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历史选择题总做错吗?遇到这八个坑千万要注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知道为什么历史选择题总做错吗?遇到这⼋个坑千万要注意
在⾼考和平时的考试中,选择题占据了半壁江⼭。

所以,很多⼈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也说
明了做好选择题的重要性了。

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同学却往往会把历史选择题做错,主要原
因是什么呢?⼩编通过对⾃⼰学⽣的答题情况进⾏总结,归纳了这⼋个“坑”,也提醒各位参加⾼
考的孩⼦们必须注意这些“坑”千万别去踩!
第⼀个“坑”:忽视题⼲所给时间(时期)匆
忙答题。

每个选择题都有或明或暗的时间的限定。

通过时间限定,是我们做题中往往可以排除⼤多数选
项的⼀个重要⽅法。

但某些同学却不注意题⼲给出的时间限定,从⽽导致做题的错误。

如下⾯
这个题: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1⽇发表声明:“对于
1946年1⽉10⽇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的⼀切对外借款,⼀切丧权辱国条约及⼀切其他
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针开始实⾏ B.是新中国独⽴⾃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题⼲给出的时间是1947年2⽉,⽽ABC都是1949年及以后,如果你能准确把握时间,那么这个
题可以⼲脆利索的做出来,正确选项为D。

第⼆个“坑”: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
义思维不到位。

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

在历史考试中,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也是经常
会出现的。

准确的理解历史概念,对于我们选择出正确的选项有极⼤的帮助。

元朝在地⽅实⾏⾏省制度。

⾏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不领之”,但地⽅官吏的选⽤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省所属军队须皇帝
批准。

这表明元朝
A.地⽅拥有适度权⼒ B.地⽅缺乏实际权⼒
C.⾏省权⼒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在该题中,其实需要我们理解准确“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

“中央集权”指以国家职权
统⼀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政府⼒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其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的关系。

⽽“君主专制”则是统治者君主(历史上,各国叫法不尽相同)对他的⾂民与领⼟有⽆限制的权
⼒,其涉及到的则是君⾂关系及君民关系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排除D选项,根据材料,前
⾯讲中央集权,后⾯讲地⽅有⼀定的权⼒,因此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为A。

第三个“坑”: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特
别是历史时间记不准,导致错误。

这个坑则是由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的。

所以,平时的背记任务千万别忽视。

历史是需要记忆
的,纯粹的解题⽅法和技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下⾯这个题是⽐较典型的考查历史时间的题。

年轻的美国在《邦联条例》⽣效后,仍⾯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为⼀些欧洲⼤国所不容,解
决从邦联到联邦的制度困境,是⼀个并不轻松的过程。

美国成为⼀个真正统⼀的国家,是在
A.18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8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18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18世纪90年代末⾄19世纪初
这个题其实考查的知识是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制的过程:1787年《美国宪法》的颁布。

记住了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轻松的得出这个时间在18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此选C。

第四个“坑”: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

对于历史的阶段特征,我们在复习中也需要特别重视。

很多历史试题在考查过程中,⽐较注重对某些时段的阶段特征的考查,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时期,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机遇期等等。

下⾯这个题,也是在对阶段特征的考查:
⼀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打扮成⼀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队⼠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即把钱交出,⽼鞋匠敬了⼀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兵扬长⽽去。

这⼀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这个题所选的时间段在德国建⽴君主⽴宪制之后到⼀战之前,如果我们了解到德国君主⽴宪制后德国的阶段特征--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彩的话,那么结合题⼲的主题,我们可以选出正确选项D了。

第五个“坑”: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这种题主要是⽤历史地图对学⽣进⾏考查。

部分学⽣在读历史地图的时候,缺少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地图的意识。

中国的近代⾼等教育从⽆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 B.⽂化传统
C.⼈⼝密度 D.地理环境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发现,1936年以前,中国⾼校主要集中在南京和沿海地区,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都城在南京,已经沿海地区经济内陆更先进,所以选A。

但很多同学却不能有效的将历史知识运⽤到这个地图中,从⽽导致错误出现。

第六个“坑”:⽐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缺。

历史⽐较和迁移能⼒考查,⼀直是历史考试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内容。

在之前我写到过17世纪中外的对⽐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在选择题中,这种通过对⽐让你进⾏历史分析的题⽬可以说⽐⽐皆是。

美国记者曾⽣动地记述抗⽇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都被⼈欺凌,被⼈鞭笞、被⼈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个⼈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政府……让他⾃⼰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个具有奋⽃⽬标的⼈。

”这⼀记述表明,抗⽇根据地
A.农民的抗⽇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地制度
C.国民⾰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这个题在题⼲的材料中就有⼀个对⽐,即对⽐了农民⽣活状况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农民⽣活状况发⽣了根本的改变,因⽽其态度也就变得积极,因为地点所指为抗⽇根据地,由此可知是抗⽇战争期间,综合起来,我们能得出正确选项为A。

第七个“坑”: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缺。

⼀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在不同的阶段因为需要的不同,可能会产⽣不同的评价。

如马克思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初期曾⾼度评价过这场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其⽃争精神;但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在马克思的评价中却并不⾼,被认为破坏了⽣产⼒,毫⽆建设性,阻碍了社会发展,这当然也与太平天国后来政权的封建化有关。

我们再看下⾯这个题:
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才能进⼊……衙门任职……⼈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个⽐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④为科学研究提供⾼素质⼈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这个题考查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

我们对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是持否定态度的,但这⼀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却⾼度赞扬,并主张学习。

因此,应该把这个制度所体现出的东西放到当时的欧洲去看,有什么是符合他们那个时代要求的。

所以,能够满⾜其需要的是①②。

这就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特定阶段中的分析评价的不同。

第⼋个“坑”: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盾、⽬的)和根本原因(⽭盾⽬的)。

历史事件的发⽣有其因果联系的,有些同学做题时会出现因果部分的情况。

这种题的主要提问⽅式是问主要原因或者根本原因(但问根本原因很少在⾼考中出现,⽽以“主要原因”出现)。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学⽣共计1883⼈,占全国留⽇学⽣总数的78%,直⾪亦有172⼈,⼭西、陕西等其他⼗⼏个省区仅有351⼈,影响留⽇学⽣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化⽔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命运动在各地⾼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励留学⽣的政策发⽣变化
D.西⽅列强在中国的势⼒范围不同
这个题就是在考查因果关系的⼀个选择题。

国内到⽇本留学的各省份的⼈数主要是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的,这个肯定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本⾝的实际情况有密切关系。

⽽涉及到此的只有A 选项。

总之,在考试中,千万需要提防⾃⼰紧张过度,⼼态沉稳的把⾃⼰所学知识充分运⽤上去。

⾼考是⼀个综合性的考试,沉着冷静做题是保证⾃⼰正常发挥甚⾄超⽔平发挥的⼀个重要因素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