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后感范文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一】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幸观看了这部《百鸟朝凤》,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良多。
这是一部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名字的电影,而且是以唢呐曲命名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与唢呐有关。
唢呐,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吧我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样。
电影中主要讲述了一门艺术从流行到衰落的过程,这里面有传承,有坚持,有信念。
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禁感觉肩上有了一种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的责任感。
这是一部发生在1982年的故事,天鸣的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可是没有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天鸣的身上。
带着天鸣跋山涉水来到焦三爷家里拜师学艺学艺,经过刻苦练习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天鸣的唢呐技巧得到了焦师傅的认可成为接班人,当时很是风光,唢呐匠也很是受到村里人的敬仰。
天鸣的父亲很是激动,举村欢庆。
但是没几年的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唢呐匠就开始渐渐地走向了末路,传统技艺受到了洋乐器洋乐队的冲击,不被村民们所接受了,所以无法再靠吹唢呐来养家挣钱了。
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在天鸣带领的游家班很是不服,唢呐越吹越大声鼓越敲越响。
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渐渐地天鸣的父母从开始的高兴到嫌弃天鸣吹唢呐赚不了钱,劝他改行。
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也开始陆续的走出村子到城里面打工去了。
为了让唢呐队不散掉焦三爷拖着病重的身体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奏了那首百鸟朝凤,看到这时我的眼泪已悄然落下,为了那种坚持和信念最终焦三爷离开了人世,最终天鸣在政府的帮助下将百鸟朝凤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部电影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的背景下渐渐地走向末路,一些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渐渐的被我们所抛弃,我想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标签,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丢掉我们的传承,怎样使传承与发展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是大人的事情也是我们学生应该考虑,我们要做一名传承者,去传承即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瑰宝。
这部电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都没有人继承,那么在将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所以传承文化从我做起吧!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二】
我是在初中老师的朋友圈知道的这部电影,然后就问舍友没有有想一起看的,她们不感兴趣,我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哪怕一个人去电影院,也要去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此片是吴天明绝唱之作,聚焦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张艺谋、徐克、贾樟柯、黄建新等导演为其站台。
关于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感受。
天鸣的父亲想要当唢呐匠却没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天鸣的身上,要说的话,很像是子承父亲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望子成龙。
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负担。
天鸣以为焦师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时,意外听到了父亲在朋友面前吹嘘他的本事。
其实,父母总是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头,总会下意识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说,哪怕是夸大其词,与他们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夸张了。
而为了不给父亲丢脸,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天鸣默默地回去了。
其实,影片中这一段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够充分,只是很清浅的一笔,但有切身体会的人就会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来自父母厚重的爱,以及作为孩子所需要承担的甜蜜的负担。
导演拍摄少年天鸣吹唢呐的画面,然后把镜头在唢呐上停了数秒之后再切回去时,吹唢呐的天鸣已长成了青年。
这一组镜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丝毫的过度渲染,但是却说明了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天鸣一直与唢呐为伴,唢呐融进了他的生命,同时他也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
成年后的天鸣已经有实力自立门户了。
只是在他带领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儿,是他朋友的喜事,没有行接师礼,同时演奏也被随意地掐断。
天鸣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红包分给了其他的师兄。
而他在与焦师傅说起这件事时,焦师傅顿了片刻,摇摇头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
"这重复了两次的几个字,让我感到心酸。
我们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教科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现代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残忍的洪流下到底还有多少还在这世间呼吸着?每次看到新闻,或是网络上在说着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一丝悲伤,迷茫,也不理解。
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们还来不及知晓就已经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来,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还来不及看一眼,它们就因为时代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师傅喝醉酒之后,满脸酡红吹唢呐的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导演在这里给的是焦师傅的面部特写,镜头很随意地跟着焦师傅的摇摆而晃动,让人更能体会到唢呐带来的韵律和激昂。
焦师傅是一名伟大的唢呐匠,他从他的师傅手中接过唢呐,然后传承给他的弟子。
他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传承不能断,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唢呐匠,哪怕
西洋乐越来越时髦,传承就应该传承下去。
焦师傅演奏百鸟朝凤那一段,我仿佛真得听到了杜鹃在泣血,其实泣血的是焦师傅,他因这挤压唢呐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传承在他还尚在人世时就受到阻碍而泣血,他因世人对唢呐匠越来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曾经无数人追捧,曾经无数人尊崇的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跌落尘埃了呢?
在影片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正局长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上了天鸣。
那时我以为,唢呐匠有救了,谁知道他说:"希望你们能演奏一遍,我们把它录下来。
"只是录下来,只是录下来不够啊。
一种文化,只是用机器录下来是根本不够的。
我一个朋友说:"在日本,他们懂得包装宣传之外,凡能称为匠人的,是个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会用经济奖励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审美能跟得上欣赏,有人群懂得欣赏就不容易垮台,匠人就该是名利双收的,因为他们传承文化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能当)是有这个价值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区别,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赏,不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乱包装一气,宣传了也就是个即逝的小火花。
"每次看到一些传统工艺消亡就真的很遗憾。
中国啊,虽说传承千年,但到了现在却像是要断层了一般。
那个什么局长说要保护非文化遗产结果只是要录下来而已,这样的保护完全不够啊。
焦师傅明白厉害的人才虽然难遇,但是最难的是愿意传承下来,所以天鸣的责任心才被赏识,虽然结尾没有交代唢呐的命运如何,但天鸣还是会吹下去的`。
蓝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说他性子野,交给他传承只会断了。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略微平庸却能当上负责人也是这个原因吧,一腔热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坚定而真诚的心。
在影片的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为他演奏的只有天鸣一个人。
在山头上,在苍穹之下,天鸣对着师傅的坟墓,独奏唢呐。
他的视线渐渐模糊,却看见师傅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他的身前听着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无二。
只是,过了一会儿,师傅默默地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唢呐声也渐渐远去。
最后的一幕是:无声中,焦师傅远走的背影。
这是影片的结尾,而我真的不希望这是唢呐的结局,不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局。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三】
今天,我和老妈观看了电影《百鸟朝凤》,它令我回味无穷。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叫做游天鸣的小男孩拜师学吹唢呐的故事。
天鸣学的头两个月里,师父叫他天天去水湾里用竹竿吸水,吸不上来水就不给吃饱饭。
后来,师父又收了一个小徒弟叫蓝玉。
虽然天鸣每天都刻苦练习,但师傅总是带着蓝玉出去见世面,并且也先叫蓝玉吹唢呐。
原来,这是师父在一步步地考验天鸣,看他是否具备当接班人的品质。
终于,天鸣也可以学唢呐了!他更加勤奋刻苦,学着
用唢呐吹出各种鸟儿叫的声音,真是活灵活现。
在传声大会上,师父点名要教给天鸣吹《百鸟朝凤》。
要知道,这首《百鸟朝凤》可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也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受用得起!后来,天鸣长大了,师父正式把唢呐班子交到他的手里,原来的“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
但是经济大潮却来了,游家班历经坎坷,路子越走越难,眼见着就要散伙。
天鸣和师父急了,做了最大的努力。
雨后彩虹现,唢呐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就在这个时候,师傅却得绝症过世了。
于是,天鸣在师父的墓前吹起唢呐,为师父送行。
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
师父非常负责任,既严厉又温和;小天鸣很有决心,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师娘也把天鸣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疼爱。
唢呐能够传承下来也真是不容易,学的时间长,很辛苦,既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和人品的考验。
我认为,这部电影比唢呐更珍贵,更加值得收藏。
感谢拍这个电影的人!
出电影院的时候,空中还飘着小雨,但是太阳已经出来了,一条巨大的彩虹横亘天际。
好长、好美的彩虹啊!好多人都忍不住惊叹。
我想,这是就是意味着影片里最后师父走进了彩虹?或者预示着“只要努力不放弃,就能见到彩虹”呢?总之,我觉得这彩虹为这次观看《百鸟朝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四】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
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
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
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
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
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
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
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
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
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
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
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
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
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
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
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
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
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
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
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
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
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这里面的道理是:手艺人要把自己的事儿当成事儿。
重要的不是唢呐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唢呐当回事,唢呐匠不把唢呐当回事儿,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回到真实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儿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儿,又埋怨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服务员。
很多服务员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觉得服务员低人一等,于是对待工作也不较真,对待客人也不热情。
于是恶性循环,客人看到服务员这么“牛逼”,也开始较上劲来。
举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币,服务员给顾客钱的时候会把一只手放在顾客手的下面,防止万一硬币掉落顾客不方便。
你说,我是尊重一个把硬币扔在桌子上的服务员,还是尊重把手放在顾客手下的服务员?
第二个场景,是游天鸣第一次赚钱后到师傅家。
师徒俩酒过三巡,焦三起了兴致,拿起唢呐开始即兴吹奏。
情绪所至,唢呐吹得也动人。
酒醉后的焦三在睡着前说了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
如果非让我在整部电影中选一句“金句”,我一定选焦三说的这句。
虽然有点俗气,但这句话代表了人而为人的最高追求。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把这部电影当成倡导民族文化的电影,因为民族是狭隘的,人性才是广阔的。
这句话重要的原因有两点:1、你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
2、你不喜欢或认为没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别人没价值。
这是焦三在醉酒时说出的话,却是最清醒的一句话。
醒来后的焦三,开始为唢呐的没落苦闷。
吹给自己的唢呐,成了酒后空谈,这才是唢呐没落的真正原因。
如果这唢呐是吹给自己的,那便不该沦为“礼制”的工具,不该以他人认可、尊重为评价标准。
唢呐的没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时才为自己吹奏唢呐,其他的时候要么是为了红白喜事,要么是为了传艺。
而那些真正传世的音乐,无一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绪,却激荡了万千感同身受的人们。
电影最终以焦三的病逝结束。
在焦三行将就木时,他跟游天鸣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
”游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
”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
”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心中有敬畏。
这敬畏,源于悬在头顶心间的“百鸟朝凤”。
这份敬畏让我感叹,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沦丧至今;当也让我感伤,因为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动的传承唢呐匠的规矩,却没能从这份敬畏中走出崭新的灵魂,没能让悦耳的唢呐吹奏出新世界的心声,彻底禁声于一片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