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这⾸诗之所以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般旅⼈的某些共同感受。

下⾯是分享的唐诗:《商⼭早⾏》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商⼭早⾏》
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悲故乡。

鸡声茅店⽉,⼈迹板桥霜。

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客⼈⾜迹⾏⾏。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的野路;淡⽩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

【注释】
商⼭:⼭名,⼜名尚阪、楚⼭,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

动征铎:震动出⾏的铃铛。

征铎:车⾏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铃。

槲(hú):陕西⼭阳县盛长的⼀种落叶乔⽊。

叶⼦在冬天虽枯⽽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种落叶灌⽊或⼩乔⽊。

春天开⽩花,果实似橘⽽略⼩,酸不可吃,可⽤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的⼈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

凫(fú)雁:凫,野鸭;雁,⼀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
这⾸诗之所以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般旅⼈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

“晨起”,点题“早⾏”。

诗⼈在开⾸给我们描绘了这样⼀幅画⾯:清晨起床,旅店⾥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

这⼀句话极为简练概括。

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热闹⾮凡。

“客⾏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诗⼈之⼝,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声。

过去交通不便,⾝处他乡⼈情浅薄,总之,当时⼈们安⼟重迁,怯于远⾏。

“悲”字,表明客⼈们离家渐远、前途未⼘的悲凉⼼情。

“鸡声茅店⽉,⼈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的名句。

两句诗皆⽤名词,代表了⼗种景物:鸡、声、茅、店、⽉、⼈、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迹”、“板桥”也会使⼈联想到不同的画⾯。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本诗写的是早⾏,那么鸡声和⽉,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是具有⼭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看见天上有⽉亮,就收拾⾏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朦胧时,诗⼈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已经到处都是⼈迹,⾃⼰已经不算早⾏了。

这两句将早⾏的情景写得有声有⾊,形象⽣动,历历在⽬。

同样,对于早⾏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了;然⽽已经是“⼈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早,更有早⾏⼈”啊!这两句纯⽤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情景宛然在⽬,确实称得上“意象具⾜”的佳句。

“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

商县、洛南⼀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很⼤,冬天虽⼲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这时候,枳树的⽩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亮,驿墙旁边的⽩⾊枳花,就⽐较显眼,所以⽤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始终没有忘记“早⾏”⼆字。

旅途早⾏的景⾊,使诗⼈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暖,凫雁⾃得其乐;⽽⾃⼰,却离家⽇远,在茅店⾥歇脚,在⼭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思家的⼼情,与“客⾏悲故乡”⾸尾照应;⽽梦中的故乡景⾊与旅途上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看的是“槲叶落⼭路”,⼼⾥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在公元859年(唐宣宗⼤中⼗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岁。

⾃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时所作。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词⼈。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西祁县东南)⼈。

富有天才,⽂思敏捷,每⼊试,押官韵,⼋叉⼿⽽成⼋韵,所以也有“温⼋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不第,长被贬抑,终⽣不得志。

官终国⼦助教。

精通⾳律。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之上,为“花间派”⾸要词⼈,对词的发展影响较⼤。

在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余⾸。

后⼈辑有《温飞卿集》及《⾦奁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