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
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
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课件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尴尬虚拟高扬低垂装饰约定俗成
绱鞋底酒宴唯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
(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板书:马鞭)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
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
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
(板书:亮相静止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绱鞋底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
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
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2】篇〗
23* 京剧趣谈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借助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
语。
如:“驰骋”可出示相关加深印象;“唯恐”可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风雨不透”“无穷无尽”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尴尬”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由此体会马鞭的独特作用。
2.阅读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
在默读课文后,请学生提出对文本产生的疑问,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京剧之趣、文本之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体会表达的趣味性。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3.兴趣培养
京剧虽为我国的国粹,但因社会发展的变化,许多小学生在此领域较为薄弱。
学习本文,通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学习作者的趣味表达,让学生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从而使学生主动去了解京剧,观看京剧,爱上京剧。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驰骋”“尴尬”“无穷无尽”等新词。
(2)收集有关京剧的资料。
(3)借助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京剧。
2.多媒体课件
3.京剧表演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知京剧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京剧表演。
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视频结束,学生交流。
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在黑板上画京剧人物简笔画。
(板书内容)课件出示:
3.师:这些都是什么表演的行头?
生答:京剧。
4.师:除了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京剧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在徐城北的带领下,一睹京剧之趣。
板书课题:京剧趣谈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体会京剧之趣,就必须让学生对京剧感兴趣。
在导入中,我将本地三小的京剧表演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从直观上,情感上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课堂表演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在默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试着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因此,课堂上让学生乐于提问,可以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3.理解词语。
(1)认识新词。
课件出示:
驰骋尴尬虚拟唯恐无穷无尽风雨不透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①“驰骋”:出示相关加深印象;
②“唯恐”: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
③“风雨不透”“无穷无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④“尴尬”“虚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件出示: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虚拟: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虚拟的情况。
唯恐:唯独害怕(担心)只怕某一事物。
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
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不仅复习了三年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理解、运用词语。
4.整体感知。
(1)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部分,师相机正音。
预设:“彻底”读作“chè dǐ”;“绱鞋底”读作“shànɡ xiédǐ”。
(2)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道具的妙处。
课件出示: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道具的妙处。
(3)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预设: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5.交流提问。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魅力。
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我们有了初步了解,大家对课文内容有哪些疑问呢?
生答:(1)京剧向来给人严肃的感觉,为什么题目叫作“趣谈”?
(2)马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京剧里有杂技,那是不是就和杂技一样了呢?
……
(提示:在第三环节中随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6.师总结。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有位同学讲到了课题中的一个“趣”字,那我们赶紧进入课文,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板书“趣”)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本文由两个小标题组成,分别介绍了“马鞭”和“亮相”这两个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概括每部分内容,而后由教师总结出课文内容,将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方法于无形中教予学生。
三、析词入心,三品京剧之趣
(一)探讨“趣谈”。
1.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读出了哪些“趣”?
2.生交流。
生:道具有趣;京剧的表演非常有趣。
(提示: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导入中的京剧表演,从而想到“表演之趣”)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文章介绍的是京剧的表演形式。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美感的舞台艺术,学生们平时接触很少,对于很多专业术语更是无从谈起,也不明白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涵。
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理论家、戏曲研究员,对京剧颇有研究,其文笔不仅老练,对于艺术的阐释也能通俗幽默、深入浅出。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眼中的“趣”入手,将文章的“趣”剖析在眼前。
如此,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对文章更感兴趣。
(二)品悟“道具之趣”,体验“表演之趣”。
1.过渡:同学们总结得可真有趣,原来这就是题目中写的“趣谈”。
可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些“趣”的呢?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2.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一(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
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一根马鞭有这么大的作用,将问题彻底解决了,还解决得非常漂亮。
(1)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了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2)“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进行分析)
(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
(3)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在课堂上手持马鞭表演,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
(4)请学生上台模仿老师的表演进行展示。
(提示: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进行模仿表演。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因素和京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
【设计意图】
《京剧趣谈》中有关马鞭使用的内容糅合着京剧艺术。
对于“马鞭”,学生了解甚少,在讲到“马鞭”时,教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马鞭进行表演,使该艺术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欢笑声此起彼伏。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二(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预设:(1)“做戏”“狠狠”是什么意思?
(“做戏”是“表演”之意,而“狠狠”写出了表演的到位,“狠狠做戏”就是尽力地展现京剧表演艺术的魅力。
)
(2)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京剧的独特艺术。
(3)再一次读“马鞭”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京剧道具的“趣”,感受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三(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预设:这句话通过三次“对着”这个词语的运用,把舞台上这种面面相觑的趣味性表现了出来,同时又用了“定身术”这个术语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武艺高强之人点穴定身,瞬间能在脑海中呈现形象
化的画面,使人觉得趣在其中。
(1)圈出语句中的“对着”,并想象画面。
(三次“对着”,让人看到了舞台上这种面面相觑的趣味性;又用了“定身术”这个术语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武侠片中武艺高强之人点穴定身,有趣极了。
)
(2)师小结:通过有趣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有趣的画面,这真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师通过对三个“对着”的指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有趣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之美。
D.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四(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预设:“抡”起胳膊已经表现一种勇力了,“抡圆”比“抡”起胳膊还要勇猛。
“耍”表面上是随意玩玩的,可是背后却是武艺高强的表现。
演员手中的棍棒刀枪被耍起来,似乎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这速度,这力量,这技巧,简直是绝了!
(1)体会“抡圆”“耍”“密不透风”。
(“抡圆”体现了胜利方的勇猛,“耍”看似玩玩,实则是武艺高强的表现,这力量和技巧仿佛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2)请学生表演“抡圆胳膊”等动作。
(预设:学生表演精湛,演出了胜利方的英雄气概。
)
【设计意图】
作者的用词别具匠心,他的文字功底高深熟稔,同时,表达无一不体现出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本文时,紧抓一个“趣”字,体会“文字之趣”,体验“表演之趣”,如此,方能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
四、升华入情,四叹京剧之趣
1.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马鞭”和“亮相”这两种京剧表现形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呢?
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收集,自由交流。
预设:
生:我知道京剧唢呐;
生:我知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生:我知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
(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师无需加以干涉,让学生交流准备好的资料。
)
2.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看看京剧,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
文本是“趣谈”,教师要“趣教”,这样才是一种相互呼应,才是一种一举两得。
因为孩子们的日常认知与这种艺术形式比较遥远,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这一类文章,尤其是通过语言的因素让学生去了解京剧文化,拉近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可以说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有效尝试。
《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京剧相对比较陌生,所以,我紧抓一个“趣”字进行教学:
1.多种方式“激趣”。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尝试播放了一段本地小学生表演的《七律·赞京剧·说唱脸谱》片段,因为很多同学看过现场的表演,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再次播放这个视频,可以很快让学生拉近与京剧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在说到“马鞭”这种实在道具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道具,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并且在课堂上表演了手持马鞭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
当学生们看到
老师亲自演绎京剧动作,课堂气氛顿时再次活跃了起来,对京剧的喜爱之火也就慢慢燃起。
2.赏析文本“品趣”。
从文本来看,之所以叫“趣谈”,是因为作者通俗幽默的语言和文本原生价值中的京剧元素。
如果说,通俗幽默的文本语言更加能体现语文要素,那么,文本原生价值的京剧元素中的“趣”就可以通过教师在文本中的读、赏、演、模等环节表现出来。
这是不是就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呢?
3.课堂模仿“演趣”。
“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
”课堂表演无疑是学生最欢呼雀跃的环节。
“马鞭”的教学中,我通过表演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还请学生模仿表演,体会“马鞭”的独特艺术。
当然,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为演而演,在教学设计上,完全可以很好地渗透进语文教学因素。
比如,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类文链接进行模仿表演。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因素和京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京剧,激发学习之趣
1.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四大国粹”。
在众多国粹之中,京剧为何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呢?(智慧课堂利用互动向学生平板推送京剧介绍)
2.相机导入京剧趣谈。
(板书:京剧趣谈)
(设计意图:视频与智慧课堂推送资源展现京剧的魅力,直观的再现让学生了解京剧,拉近了京剧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默读课文,初探京剧之趣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艺术哪两个方面内容?
“马鞭”“亮相”各代表什么呢?(京剧道具,表演方式)。
2.课文就是抓住道具有趣和京剧的表演方式有趣这两方面来写的。
(板书:道具之趣、表演之趣。
)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训练目标,需要适时加强练习指导。
)
三、借助想象,品味京剧之趣
1.道具之趣,虚实相生
(1)文章中到底是怎样写出道具之“趣”的呢?学习“马鞭”。
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做上批注;用上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趣”。
(2)学生交流。
预设:“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表演太自由了。
学生自由练读。
汇报:马鞭有不同的颜色,约定俗成的方法就是不同人物使用不同颜色的马鞭。
猜一猜,下面的这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呢?
连线——说理由(智慧课堂推送随堂测试,全班答题完成连线)小结:我们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对“不同人物”“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就能真正体会到马鞭的装饰美与使用的趣。
(出示:抓住关键词,补充想象。
)
(3)一根马鞭不仅解决了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还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智慧课堂,划词搜索“趟马”)
学生尝试表演如何使用马鞭,理解“趟马”。
拿出道具马鞭,生自由发挥,演绎“上马”和“骑马”等动作。
在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表演,让我们对京剧的艺术之美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出示:结合生活经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