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1 / 16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D 项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桑竹”指“桑树、竹子”,跟现代意思基本一致。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 项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B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正式配偶”。

C :“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着”,今义是“中心”。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 .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 .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 .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B 项正确,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 项林尽水源:树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C 项寻病终:不久就病死了。

D 项无问津者:再也没有人询问此事了。

3.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假装买主,拨打墙上涂写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
,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大的贩假、造假团伙。

B.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
....,.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

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
....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
....,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

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使用语境错误。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差互(狗的牙齿)
B.其岸势犬牙
..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D.君子好逑.(配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故答案为B。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俨.然(yǎn)清冽.(li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3 / 16
糁.之(sǎn) 雎鸠..
(jū jiū) B .阡陌..(qiān mò) 佁.
然(yǐ) 楫.(jí) 窈窕..
(yǎo tiǎo) C .垂髫.(tiáo) 悄怆.
(chuàng) 篆.文(zhuàn) 蒹葭..
(jiān jiā) D .诣.(yì) 翕.
忽(xī) 卷.石底(juǎn) 溯洄..
(sù hu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

本题没有正确的选项。

(问题已上报) 6.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卷石/底以出
C .皆若/空游无所依
D .四面竹树/环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

改为:皆若空游/无所依。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 .明灭可.见/不可.
久居
C.便扶.向路/济困扶.危D.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仅仅,只/才干;B项都解释为“可以,能够”;C.沿、顺着/扶助;D.题,写/古代一种文体。

故选B。

二、情景默写
8.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

(6)《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游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写小石潭西南方溪水曲折而又时隐时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

【答案】悠悠我心天涯若比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背诵默写。

理解性默写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悠”“阡
陌”“撼”“幽邃”等字词的写法。

三、句子默写
9.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胡为乎中露?(3)青青子佩(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名句默写: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课本诗文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

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
5 / 16
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理解。

(甲)陈康肃公……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2)康肃笑而遣.之
(3)夫没者岂苟.然哉
(4)见舟而畏.之
11.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2.(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13.(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10.(1)夸耀(2)打发(3)随便、随意(4)畏惧、害怕11.(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3.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解析】
10.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遣”: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畏”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畏惧、害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

“但”:只是。

“颔”:点头。

“居”:与……为伴。

“道”:方法。

12.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可提取“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作为答案。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可提取“无他,但手熟尔”作为答案。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可提取“生不识水”作为答案。

1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共同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等角度作答。

【点睛】
7 / 16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翻译: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二)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

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

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

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五、名著阅读
14.《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_嘉善人。

【答案】《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虞初新志》有关的文学常识。

1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儿子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___________》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王子祝福的小美人鱼;也有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白天鹅的________。

【答案】(1)傅聪真诚(2)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牢记关于《傅雷家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9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结合“也有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白天鹅”分析得出,第二空填写“丑小鸭”,也可得出第一空是《安徒生童话》。

六、现代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

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材料中有两处标点符号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第___句的_____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

第___句的_____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

9 / 16
(2)材料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①句连词“与”前面顿号去掉;第③句“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之间并列关系,逗号改为顿号。

(2)把“搭建”改为“提供”(把“搭建”改为“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

把“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解析】试题分析:(1)第①句“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中的“与”和顿号重复,所以中间顿号去掉。

第③句并列关系的短语之间一般用顿号。

(2)第②句搭配不当,改为“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提供了一种资源”。

第③句语序错误。

改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11)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

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12)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

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13)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

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

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

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

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14)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

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15)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

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16)“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

”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17)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18)“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17.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 / 16
18.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
...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20.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21.“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22.熟读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爸爸说,请你给自己的爸爸发一条手机短信。

(50字左右)
【答案】
17.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18.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

19.“几天来”说明中年男子为此努力了好些次,表现出中年男子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

20.悬念举例:第②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21.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

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

22.示例:爸爸,你在南方打工还好吗?我和妈妈很想你,你在外一定要吃好休息好,注意安全,我会用努力学习来回报你的养育之恩的!
【解析】
17.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他”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事件。

18.此题考查的是对外貌描写的分析能力。

外貌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

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

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内容上看,“满身油漆和泥土,满是灰尘”,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写出了几天来他被拒绝的原因。

从结构上看,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

19.揣摩词语表达效果,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

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

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联系文章上下文可知“几天来”说明父亲为此努力了好些天,以及父亲爱的执着深沉。

也就说一定要答出这个词语对表现父爱的意义。

20.此题考查的是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如:第二段中他无缘无故给“我”香烟,就是设置悬念。

作用是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一波三折,达到了“文似观山不喜平”的效果。

21.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根据第15、16、17段的内容可理解“一寸长”指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

“温暖”指他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进而表现出深沉的而伟大的父爱。

22.题干要求给自己的爸爸发一条手机短信。

根据文章内容,要表达出对父亲理解、关心及感恩之情,也可表达回报的决心。

用语要诚恳真挚,凝练流畅。

七、诗歌鉴赏
《蒹葭》
13 / 1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线的句子。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盼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绝望情绪。

【答案】
23.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意思对即可)
24.D
【解析】
【分析】
选自:《诗经》作者:不详年代:先秦
参考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