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一问: 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
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新
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
新课导入●2
用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图像,并简要介绍董仲舒生平。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

设问:《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文帝为什么采纳他的建议并予以实施?
基础达标
1. (2014年扬州模拟卷)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黄宗羲
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这是董氏儒学对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创新。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

”这里的“群儒之首”是指(B)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颐 D. 朱熹
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程颐、朱熹都是宋朝人。

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D)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的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4.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据此理解错误的是(D)
A. 这个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孝”道伦理观念有关
B.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C. “孝”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核心
D. “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灵魂
解析董永的故事出现于西汉,突出的是一个“孝”字,与董仲舒宣扬的“三纲五常”有关。

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错误。

5.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D)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解析本题明显地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学生对
这个故事比较熟悉,解题难度不大。

6.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D)
A. 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
B. 汉武帝信奉儒家思想
C. 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D. 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解析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摈弃了“民贵君轻”思想和站在统治者对立面的做法,把儒学法学化和神圣化,迎合了汉武帝的喜好,适应了汉初政治统
一、中央集权的需要。

7.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B) A. 春秋战国 B. 汉朝
C. 隋朝
D.唐朝
解析汉武帝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8.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B)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解析汉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9. (判断正误)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董仲舒。

(A)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其建议,并付诸实施。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家争鸣”,故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10. (判断正误)“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属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

(B)解析这句话大概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认为草木昆虫都依赖太阳,没有提到“天人合一”。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B)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所以说“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

2.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去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C) A. 《诗经》 B. 《春秋》
C. 《韩非子》
D. 《礼记》
解析《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汉武帝是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引文的出处应是(D) A. 《道德经》 B. 《论语》
C. 《韩非子》
D. 《春秋繁露》
解析本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以免违反天意,受到上天的惩罚。

这一思想有益于贤明政治的出现,该言论当出自于董仲舒的著作。

4. (2014年无锡模拟卷)李慎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中提出,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种神圣的光环。

下列较早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B)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李贽
D. 梁启超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这一思想为封建君主的统治戴上了
神圣的光环。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因此,较早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董仲舒。

5. 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D) A. 圣人 B. 儒者 C. 官吏 D. 帝王
解析理解题干“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董仲舒认为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在于帝王,选D。

6. (冲A)(2014年徐州模拟卷)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叙述道:“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
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
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的危害也最长远。

”这一说法(B)① 正确评价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影响② 肯定董仲舒“独尊儒术”对巩固
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③ 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④ 旨在强调董仲舒所主张的
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董仲舒的思想影响。

材料中
不含①④的内容,排除;②③符合材料原意,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
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

第(1)(2)问的回答必须以材料为中心,对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归纳史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第(3)问考查思维,需要比较能力。

答案(1)① 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
展则更好)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史料研读
1. 董仲舒的生平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於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为郎者、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史记》所记载的董仲舒是一个勤奋、廉直又胆小、谨慎的读书人,没有后世所传说的很多神异的现象。

司马迁与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的记载较为可信。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解读】《汉书》关于董仲舒的记载比《史记》详细得多,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主要史料。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通过设立太学等措施来加强教育,在他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

资料卡片
1. 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

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

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
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

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

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

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

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