怯懦、体验丰富而内向、动作缓慢无力的“弱型”者,就应更多的关怀、体贴他们,多找他们个别谈心,切忌在公众场合批评指斥。

布置任务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可能,难易要适当,份量要相宜,要求不能过高过急。

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要求理论与实际、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深入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断总结和吸取思想教育工作经验,是完全能够掌握这门综合艺术,导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戏剧来的。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但在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方面还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努力,争取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为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