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寻根溯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姓寻根溯源
一、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
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
《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
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
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
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
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
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
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
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
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
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
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
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
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
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
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
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
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
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
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
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
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
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
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
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二)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四、历史名人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
老子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
着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
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
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
著名秦国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
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飞将军李广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
著名西汉将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
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
字子坚。
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曾在东汉时任三朝(顺帝、冲帝、质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誉。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
著名东汉政治家。
满腹经纶,被誉为“天下模楷李元礼。
”
李育:东汉一代名儒。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
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
年少时以能文著称,曾撰《蜀记》。
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
李傕(?-198)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
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任左校令。
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李密:西晋文学家。
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式:东晋书法家。
李颙:东晋文学家。
李暠: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
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
政治家,文学家。
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
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骞:字希义,赵郡平棘人。
南北朝时文学家,博涉经史,富文藻。
李孝贞:赵郡柏人。
南北朝时文学家,少好学,能属文。
孝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本传》行于世。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南北朝北齐名儒。
李同轨:东魏赵郡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人。
一代名儒。
李公绪:赵郡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
约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前后在世。
撰有典言十卷,又撰质疑五卷,丧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记二十卷,玄子五卷,赵记八卷,赵语十二卷。
李概:赵郡柏人人。
撰战国春秋及音谱,并行于世。
又自简诗赋二十四首,谓之达生丈人集。
李神威:赵郡人。
撰乐书近百卷。
李安世:赵郡人。
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谧:赵郡人。
少好学,博通诸经,周览百氏。
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
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
同门生为之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著有《明堂制度论》。
李德林:(530-590),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生于魏废帝中兴元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年六十一岁。
少有神童之誉。
\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
除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
现在他的传世之作有诗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
李延寿:安阳市人。
唐代史学家。
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李峤: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少有才名。
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李华: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唐代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
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
亦有诗名。
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李翰: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唐代文学家,为文精密,为序张巡守城事迹,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李守素:赵州人。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尤谙氏族学。
李端: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李嗣真:赵州柏人。
撰明堂新礼十卷、孝经指要、诗品、书品、画品各一卷。
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
工画鬼神,举李仲昌同师于尹琳,亦工杂画,有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传世。
见于《历代名画记》、《新
旧唐书本传》、《艺文志》、《榆园画志》。
李观:先为陇西人,后家江东。
为文时谓与韩愈相上下。
韩愈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李元宾墓铭》)。
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陆希声集其遗文,为文编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全唐文》录存文四卷,《全唐诗》录存诗一卷。
李翱:陇西成纪人。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
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李乂:赵州房子人。
年十二,工属文,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
兄弟同为一集,号为李氏花萼集,凡二十卷,并行于世。
李善: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无不受其影响。
李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李益:陇西人。
著名诗人。
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
又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李公佐:陇西人。
唐代小说家。
撰有传奇:《南柯太守传》。
李朝威: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
著有《柳毅传》,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李复言:陇西人,唐代小说家。
著有《续玄怪录》。
李思训:著名画家。
擅画青绿山水。
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李昭道:著名画家。
李阳冰: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
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
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李龟年:著名乐曲兼演唱家。
后人称其为“歌圣”。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
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
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
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
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渊:唐高祖(566~635)。
唐代开国皇帝。
字叔德。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