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课堂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柯》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设计思想
本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侧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上,通过小说主题的挖掘来训练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讨论对小说结尾的改写来引导学生探究写作中特别是小说写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的问题。

设计一个写“颁奖词”的环节来激发同学们的对英雄的热爱和赞美的激情,在训练动笔能力的同时渗透情感目标。

二、教材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是以“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而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了解小说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丹柯》这篇小说高尔基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的悲剧英雄形象。

三、学情分析
布置了课前预习,所以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和思考,以及初步的相互探究。

学生曾经学习过必修3的小说单元,对小说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但是、梳理情节、认识人物、挖掘主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分析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以及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了解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学习主人公歌颂的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结合文本认识人物,了解丹柯悲剧的根源和意义。

2.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

一、导入
同学们,是谁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二、梳理情节。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我们同桌之间先互相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然后请代表发言。

生1:写的是一位叫丹柯的青年带领族人走出密林,让大家获得了光明和自由的故事。

生2:林子里住着一群人,后来强敌入侵把他们赶到林子深处去了。

那里环境很恶劣,他们面临死亡的威胁。

后来丹柯要带领他们走出林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波折。

关键时刻,丹柯把心掏了出来,心燃烧着把路照亮了。

最后人们走出了密林,成功了。

丹柯死了。

你说得非常的准确全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复述情节的诀窍吗?
生2:按故事情节复述概括。

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明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弄清故事情节的结局。

生3:我想补充另外一个方法——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事件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将这些串联起来,也可以概括故事的内容。

三、质疑问难
这是一篇外国小说,与我们以前接触过的中国小说有很多差异。

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吗?同桌前后自由组合,把问题提出来。

能够组内解决掉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写在纸条上交上来,我们共同来探讨。

1、第2段,族人们为什么“已经准备到敌人那儿去,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
生:前有大树,后有追兵。

林子里的泥沼的恶臭让很多人死去了。

“愁思使人身心疲乏”“大家都给死吓坏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害怕奴隶的生活了。


生:环境太恶劣了。

他们绝望了,他们是胆怯、脆弱的人。

师:是的,分析原因时从主观上和客观上,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概括才全面。

2、丹柯为什么在人们绝望的时候挺身而出呢?这是他的职责吗?
生:不是。

因为“美的人都是勇敢的。

”他很勇敢、自信。

他对族人有一份大爱,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师:很好~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丹柯为什么要掏出心来?为什么当时没有死去?
同样有这个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基本上都举手了)
是啊,掏出心来没有立刻死去,这不是太有悖常理了吗?老师也疑惑了。

(这是什么手法?)谁能来帮我解答一下?
生:浪漫主义。

(视具体情况提示:“心”象征什么?)
出示投影:象征手法/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用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段,塑造出一个艺术世界,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思想。

师:我们能触类旁通,找找还有哪里用到了浪漫主义(象征)手法的呢?
生:重重密林、沼泽、雷雨象征困难。

生:我觉得丹柯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了坚定地追求光明和自由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生:我觉得总体的情节构思就有象征意味,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象征人们渴望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愿望。

师:对,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21段里,“之前密密层层缠结在一起的密林,忽然在他们面前分开了,分开了?”
生:象征困难或邪恶势力在勇气面前低头。

说得很好,知道了浪漫主义手法,同学们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类问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在整个富于浪漫气息的故事中,最震撼你的一段是什么?
(齐答)丹柯掏心。

好,让我们先自由朗读一遍14-19段。

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次,大家推荐谁啊?好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聆听——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丹柯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下面就请白云飞同学把我们带回那个雷雨之夜。

……
(关上教室里的灯。

营造阴沉的氛围。

朗诵完毕时打开。

)
请大家睁开眼睛,告诉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丹柯?
生:……
(大家都沉浸在刚才同学的朗诵营造的氛围中,一时没有能很快反应过来。


白云飞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们是不是也想读一读?好,一起来读16-19段。

(如果感受比较粗浅空洞,需要再读。

齐读)
生:一心奉献,不计得失。

生:自信勇敢,勇于牺牲。

那么,对丹柯的描写,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请找出原文,来谈谈感受。

生:第11段中,丹柯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这里可以看出,丹柯虽然是一个英雄,勇于奉献,坚强自信,可是也有情绪,也对族人的指责表示不满和批评。

师:是的,这样整个英雄的形象就更加复杂和丰满了。

而且你的回答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对于一些具有劣根性的国民的态度,是——生(齐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对!
生:“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从这句话中我能看到丹柯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生:我看到这句:“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里可以感受他自信乐观的精神: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成功。

生:第22段,丹柯“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

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为了大家谋求幸福的丹柯含笑死去了,这深深感动了我。

他是先行者、痛苦者、殉道者、悲壮者,也是幸福着、高贵者!
师:是啊,多么伟大的英雄丹柯啊~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美丹柯。

生:你是伟大的英雄,引领族人追求幸福和光明!
生:丹柯,你牺牲了自己,幸福了他人。

……
四、探究主题
1、要真正读懂一篇小说,还需要深入读懂主题,这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

我们已经复述了情节,分析了人物(环境)。


说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谁来小结一下主题?
生:小说通过描写丹柯引领族人走出密林的故事,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勇于实践、敢于牺牲的精神。

2、一般来说,小说读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可是问题还不是那么简单。

大家看,很多同学还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23段里,人们没有注意到丹柯的死,还把他的心踩碎了?”
(女生齐读:悲壮的尾声21-23)
老师改个结尾(带表情朗诵):所有的人都围在丹柯的身边,那颗勇敢的心还在燃烧。

众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它捧了起来,越举越高,(学生受到感染,小声跟着说)越举越高……你们看好不好?
学生讨论,发言。

生:好,英雄得到了人们的尊重,符合我们的审美期待心理。

生:不好,削弱了悲剧意味,没有原文那样更有震撼力,更深刻。

悲剧比喜剧更动人。

生:不好。

那样跟原文里指责、抱怨、审问丹柯的族人形象不统一,前后脱节。

生:不好。

读原文,我们觉得很伤心,很为英雄不值。

所以,原文的结尾启示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英雄。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英雄呢?
生:应该尊重、理解、支持、拥戴。

师:是啊~这让我想到郁达夫谈到鲁迅的死的时候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再来小结一下小说的主题。

生:赞美丹柯的同时也警醒世人反思应该尊重、理解、支持英雄。

师:同学们敢于提出创见,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很值得表扬!同学们还有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我想问问作家,为什么不安
排丹柯带着族人杀回去,消灭侵略者?
如果改写,小说的主题又是什么?
(讨论)
生:那整个故事的主题就都改变了。

主题就变成了鼓励被压迫者奋勇反抗,众人团结一心,争取胜利。

那就是另外一篇小说了,但这个主题也许并不是作者在这里想要表现的。

小结:是的,我们正在尝试对小说主题做多元化理解。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变换视角,我们可以对小说做多元化的解读,伟大的小说也就是这样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意味”。

另外,读者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这就是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

出示投影:
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情节为主题服务。

四、如果我们把他评选为“感动我的十大人物”之一,好不好?大家一起来动笔,仿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来为丹柯写一段颁奖词吧!
(练笔——演板——作者念)
生1:领着族人,他大步向前,冲破夜的寂寥,穿过绵延的森林。

最终他们看到了阳光。

丹柯的心照亮了人们前进的路。

站起来,他是一座雕塑;倒下去,他是一座丰碑!
生2:一颗心照亮了整个森林,一个人影响了一代精魂。

丹柯,用你燃烧的心,吓退了恐惧,驱赶了怯懦,为绝望的人添上新的勇气,换来新的明天。

还有谁想展示一下自己写的颁奖词?
(学生被点燃了创作的激情,踊跃举手)
生3:一颗心照亮的是一条路,一个人照亮的是一个民族。

丹柯用他那颗火热的心,点燃生者的激情,照亮了人性的伟大。

当太阳
重新升起,他必将永远的复活!英雄有泪,润物无声。

生4:为族人找寻生存的道路,领路在前,披荆斩棘——丹柯,你义无反顾地选择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

你那颗火热的心被举过头顶,照亮的不是路途,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生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那些引领人们走向光明的人们是永垂不朽的,就像悲剧英雄——丹柯。

五、学生总结收获:
1、学生小结怎么读懂小说主题?
生: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研读来理解主题。

2、怎么实现多元化的理解主题?
生:变换视角。

可以从丹柯、族人两个角度来理解。

3、尝试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联系自身来谈谈体会。

生1:面对困难我们要像丹柯一样,不畏艰难险阻,执著追求;作为新世界的开拓者,我们要学习丹柯不计个人得失,勇敢奉献。

生2:在被误解的时候,要善于做思想工作,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把事情办好。

生3: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要相信“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六、感谢丹柯,通过他,让我们领略了一曲英雄的悲歌,收获了许多的思考。

(板书)
丹柯
高尔基
英雄赞颂
悲剧警醒
教学反思
根据我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总体部署,我们语文教研组在杨军老师的带领下积极行动起来,按照王校长提出的构建学校主体发展教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主动”的“三主”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开展课内教学评比实践活动,不断进行总结完善。

1、从文本的解读关注“三主”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高度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调节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备课中我们立足文本,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切入文本的最佳途径,对学生与老师的教学行为做了充分预设。

根据本单元话题,《丹柯》可教的基本内容有:
①小说的主题,②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③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④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⑤探究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小切口、充分发散,缓坡度、层层深入的设计。

设计思路是:
1概括《柯丹》情节,落实“主题的实现”(形象大于思想)的相关知识。

2自己总结出概括小说情节的基本方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③具体分析《柯丹》情节,归纳“族群”的困境。

④在族群的困境中寻找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

⑤在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探究小说的基本主题(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⑥从小说的其他地方寻求个性化的发现,或者从柯丹的行为中提炼个性化或者多元化的感悟。

7练笔学写颁奖词,渗透情感目标。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的感触很深: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预设教学时从文本解读入手,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三主”课堂教学模式。

2、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关注“三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学生对于校本目标来说是“教育”的主体,对于学生本位来说是“发展”的主体,对于课程等客体来说是“学习”的主体。

《丹柯》的文本相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自行解决一些基础的疑难点。

所以本课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提问,自行辩诘,抓住学生有共性的代表性问题,集中突破。

如:
通过“丹柯为什么要掏出心来?为什么当时没有死去?”发现象征手法的使用;
通过“对丹柯的描写,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请找出原文,来谈谈感受。

”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
通过“为什么23段里,人们没有注意到丹柯的死,还把他的心踩碎了?”来探究主题。

在一个个同学们自己的话题中,学生充分交流和分享,合作交流是自然生成。

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语言发展基础,也拥有很多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把这些课程资源充分整合。

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体现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分享,并预留给自己一个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深感:作为课改中的实践者,首要任务是更新理念,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提供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真正实现“三主”课堂教学模式。

3、以有意义的学习关注“三主”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学习主动”氛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

”课堂里教师以怎样的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课堂的高效?美国心理学家叫奥苏贝尔,是全球第一个研究学校背景,课堂中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心理学家。

他第一次提出有意义学习这个概念,有意义学习称为我们新课程中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先导。

平时上课中很多学生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些东西没有融入学生的人生经验。

奥苏贝尔认为真正发生有意义的学习,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学生有学习愿望,它是为心向。

没有心向,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效果。

第二,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组合,并以此成为课堂学习的起点。

第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心理上产生顺应和同化,认知内化的过程。

朗诵的环节,同学自己来朗诵。

从受众的角度而言,听作为身边的一员的同学的朗诵比教师的范诵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更能激发同学们自己试读的激情。

白云飞同学的朗诵非常动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我适时地关了灯,营造了阴暗低沉压抑的氛围。

之后的齐诵是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水到渠成的学习环节,效果极好,这是因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

诵读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安排,而是学生心理上的顺应和同化,是具有心向的的完全发自内心的艺术共振。

在写“颁奖词”的环节中,因为前期的感悟和体验已经积蓄了充沛的感情,所以同学们非常踊跃,一度好几个同学奔跑上讲台抢着去演板,掀起了课堂上第一个小高潮。

练笔,不是生硬隔离的模仿;写作,确是需要真实的感情做基础,有感而发才能写出真正动人的文字。

读着一段段的颁奖词,同学们被自己感动了。

老师也被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能而震撼!
这节课的不足,就是教学深度似乎还可以稍加提升:可否采用“变个为类”的做法呢?《丹柯》是否是绝无仅有的“一例”“殉道英雄”呢?只要稍加连类而及,我们就会发现,在文学史上,这类“困境与殉道”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困境——英雄——殉道,这样的“三段论”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

这个模式常以一个“隐喻”来表达,《丹柯》也是一个“隐喻”。

今天,我们用这样一种方法去破译喻意,那么,解读同类的隐喻,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呢?顺势将这个问题深化一下,这样,在欣赏小说主题的方法训练上,这堂课便有了某些普遍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