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中医名家论述慢性肾炎的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中医名家论述慢性肾炎的治法
一、刘志明:
慢性肾炎总是虚实相兼的病证,虚的一面,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等,临床表现明显,已得到普遍的重视。
而实的一面,常为虚象掩盖,容易被疏忽。
然而,实邪在慢性肾炎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并且对于正虚的程度、疾病的过程都有极大的影响,不能不高度重视。
实邪有痰饮、瘀血、湿热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湿热,这是慢性肾炎最基本的病理因素,可以说,没有湿热,就没有慢性肾炎。
尿液的变化足以证明。
无论是哪种类型,也不论在哪个阶段,凡慢性肾炎都必有尿液的变化。
其特点是尿中蛋白、细胞都增多,并常出现管型。
总之是沉渣增多,趋于浑浊,而浑浊正是湿热的显著标志。
从治疗结果也证实了湿热的存在。
慢性肾炎患者大用温补之后,疗效不显,如能注意清化湿热,效果就比较满意。
例如:我曾治傅某某,男,42岁。
患肾炎已2年多,尿蛋白常在(++~+++),腰痛乏力,下肢酸困,稍有浮肿,纳食乏味,小便黄少,面色晦滞。
舌根苔黄腻,脉细滑。
辨证属下焦湿热久稽而致肾虚,立法清利湿热,补益肾元。
处方:猪苓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滑石15克,阿胶12克,石韦24克,茅根24克,玉竹15克,桑寄生、牛膝各9克,生黄芪18克,甘草6克。
以上方加减,调理半年余,诸症皆除,尿检转阴。
病人已恢复工作,追访两年正常。
这例虽然正虚,但都以清热利湿为主,而且补虚之药也都选清和活泼之品。
黄芪用生而不用炙,就是取其清和,以免助热;补肾用牛膝、桑寄生而不用熟地、萸肉,就是取其流通,以免恋湿。
总之,在慢性肾炎治疗中,清化湿热不容忽视。
二、张镜人: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损伤脾肾气阴所致。
脾虚则运化无能,肾虚则关门不利。
于是水液潴留而形成浮肿,精气不藏而
出现尿蛋白及管型,热伤阴络,镜检可见红细胞。
其病因应着眼于湿热,病位应着眼于脾肾。
证属虚实错杂,治宜标本并顾。
面目及肢体浮肿者,治疗重点在促进脾气的转输水湿与肾气的开阖功能,兼佐通利水道,防己黄芪汤当列首选。
镜检尿蛋白高或有管型者,治疗重点在加强脾气的摄取精微与肾气封固功能,兼佐滋养阴分,当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酌入莲须、芡实涩敛及米仁根、石韦、大蓟根清化湿热。
尿中白细胞多者,采用知柏八味丸合连翘、银花藤、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尿中红细胞多者,宗小蓟饮子加贯众炭、荠菜花、仙鹤草、金樱子根等。
慢性肾炎,既称慢性,疗法务崇平稳,王道无近功,难求速效,且本虚标实的疾患,处方遣药,贵乎权衡主次缓急,切戒猛剂躁进。
三、陈以平:
以往我常认为肾炎以脾肾阳虚居多,但经过多年临床,我感到滋阴法在肾病治疗中也十分重要,尤其在以下几种情况应用较多:
1、急性肾炎恢复期。
此时邪热渐清,常出现津伤液耗之肺肾阴虚之候。
若予滋养肺肾阴津佐以清热利湿之剂,病情便可顺利缓解。
此期切忌大剂温补,否则常可导致病情反复。
2、IgA肾病。
这类患者常诉咽痛、腰酸,持续镜下血尿,蛋白量通常不多,每遇外感发热之后,症情加剧,甚至可以出现肉眼血尿。
我院一组IgA肾病(共23例)其中表现阴虚火旺者占55%,持续镜下血尿不消,我认为阴虚络阻是其主要病机,用滋阴补肾之知柏地黄合二至丸配合祛瘀止血之品,病情较快好转。
3、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
肾性高血压患者常见到面色萎黄,腰膝酸软,有时还觉得肾区有灼烧感,如热水流过,常伴耳鸣、耳聋,总之以肾虚为主要表现,我常以建瓴汤合杞菊地黄丸同时加入大剂量益母草治疗,通过滋肾活血法治疗,一些患者的血压可渐趋平稳。
4、狼疮性肾炎。
这类病人除与一般肾炎一样有水肿、蛋白尿外,还常诉咽痛,腰酸,心悸,疲乏,面部升火,皮肤瘀斑,脉象细数,
舌红少苔,阴虚内热夹瘀之象较为明显。
我在治疗这类病人时常以益气养阴活血为主要治则,很少用温热药。
急性期在上述治则中加入清热解毒之品,缓解期着重益气养阴,常用药物如党参、丹参、生地、女贞子、首乌、黄精、天麦冬、当归、川芎、益母草等。
5、肾病综合征中许多病人使用激素后,常会出现阴虚夹有湿热之症候,此时若投以温补,尿蛋白反易增加。
我曾遇一病人,患肾病综合征三年余,初用激素有效,但递减激素后症情反跳,由于长期使用激素,以致面部满布痤疮,肢体浮肿不消,腰酸,耳鸣,皮肤湿疹,手足心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沉细。
前医投以大剂黄芪、当归、熟地、苍术,尿蛋白不减,来我处就诊后,根据辨证,改用滋阴活血法,药用生熟地、龟板、鳖甲、首乌、覆盆子、桑椹子、益母草、当归、地骨皮、地肤子、知母、黄柏等,递减激素并加用小剂量瘤可宁4毫克/日,蛋白尿很快转阴,停用瘤可宁后仍未反复,病情完全缓解已二年余。
综上所述,在肾病中由于邪热羁留,或因激素长期使用,容易灼津耗液,蛋白、红细胞又都是人体之精华,长期流失也是肾阴亏耗之原因,因而时时注意滋补肾阴,是治疗肾病的重要原则。
在肾阴亏耗的同时,常可见到夹瘀、夹湿、夹热之象,故在滋阴补肾同时配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法往往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从现代药理来看,滋补肾阴的药物如首乌、黄精、女贞子、枸杞子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本院曾报道养阴药鳖甲、元参、天冬、女贞子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养阴药对某些细菌还有抑制作用。
由此可知肾病中使用滋补肾阴法可能通过调节免疫、控制感染来改善患者机体状态而收效。
四、时振声:
慢性肾炎的病程很长,病机复杂,多呈正虚邪实。
一般中医治疗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有水肿者,可按水肿论治,无水肿者,可按虚损论治,但慢性肾炎在病程中可以夹外邪、夹瘀血、夹湿热、夹湿浊、夹水停,有时可以同时夹有数种邪实。
因此还要根据证情的变化,辨
证施治。
脾气虚损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大枣汤;脾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真武汤,右归丸加党参、黄芪;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杞菊地黄汤;脾肾气阴两虚者,可用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
气阴两虚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阴阳两虚,脾肾阳损进一步发展而阳损及阴,亦可出现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进一步发展而阴损及阳,也可致阴阳两虚,其临床表现与气阴两虚相似,但畏寒肢凉较为明显,舌体可以胖大,脉亦沉细无力,治宜阴阳两补,可用金匮肾气丸、地黄饮子、人参龟鹿丸等。
慢性肾炎本虚标实,予以辨证论治,常可使蛋白尿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是很复杂的,虽然与脾肾不固、精微下泄有关,但影响脾肾不固的因素很多,故治疗上绝非单纯健脾固肾所能奏效的。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是一大难题,一般中医辨析其病机有二:一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一为脾气虚损、水湿上扰,皆可按辨证治疗。
惟肾性高血压多伴有瘀血内停,故治疗时还应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赤芍、泽兰、红花、三棱、莪术之类,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之。
慢性肾炎有血尿者,一般也有两种不同病机,一为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一为脾肾两虚、血失固摄,前者可用知柏地黄汤、猪苓汤、小蓟饮子、导赤散等;后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等。
亦有反复外感风热而出现血尿者,可清上治下,以疏散风热之银蒲玄麦甘桔汤治之(药如方名),为经验方可获良效,出现血尿则必有瘀滞,因此活血之品如琥珀、三七、马鞭草、刘寄奴,可分别不同情况选用之,能使血尿尽快消失。
由于激素的使用,常可使原来的夹湿热者迅速化火,出现热毒内盛的表现,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宜清热解毒,方用银翘败毒散、五味消毒饮,通过清热解毒法的运用,不但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有时也可使病情得到缓解。
五、王铁良:
慢性肾炎多为气阴两虚,湿热蕴蓄所致。
气阴两虚为病之本,湿热蕴蓄为病之标。
故治疗时,首先要考虑标本兼顾,即益气滋阴,清利湿热。
根据我们的经验,临床上常用清心莲子饮加减,药用:党参30克,黄芪30克,麦冬20克,地骨皮15克,黄芩15克,莲子15克,车前子15克,茯苓15克,金银花50克,茅根50克,枸杞子2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如果伴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可将参、芪用量减至10~15克,或者不用,同时加入连翘、板蓝根、冬瓜皮、紫花地丁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如果尿中红细胞增多者,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加用蒲黄炭、黄芩炭、益母草、仙鹤草等凉血止血的药物。
尿中白细胞增多者,除以清利湿热为主、益气滋阴为辅外,还常用萹蓄、瞿麦、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如果气阴两虚为主要特征时,我们常于原方中加太子参、芪的用量至50克,同时加重滋阴药物,如生地、龟板胶、鹿角胶、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等。
本方加减也适用于激素依赖型的病例,对于那些已服用激素,并在激素递减过程中,出现反跳现象的病例,运用本方治疗,也可收到尿蛋白逐渐转阴以及顺利地撤除激素的效果。
六、张永华:
祖国医学无“肾炎”之病名,多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论治。
我认为肾炎初期(所谓“风水”阶段)多为“水病及血”,是因水分代谢不良而导致肾脏“血瘀”,到了慢性期则多为“血病及水”,是由肾脏血瘀进而影响了水的代谢。
故我治疗肾炎主要着眼于血、水二字。
采用养血活血、化瘀渗湿为法。
选用四物汤与五苓散化裁,拟成主方“肾炎速效汤”,在此基础上随症加药。
经本人多年临床应用,获得较好疗效。
主方组成为: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芎8克,生地12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2克,泽泻10克,芦根15克,滑石
12~18克,生蒲黄6克,官桂1~2克。
此为一般成人量。
肾阳虚明显者,加制附片3〜5克;肾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15克;白细胞甚多者,加金银花15〜30克,生黄芪30〜60克;血瘀严重,尿中蛋白持久不消者,加三七粉或血竭5〜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