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笔记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笔记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一、俄罗斯的独特文化品位:
宗教热忱:“不信仰东正教就不是俄罗斯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圣母崇拜(俄罗斯文学作品多优美女性形象);罪孽意识;顺从性格。

反思精神:关注抽象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忧郁气质。

忏悔意识:外族入侵,专制压迫,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形成罪孽意识——注重忏悔——肯定灵魂,否定肉体——热爱苦难和自虐。

二、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特征:
1、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璀璨:
代表作家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等。

2、两大主题:
《谁之罪》赫尔岑——————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推翻沙皇专制。

3、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意识:
出现了“多余人”形象和忏悔的贵族
4、俄国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文学”
三、俄国文学经典作家: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斯维特兰娜》;
普希金——俄国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果戈理——代表作《死魂灵》、《钦差大臣》;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塑造了30年代“多余人”彼巧林的形象;
屠格涅夫——《父与子》,表现贵族阶级与平民知识分子的斗争;《罗亭》塑造了40年代“多余人”形象;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塑造得“多余人”奥勃洛摩夫,说明了贵族阶级已经丧失了生存的能力和必要;
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戏剧之父”,其剧作《大雷雨》被杜波罗留波夫誉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塑造了一系列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取代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
涅克拉索夫——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上好日子?》表现农民的觉醒与反抗;
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探讨人性复杂的作品在同时代无人企及,被追认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
四、作家:
屠格涅夫:
1818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父为军官,母性暴虐。

1827年迁居莫斯科,1833年就读莫斯科大学,后又在彼得堡大学、国立大学深造,所读专业为哲学。

此后前往欧洲游历,1841
年回国。

成名作:《猎人笔记》(1847-1852),由25篇特写组成,叙述者“猎人”讲述了在俄罗斯中部农村行猎途中的所见所闻,揭示了地主与农民的对立,表现了强烈的反农奴制倾向。

《罗亭》(1856),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探讨的是贵族“多余人”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作品情节简单,篇幅短小;
《贵族之家》(1859),为贵族“多余人”的命运作最后一次文学的展示;
《前夜》(1860),《父与子》(1862)关注50、60年代在社会生活中日趋活跃的“新人”——平民知识分子。

“新人”是区别于“多余人”而言,指的是出身贫民,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新人”形象的出现,表明俄国正处于革命的“前夜”,白天即将到来。

契诃夫:
契诃夫早期短篇小说《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表现的是小官吏的奴性;中期创作的代表作《第六病室》控诉沙皇专制制度对人的摧残;《哀伤》、《苦恼》、《万卡》,表现“小人物”的不幸;晚期创作的《套中人》同样表现的是专制制度对健康人性的异化;剧作《樱花园》表现贵族阶级必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契诃夫的小说艺术:
①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契诃夫多以人物来命名作品,如《公务员》,《万卡》、《变色龙》、《套中人》……
此外还有许多与人的情感有关的篇名:《苦恼》、《哀伤》……
②叙事简洁、凝练:
“我善于长事短叙”、“越是严密,越是紧凑,就越富有表现力”
③浓郁的抒情意味:
④含蓄幽默:
不把故事说完说透,而是以客观冷静的口气来讲述故事,在客观、平静中体现幽默。

⑤抒情心理小说特征:
A、不着眼于情节的展开,而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体验;b、借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c、不轻易表露情感,纯客观叙述。

⑥语言朴实,概括性强:
取材于凡人小事,日常生活,揭露重大社会问题;采用“纵式结构”(故事、时间)、“横式结构”(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切面)与“立体结构”(横纵结合)
契诃夫的戏剧:
《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
普希金:
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文学地位:
俄国民族诗人;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文学始祖
二、生平创作:
1、家学渊源:伯父是诗人,并与茹科夫斯基等人交往频繁;从保姆处吸收了俄国民间文学的营养。

2、少年才俊:彼得堡皇家学校毕业,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外交部供职,热情与政治并写作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
3、流放南俄:因《自由颂》而流放。

在此期间写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茨冈》
4、领地圈禁:与外界隔离,但与农民接近,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

代表作品有:抒情诗:《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
5、圈禁波尔金诺(父亲领地)时期:普希金创作上的收获时期,被称为“波尔金诺之秋”,在此期间,普希金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写作,并出版了《别尔金小说集》,由四部小型悲剧组成。

6、短暂婚姻:1828年结识娜塔莉亚·冈察罗娃,1831年与之结婚,夫妻性格意趣迥异,常有冲突。

再加上普希金在政治上常受阻抑,并长期受到沙皇监视,普希金生活很不如意。

1837年,普希金为妻与法国流亡贵族丹徒士决斗,不幸负伤而亡。

这一时期,普希金的代表作品有:《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纪念碑》
短篇小说:
小人物系列——
《驿站长》:塑造了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维林;
(1)情节:写“我”三次到小驿站的见闻;
(2)题材: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烦恼:十四等文官驿站长维林的辛酸悲苦;
(3)主题:a表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给予作家同情;b表现人生幸福的短暂脆弱;
(4)“小人物”系列代表作品、形象有:
普希金,《驿站长》,维林;果戈理,《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骑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杰符什金;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切尔维亚科夫
三、《叶甫盖尼奥涅金》长诗分析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别林斯基
奥涅金:贵族青年,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连斯基:青年诗人
奥尔加:连斯基的情人
达吉雅娜:奥尔加的姐姐
(1)情节,主题:
A、奥涅金厌倦上流社会,到乡间继承伯父遗产,遇到地主长女达吉雅娜,次女奥尔加;
B、主题:通过奥涅金表现贵族阶级的苦闷,彷徨的精神现实;而通过达吉雅娜,表达
作家的生活理想。

达:真诚、坚贞、富于理性。

C、表现19世纪20年代的三代俄国贵族青年:①十二月党人②沉湎于骄奢淫逸生活的
保守者③中间人物“多余人”的生存状态
奥涅金:①出身贵族,生活奢靡;②混迹于上流社会,逢场作戏;③反感贵族沙龙舞会,俄国式的忧郁病人;④无聊空虚,行动无礼;⑤隐居乡村,漠然世事;⑥高傲孤
僻,亦有同情之心;○7热爱自由,又虚无绝望
四个层面:无聊生活中的清醒者;远离贵族的空虚者;对贵族和自己的绝望者;
面对现实和自己的软弱者。

(2)人物形象:
多余人:
指的是俄国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贵族青年,他们不满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想有所作为,寻求新的生活道路。

他们看到了专制的罪恶,但又不敢起来反抗。

在政治上,既不与当局合作,也不与下层平民结合,他们否定既定的价值观念,过着堕落和放荡的生活,寻求刺激以满足精神上的空虚、痛苦、最终成为毫无社会用处的“多余人”
奥涅金的形象分析:
具有多余人的一般特性:a叛逆的不彻底性:处于两个阶级的边缘,缺乏坚毅性格和必要力量;b追求的盲目性,没有人生目标,虚荣,游戏的态度,为了追逐而追逐,对达吉雅娜的前倨后恭,对奥尔加的游戏态度。

典型意义(特殊性):解释了贵族阶级没落腐朽的悲剧命运,事实上也表现了人类的世纪末情绪:A、孤独感,自愿脱离所属阶级,丧失了社会感,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B、没有人生的归宿,精神上的流浪汉;C、虚无感,“无所事事是我生活的原则”。

达吉雅娜形象分析:
既浪漫又现实,既热情又沉静,既多愁善感又富于理性。

奥涅金的悲哀在于找不到自己的存在,达吉雅娜的悲哀则在于她爱上的是一个无法负担自己命运,也不能负担他人命运的人;达吉雅娜代表了俄罗斯妇女的最高理想和典范,也体现了普希金对于女人的理想:她可以有爱情,但必须贞洁,以求得道德上的圆满;达吉雅娜的隐忍与自我牺牲正是父权制的俄罗斯文化对于女性的要求。

(3)《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①塑造人物的特色上:开创了“多余人”形象塑造得先河;其次,以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连斯基VS奥涅金;达吉雅娜VS奥尔加);
②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诗性指抒情诗,是“作者的声音”,作品中有27段“抒情插笔”,用来评议时事,人物,或者抒写作者的情感;叙事性指的是小说的特色,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情节,描写环境。

果戈理:
一、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走的是诗意的现实主义道路,果戈理走的是讽刺现实主义道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的奠基人;杰出的讽刺作家,其创作进一步确立了俄罗斯文学讽刺批判的方向,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果戈理时期”。

二、生平与创作:
1809,出生于乌克兰地主家庭,受父亲影响酷爱文学和戏剧;1830年5月,结识普希金;1831~1832年出版第一部文集;1835年出版小说集《蜜儿格拉得》(小品集);1835~1844年间发表小说并收入小说集《彼得堡故事》(中含《狂人日记》、《外套》,标志着果戈理的创作方向向现实主义转变。

)两部短篇小说集为果戈理带来了文坛盟主的地位;1836年,发表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标志着果戈理文学创作的成熟;1842年5月,《死魂灵》正式出版,轰动俄国文坛;1847年,《与友人书简选》美化俄国宗法制社会,宣扬宗教神秘主义,受到批判;1848年曾想改善《死魂灵》中的地主、官僚的形象,终未成功;1852年,烧毁写成
的几章手稿,并于10天后去世。

自然派:
即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由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共同开创。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发表后,引起俄国作家纷纷效仿,形成“果戈理派”,反动文人蔑称其为“自然派”,别林斯基系统阐述了该流派的特征和意义,从理论上捍卫了“自然派”,认为它在政治上反对农奴制,文学上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是俄罗斯解放运动最需要的文学派别。

代表作家: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
散文式的故事集,中含多种民间故事,分上下两部,共8个短篇。

上部:《索罗庆采市集》、《圣约翰节前夜》、《五月之夜》、《失落的国书》;
下部:《圣诞节前夜》;《可怕的复仇》、《伊凡·费多罗维奇·希帮卡和她的姨妈》、《魔地》
假托养蜂人鲁德·潘柯讲述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反映了劳动者的智慧、勇敢,酷爱自由和统治者的卑劣愚昧。

融合了民谣与现实生活,总体基调欢快,但已隐含忧郁倾向,浪漫主义色彩明显。

《狂人日记》:
人道主义的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

狂人:波普里希钦。

作者态度:既同情其不幸的遭遇,又讽刺其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成的官场通病。

《外套》:
别林斯基:果戈理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与《驿站长》一起,为后代作家开辟了“小人物”的主题。

《钦差大臣》:剧本题目:脸丑莫怪镜子。

讽刺喜剧。

俄罗斯的“官场现形记”。

赫尔岑: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主要人物:赫列斯塔科夫;骗过三个省长的市长;用阴险毒辣方法对待病人的慈善医院院长;弄不清真假状子的法官;千方百计陷害进步教师的督学;整天胡思乱想私拆信件的邮政局长;主要职责是组织警察“随便揍人”的警察署长。

三、《死魂灵》——俄罗斯长篇小说奠基之作
俄国文学史上首部大型文学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其为“俄国散文文学之父”,开创了史诗性社会小说的创作道路,走的是流浪汉小说的轨迹。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马尼洛夫的甜腻,又有罗兹特廖夫的粗野,还有索巴凯维奇的呆笨粗鄙以及其他种种恶习和愚蠢。


1、死魂灵的主要人物:
乞乞科夫——从贵族地主过渡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

穿针引线式的中心人物。

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收的是资产阶级教育,既有贵族地主剥削寄生的本质,又有生意人的圆滑虚伪,机制狡诈的特征。

他有实干精神,一次次从零开始,不绝望不认命,不屈不挠的努力使他像个“英雄”,只是他的“英雄气概”十分滑稽可笑。

马尼洛夫——自诩高雅,耽于幻想,懒惰至极,愚蠢无能;
柯罗博奇卡——闭塞,顽固,多疑,守旧;
罗士特莱夫——“恶少式”无赖;赌棍;
梭巴开维支——粗野,贪吃,残忍,精明;
泼留希金——贪婪、吝啬。

2、环形结构:
第1章:乞乞科夫》》》第2~6章:五个地主》》》第9~10章:乞乞科夫卖掉死魂灵和官吏的交往》》》第11章:乞乞科夫
3、艺术成就:
(1)巧妙的环形结构;
(2)个性鲜明的人物,用典型化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

马尼洛夫:懒惰——布满尘灰的家,破败的田园;
罗士特莱夫:狗性——狗舍;
梭巴开维支:熊性——肥胖的体态和粗壮的家具;
泼留希金:吝啬,贪婪——发霉的米仓
(3)主题:
买卖死魂灵这一事实,反映了俄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地主与农奴的矛盾;“死魂灵”具有双重寓意:A表面上:指的是死去的,尚未注销的农奴;B暗喻义:腐朽没落的注定死亡的地主阶级,他们肉体堕落,灵魂泯灭。

《死魂灵》描绘了一幅当时俄国官僚统治者的群像。

(4)含泪的微笑(鲁迅)
“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历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

”——鲁迅作者在描写地主阶级的没落腐败是也对他给予了同情,因为作家也出身于这一阶级,作家在小说中有大量的抒情插笔。

列夫·托尔斯泰:——终身忏悔的贵族
一、生平:
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

贵族公子气:
内心生活十分复杂,一生不断分析自己,批判自己,改变自己,终身忏悔。

出生贵族,在姑妈抚养下长大,多疑,热情,易冲动而又自由发展。

大学期间曾受姑妈影响,一心想做体面人,后决心改变贵族习气。

放纵生活:
20岁时,还没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被上流社会的放荡生活所吸引,精神极度沮丧。

此间阅读《马太福音》和卢梭的《忏悔录》
军队生活:
高加索参军,并开始创作小说,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离开军队。

忏悔的爱情:
1862年,爱上宫廷一生别尔式的二女儿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但对方才17岁,自己则34岁,使他产生疑虑。

后勇敢向其坦白自己的历史,终成正果。

70到80年代,托尔斯泰思想激变,一度想和贵族生活决裂。

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去拯救灵魂,反省自己的罪恶。

他经常去参观监狱,去法庭听审讯,去新兵收容站,访问贫民,甚至成为癖好,为妻儿所不解。

贫民化生活:
晚年自食其力生活,戒烟戒酒戒荤戒猎,自己干体力活,不要仆人伺候。

为别人做好事:
“懂得幸福在于生活上要求少和为别人做好事。


晚年出走:
托尔斯泰晚年思想计划不为妻子理解,关系日益恶化,这使得他很痛苦。

后终于出走,1910年11月7日,因肺炎在阿斯塔波夫车站去世,享年82岁。

二、托尔斯泰创作分期及思想变化:
1852~1862 探索、实验、成长时期不满农奴制专制,同情农民,但不赞成革命。

他虽然认为人民比贵族精神纯洁,但不否定整个贵族阶级,他向往宗法制生活,产生贵族贫民化思想;
1863~1880 炉火纯青的创作中期更加不满农奴制和贵族生活,对贵族的批判加强,把主人公引向和贵族阶级决裂的边缘,同时走向宗教;
1881~1910 创作晚期对贵族阶级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主张“不以暴力抗恶”
早期作品:
《童年》、《少年》、《青年》自传体三部曲,反省,心理分析,追求到的完善。

《一个地主的早晨》表达了在农奴制下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设想;
《哥萨克》,表现了平民化思想。

中期作品:
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其思想上产生激烈矛盾,酝酿转变的时期。

《战争与和平》,这是托尔斯泰第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属于历史题材。

小说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四家贵族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805年~1820年壮阔的历史画卷,歌颂1812年俄国人民反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战争与和平》问世,奠定了托尔斯泰在欧洲文坛的地位。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探索的是贵族和农民的道路,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在托尔斯泰看来,俄国前途在于“优秀”的贵族和人民的合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尚未彻底摆脱贵族思想。

小说也反映了作家一些典型的偏见,否定英雄史观,又带有宿命论。

认识到了人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对战争既肯定人民卫国战争,又否定拿破仑的侵略战争。

主要人物: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
伟大的生活激流;宏伟的史诗风格;出色的心理描写
忏悔的贵族:
指的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得一系列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学识渊博,很有教养,同情下层百姓,不满奢侈浮华的上流社会生活,探求民族未来的出路。

代表人物:托尔斯泰50年代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的尼考林卡;60年代的《哥萨克》中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70年代《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
晚期作品:
1881~1910,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作品呈现两种倾向:
A揭露社会罪恶;B宣扬宗教思想。

这一时期,托尔斯泰从贵族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体系发展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体现托尔斯泰宗法制农民思想的作品是《复活》。

托尔斯泰晚期思想总结:与贵族决裂,向人民靠拢,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自传性探索人物。

宗法制农民立场:
指的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主张:站在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回归东方农业文明,歌颂群体主义和顺从意识,宣扬“无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成为农民思想的代表,农民的代言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

托尔斯泰主义:
指的是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其内涵包括:
道德的自我完善——抛弃利己主义,投身于利他主义;
无以暴力抗恶——利他主义的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博爱——每个人心中都有罪孽,人不能通过惩罚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获得安宁的手段即是宽恕。

三、《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1、情节:
开端:“一切都乱了”
两条线索:安娜的爱情VS列文的爱情;城市VS农村,道德VS经济;
结局:“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没有头绪”。

情节图示:
奥博朗斯基夫妇
陶丽乡》》》》》》》》》》》》》》》》》》》》贵斯切潘
姐‖妹村族兄‖妹
吉蒂生生安娜(妇)
夫‖妇活活情‖人
列文沃伦斯基
卡列宁(夫)
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彼得堡上层社会,沙皇政府的官场生活;
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的家庭生活——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主题:通过两段婚姻,两个家庭,反映城市生活的混乱,乡村生活的安宁。

拱顶结构的内在联系在于:安娜和列文这两个贵族男女都努力摆脱上流社会的桎梏,追求人生意义的新的生活道路。

2、形象:带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小说的中心人物,是19世纪70年代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自由,爱情幸福的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

安娜的性格特征:
①外表,气质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②个性真实坦率,与上流贵族的虚伪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③执着于爱情,对沃伦斯基十分执着;
④勇于挑战,敢于直面别人的冷眼与流言;
⑤感情热烈,对儿子,对情人均如此。

思考: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
(1)、客观环境的虚伪冷酷——社会性的悲剧
上流社会是肮脏的和虚伪的,而统治阶级的法律和道德就是要维护上流社会的这种黑暗统治,当安娜公开表明自己有爱的权利的时候他就成了整个上流社会的众矢之的,这是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

(2)、载体关系的空幻——安娜把情感幸福寄托在沃伦斯基身上,这是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沃伦斯基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他并未真正理解过安娜,也没有像安娜爱自己那样爱过安娜。

(3)、主体世界的矛盾冲突——直接原因。

安娜内心的三个矛盾:a、贞淑妇女突破礼法的提防,未免内疚的羞耻感;b、善良妻子因不忠于丈夫而内心不安的负罪感;c、生命力旺盛的女人久久压抑的强烈感情迸发后的恐惧感。

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家庭小说的典范、尽善尽美、艺术之神
(1)、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的复式开放性结构;
(2)、心灵辩证法的表现艺术:①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并把这种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②对人物深层心理的合理揭示
(3)、真实记录现实生活;
(4)风景描写独具俄罗斯风情。

四、《复活》分析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其一生思想和艺术顶峰的结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决裂,对其完全否定的宣言。

1、“复活”的含义:
源于《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概指人及其他动物肉体上的死而复生。

作者以此命名寓意男女主人公精神道德方面的一种质变,脱胎换骨,或者新生。

2、主题:
①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的“复活”经历,揭示作品主题1——人应该积极内省反思并以宽容和同情之心发扬博爱精神,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

②通过卡秋莎的苦难经历和人民大众的悲惨处境的真实描绘,通过聂赫留朵夫上下奔走求助历程中的耳闻目睹,揭示主题2——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虚伪,控诉统治阶级鱼肉百姓的种种罪行,揭示各级政府、官办教会、反动法庭和阴森监狱的种种罪行。

3、主要人物:
一、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
社会关系:贵族、情人、旧识。

法官、陪审员
家庭关系:索菲亚姐妹、科尔恰金娜、姑妈姑父、姐姐姐夫
纯洁阶段——堕落阶段——复活阶段:
以人格的双重性来揭示其人性的堕落(由精神性到动物性);以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描写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用不以暴力抗恶的学说来宣扬人类的最高理想
二、卡秋莎·玛斯洛娃——下层人民
家庭关系:“姑妈”
社会关系:妓院掌班、女犯人
一个被凌辱的下层人民的典型;身份特殊:一半使女,一半养女;人格的积极面与人格的消极面的糅合;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青楼卖笑的堕落时代——走向民众的新生阶段。

玛斯洛娃复活的原因:①自己清醒认识到苦难的普遍性②为政治犯坚韧不拔品质所感动
三、西伯利亚的政治囚犯:西蒙松为代表
4、主要事件:(时间、地点顺序)
①法庭审判;②追忆往事;③探访监狱;④库兹明斯果耶之行;○5彼得堡之行;⑥西伯利亚流放
5、《复活》的艺术特色:
(1)单线描绘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制度风俗(社会全景小说)(倒叙);
(2)采用“心灵辩证法”细致刻画人物心理;
(3)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使形象异常鲜明(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