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八总穴(之一)——太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息⼋总⽳(之⼀)——太冲
郑卫东,现就职于⼭东医学⾼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全息易象针灸资深专家,国际全息易象针灸学会会长,曾编辑出版《全息诊断治疗学》《全息易象针灸》等著作。
导读
全息⼋总⽳是在前⼈的四总⽳基础上,运⽤全息易象理论为指导,总结出来的针对全⾝各个部位的病症治疗的取⽳总纲,⼜称全息⼋开关⽳。
易象针灸学堂会陆续推出⼋总⽳的临床经验,供⼤家参考。
⼀、⼋总⽳歌诀
头颅太冲求,⾯⼝合⾕收;
颈项寻列缺,腰背委中⾛;
⼼胸寻内关,肚腹三⾥留;
少妇三阴交,四肢对应周。
⼆、⽳位详解
太冲
经络名称代码
⾜厥阴肝经
⽳位汉语拼⾳
Tàichōng
⽳位英⽂名称
Taichong
⽳位别名
太冲
⽳名释义
(a)太:⼤也。
(b)冲:指冲盛也。
,因其⾎⽓盛⽽名。
(c)本⽳为肝经的原⽳,为冲脉的⽀别处,⽽肝主藏⾎,冲为⾎海,肝与冲脉相应合⽽盛⼤,故名太冲。
(d)经络系统中的阴经原⽳皆名“太”。
⽳位出处
(a)《灵枢·本输》
(b)《针灸甲⼄经》:在⾜⼤趾本节后⼆⼨,或⽈⼀⼨五分陷者中。
⽳位类别与特⾊
(a)【俞⽳】⾜厥阴肝经俞⽳,五⾏属⼟。
(b)【原⽳】⾜厥阴肝经原⽳,五⾏属⼟。
(c)【⾜厥阴肝脉之所注】
(d)【马丹阳天星⼗⼆⽳】太冲昆仑⽳。
《歌诀:三⾥内庭⽳,曲池合⾕接,委中承⼭配,太冲昆仑⽳,环跳与阳陵,通⾥并列缺。
合担⽤法担,合截⽤法截,三百六⼗⽳,不出⼗⼆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降真机,⾦锁教开彻,⾄⼈可传授,匪⼈莫浪说》。
(e)【⾜厥阴肝经的⽳位摘要】“五俞⽳:⼤敦(井)(⼄⽊)、⾏间(荥)(丁⽕)、太冲(俞)(⼰⼟)(原)(⼟)、中封(经)(⾟⾦)、曲泉(合)(癸⽔)”、“络⽳:蠡沟”、“郄⽳:中都”、“背俞⽳:肝俞”、“募⽳:期门”、“肝经起⽳:⼤敦;肝经⽌⽳:期门;肝经⽳道数⽬:14”、“肝经循⾏时间:丑时(清晨1~3时)”、“肝经⽓⾎特⾊属于:少⽓多⾎”
⽳位部位古代⽂献
(a)《灵枢·本输》:⾏间上⼆⼨陷者之中也。
(b)《针灸甲⼄经》:在⾜⼤指本节后⼆⼨,或⽈⼀⼨五分陷者中。
(c)《针灸⼤成》:⾜⼤指本节后⼆⼨,或云⼀⼨半,内间动脉应⼿陷中。
(d)《医宗⾦鉴》:从⾏间上⾏⼆⼨许,⾜跗间动脉应⼿陷中。
⽳位局部解剖
(a)【肌⾁】在第⼀、⼆跖⾻⾻间腔中,在伸拇长肌腱外侧。
拇长伸肌腱外缘,第⼀⾻间背侧肌、拇收肌斜头。
(b)【⾎管】⾜背静脉⽹、第⼀跖背侧动脉。
(c)【神经】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底内侧神经。
(d)【若由表⽪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肤→⽪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腱的外侧→第⼀⾻间背侧肌。
浅层布有⾜背静脉⽹,⾜背内侧⽪神经等。
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趾背动、静脉。
⽳位临床取⽳
(a)【中国⼤陆国家经⽳标准】正坐或仰卧。
在⾜背侧,当第⼀跖⾻间隙的后⽅凹陷处。
(b)【其他常⽤取⽳法】正坐垂⾜,按取第⼀、第⼆跖⾻连接部之前凹陷中取之。
或以指从拇趾、次趾之间,循歧缝上压,压⾄尽处。
(c)【其他常⽤取⽳法】以指从拇趾、次趾之间,循歧缝上压,压⾄尽处,动脉应⼿处,即是太冲⽳。
(d)【其他常⽤取⽳法】在⾏间上1.5⼨(有⼀说为2⼨),当第⼀、第⼆跖趾⾻关节的后⽅,就是太冲⽳。
(e)【临床取⽳经验】临床找⽳两种法皆可;(⽅法1):由⼤趾、次趾间往上推,推⾄尽头,即是岐⾻处。
(⽅法2):⼤趾与次趾的趾缝向上2⼨处。
(f)【鉴别⽐较—⾏间、太冲、冲阳】太冲在本节后(跖、趾关节后),与⾏间⽳⼀样,都摸起来有动脉应⼿,但是⾏间较明显。
⽽太冲斜向上1⼨许,就是胃经的冲阳⽳,其动脉应⼿的触感更是明显。
(g)【鉴别⽐较—⾏间、太冲】⾏间⽳与太冲⽳皆属肝经,都是位于⼀、⼆跖⾻间凹陷,但⾏间⽳离横纹端为0.5⼨,⽽太冲⽳离横纹端为2⼨,两⽳相距1.5⼨。
其中⾏间⽳位于⼩关节处,要斜刺才较好进针;⽽太冲⽳位在⾜背平坦部位,可斜刺或直刺。
(h)【鉴别⽐较—俞⽳、原⽳】太冲⽳是肝经的俞⽳,也是原⽳。
俞⽳的分布⼀般都是位于荥⽳的下⼀个,在腕踝关节部,或关节之稍前⽅处。
⽽原⽳,在⼗⼆经脉中,阳经是有独⾃的原⽳的,但阴经并⽆独⾃的原⽳,阴经是以俞⽳为原⽳。
(i)【鉴别⽐较—太冲、涌泉】太冲⽳(肝经)与涌泉⽳(肾经)之部位,约略相对应,故太
冲亦可治疗⾜底痛。
(j)【解剖学—⾜底的⾻骼】⾜底由前往后的⾻骼依次有:“趾⾻、跖⾻、跗⾻、胫⾻、腓⾻”。
(k)【⼈体部位解释—跖⾻】跖⾻:⾜⾻的⼀部分,在跗⾻与趾⾻之间,左右脚⾯各五块,每⼀根跖⾻均与跗⾻形成关节。
位于跖⾻远端的头部形成了⾜背上可触摸到的突起⼩球,跗⾻与跖⾻由韧带将其系缚成所谓的⾜⼸。
除了由脚后跟到脚趾为纵向的⼸形外,⾜部的横切⾯亦为⼸形,所以整个脚底与地⾯间相当于有⼀个椭圆的碗状空间。
如此可使整个⾝体有⼀弹性的基底。
在某些情况下,系缚着跖⾻的组织萎缩或机能退化,就会导致⼸形塌陷⽽造成扁平⾜。
(l)【解剖学鉴别⽐较—距⾻、跟⾻、⾈状⾻、楔状⾻、跖⾻】⾜内踝尖下⽅的⼀块⾻头是“距⾻”,距⾻后⽅是“跟⾻”,距⾻前⽅的⾻头依次是“⾈状⾻、楔状⾻、跖⾻”。
(m)【解剖学—内踝⾻内侧的肌腱】从内踝尖,向外侧按寻,可发现有条⼤筋(前胫肌腱),仔细按取,可发现其终⽌于跗⾻和第⼀跖⾻。
于此⼤筋的外侧,紧接者还有另外⼀条筋(第三腓⾻肌腱),尤其屈曲脚掌背时更明显,此条肌腱直达脚⼤拇指。
⽽由第三腓⾻肌腱再往外侧按取,会有⼀凹陷点(胃经的解谿⽳),由凹陷点再往外则有另⼀条⼤筋(伸趾长肌),尤其当屈曲脚掌背时更明显,此条肌腱分为四⽀直达第⼆、三、四、五脚趾。
刺灸⽅法
(a)【针法】(⾓度)直刺,从⾜背向下进针。
(深度)针0.3~0.5⼨。
(b)【针法】直刺,0.5~0.8⼨
(c)【针法】透刺,透向涌泉。
(d)【灸法】(灸量)艾炷灸3~5壮;或是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针感
(a)局部胀⿇
⽳位功效
(a)【⽳性】清熄肝⽕肝肠,疏泄下焦湿热。
(b)【⽳性】舒肝理⽓,通络活⾎。
(c)【⽳性】平肝熄风、健脾化湿。
(d)【⽳性】清热、利胆、明⽬。
主治病症
(a)【古代各家载述】头痛、眩晕、⽬昏、⽬痒、⽬⾚痛、迎风流泪、唇歪,喉痛、嗌⼲、咽喉⽓梗、胁痛、腹痛、疝痛、阴部痛、阴缩、癃闭、遗尿、淋病、惊癎、腹中雷鸣、呕逆不⾷、飧泄、胁下⽀满、少腹满、⼤便难、黄疸、腰痛、寒湿脚⽓痛、股膝肿痛、⾏步难移,产后汗出不⽌、漏下、⽉⽔不通,乳痈。
遗溺,马⼑挟瘿,惊风,飱泄,肋下⽀满,膝外廉痛,唇喎,环脐痛,⾜寒,虚劳浮肿。
(b)【现代临床常⽤】肝炎,⾼⾎压,神经衰弱,功能失调性⼦宫出⾎、滞产、⽉经不调、乳腺炎、乳腺增⽣,肋间神经痛、近视、视⼒减退、青光眼、结膜炎、⾎⼩板减少症,⾯肌痉挛、⼿指震颤、震颤性⿇痹,癔病。
肠疝痛,⼦宫出⾎,乳腺炎,淋病,肠炎
(c)【肝经主治疾病】肝经腧⽳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便不利,疝⽓,少腹肿等症”。
(d)【太冲常⽤主治】⾜跗肿,下肢痿痹;头痛,疝⽓,⽉经不调,⼩⼉惊风,肋痛,呕逆,⽬⾚肿痛,眩晕,癃闭,癫痫。
(e)【治疗肝⽕上亢头⾯症状】头痛,⽬⾚肿痛,咽喉⼲痛,眩晕。
(f)【治疗肝⽕上亢胸腹症状】胁肋痛,腹胀,呕逆,黄疸。
(g)【治疗妇科与⾻盆腔疾病】⽉经不调,疝⽓,⼩便不利。
(h)【治疗神经症状】癫狂痫证,⼩⼉惊风,下肢痿痹。
临床应⽤与配伍
(a)【肝经主治疾病】肝经腧⽳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便不利,疝⽓,少腹肿等症”。
(b)【开四关】太冲配合⾕,称为“四关”⽳,同时针刺称为“开四关”,多⽤于急救,如⼩⼉惊风,眩晕,中风闭症等。
(c)【治⾏步艰难】太冲配⾜三⾥、中封治疗⾏步艰难。
(d)【治疝⽓】太冲配⽓海、急脉治疗疝⽓。
(e)【治乳痈】复溜、太冲。
(f)【治经漏】太冲、然⾕。
(g)【治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
(h)【治⾏步难移】太冲、丘墟。
(i)【治急性病毒性肝炎】⾜三⾥、太冲透涌泉。
(j)【治⾏步艰难】太冲、⾜三⾥、中封。
(k)【治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
(l)【治⼥⼈漏下不⽌】三阴交、太冲。
(m)【治⾚眼】迎⾹、临泣、合⾕、太冲。
(n)【治寒热痹痛】合⾕、太冲。
(o)【开四关⽳-治肝阳头痛、⾼⾎压、头晕失眠】太冲⽳与合⾕⽳同⽤,称为“四关⽳”,合⾕属阳经代表性“原”⽳,太冲属阴经代表性“原”⽳,基于阴阳相交之埋,对于肝阳头痛(降低⾎压)、头晕⽬眩、失眠、癫痫以及思想不集中等均有卓效(可参考合⾕⽳)。
(p)【治⼝歪眼斜】太冲⽳泻针可治疗⼝歪眼斜。
(q)【治头顶痛】太冲⽳配合⾕、百会治头顶痛(头顶痛中医称为厥阴头痛,属肝经)。
(r)【治⾼⾎压】太冲⽳配风池、⾜三⾥、三阴交治⾼⾎压。
(s)【古⼈配⽳经验—开四关⽳-治⼿连肩脊痛、⿐痔⿐塞⿐渊、关节风湿】治疗⼿连肩脊痛《席弘赋、杂病⽳法歌》,以及⿐痔⿐塞⿐渊亦有特效《杂病⽳法歌、标幽赋》,《标幽赋》说:“寒热痺痛,开四关⽽已之”,对于⼿脚不利关节风湿亦有疗效。
(t)【古⼈配⽳经验—治疝⽓】太冲⽳配⼤敦,治疗疝⽓《杂病⽳法歌》。
(u)【古⼈配⽳经验—治咽喉急症】太冲⽳治疗⼼胀咽痛有效,配照海、阴交、百会治疗咽喉急症亦有效《标幽赋、席弘赋》。
(v)【古⼈配⽳经验—治脚痛膝肿】太冲⽳能治股膝肿、脚痛膝肿《席弘赋、肘后歌》,可太冲配⾜三⾥、悬钟,阴陵泉,阳陵泉应⽤。
(w)【古⼈配⽳经验—治⾏步艰难】太冲⽳亦能治⾏步艰难《医宗⾦鉴、通⽞赋、胜⽟歌》,可太冲配中封应⽤。
(x)【古⼈配⽳经验—治结膜炎】太冲⽳可治⾚眼(结膜炎)《杂病⽳法歌》。
(y)【⼗四经配合董⽒针灸治疗经验】若是根据董⽒针灸的上下左右S型对应针法,左⼿合⾕⽳刚好对应到右⼿太冲⽳,所以在临床上,若左⼿合⾕处的⽆⼒或虎⼝的酸痛等,可针刺对侧右脚的太冲⽳来治疗。
这是应⽤在:“脚背痠痛、虎⼝痠痛、针刺合⾕后遗症”等症状的缓解上。
也因为太冲与合⾕在形态学上的正对应关系,⽽且再加上它们分别是阴经与阳经的原⽳,所以古来的“开四关⽳”(双侧合⾕与太冲),即可“活⾎化瘀、理⽓⾏⽓”,治疗肝阳头痛(降低⾎压)、头晕⽬眩、失眠、癫痫以及思想不集中等均有卓效。
(z)【临床经验—治三叉神经痛兼见烦躁有⽕者】太冲配内庭、⾜三⾥可⽤于三叉神经痛兼见烦躁、易怒、⼝渴、便秘等症,属脾胃实⽕者。
(aa)【临床经验—治扎针后遗症】临床上,针刺合⾕⽳后所遗留的不舒服针感,例如:虎⼝⽆⼒或虎⼝的酸痛等,其解针⽅法有多种:(1)可⽤⼤肠经中任⼀⽳道(循经取⽳);(2)或另⼀⼿之合⾕⽳(缪刺法);(3)或⾜背的太冲⽳(上下相应部位)来解针。
以此类推,太冲⽳的遗留针感亦可⽤合⾕⽳来解针。
(bb)【临床经验—治⾼脂⾎症,降低胆固醇】太冲⽳在经验上常⽤于治疗⾼脂⾎症,降低胆固醇。
(cc)【临床经验—治⾼⾎压】治疗⾼⾎压。
因为太冲⽳为肝经的原⽳,肝经可⾄癫顶,故有平肝熄风,稳定情绪之功。
(dd)【临床经验—治带状疱疹】带状疱疹。
因带状疱疹原因之⼀是肝⽕旺。
此时⽤肝经原⽳太冲,其具有平肝⽕之妙,可镇静⾃律神经与肋间神经节。
(ee)【临床经验—活⾎化瘀理⽓⾏⽓】配合⾕为“四关⽳”,有通关过节,⾏⽓活⾎之效。
(ff)【临床经验—解合⾕遗留针感】解合⾕遗留针感。
若针刺合⾕后,病⼈感到仍有针刺痛感,可⽤本⽳解之,此乃相应部位取⽳法。
(gg)【临床经验—治阳萎】治疗阳萎可⽤外冲。
这是因为肝经过阴器(外⽣殖器),太冲⽳可以稳定神经,促进⾎流循环,强化周围组织。
(hh)【临床经验—治脇肋痛】太冲⽳可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脇肋痛。
(ii)【临床经验—治⾜底痛】太冲⽳(肝经)与涌泉⽳(肾经)之部位,约略相对应,故⾜底痛亦可⽤肝经,因为肾经通过五脏中之四藏(肝、⼼、肺、肾),故太冲亦可治疗⾜底痛。
(jj)【临床经验—治风湿性关节痛】俞⽳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发热是有效的,其原理乃是根据《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
⼜《难经?六⼗⼋难》所说:“俞主体重节痛”,故临床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痛,其多是阵发性时间时甚的疼痛,下肢关节痛等症状,可针刺太谿、太冲,有效。
临床实⽤度
(a)常⽤⽳
(b)实⽤度:★★★★★
经⽳全息易象汇通
太冲⽳位于第⼀、⼆跖⾻交界处近⼼端,按照全息⽳位的倒像⽳位分布规律,正好位于头⽳的位置,故临床上治疗头部病症效果显著。
若是根据全息对称原理,太冲⽳和合⾕⽳呈上下左右对应,左⼿合⾕⽳刚好对应到右⼿太冲⽳,所以在临床上,若左⼿合⾕处的⽆⼒或虎⼝的酸痛等,可针刺对侧右脚的太冲⽳来治疗。
这是应⽤在:“脚背痠痛、虎⼝痠痛、针刺合⾕后遗症”等症状的缓解上。
也因为太冲与合⾕在形态学上的正对应关系,⽽且再加上它们分别是阴经与阳经的原⽳,所以古来的“开四关⽳”(双侧合⾕与太冲),即可“活⾎化瘀、理⽓⾏⽓”,治疗肝阳头痛(降低⾎压)、头晕⽬眩、失眠、癫痫以及思想不集中等均有卓效。
古典针灸理论依据
(a)【太冲脉绝,死不治】古典中医《素问⾄真要⼤论》上说:“太冲脉绝,死不治”。
这是说,太冲⽳的动脉,如果停⽌不跳动,这病⼈已经接近了死亡的边缘,其预后不好。
(b)【肝经藏⾎、筋为肝之所主】太冲为肝经俞⽳(⼟),所有的阴经都以俞⽳当作原⽳。
因为中医认为肝藏⾎,有调节⾎量之功⽤。
⽽⼈们四肢关节之运动,与筋络之活动,都必须靠⾎液的帮助。
总之要能舒筋活络,由“肝经藏⾎”的原理,或是由“筋为肝之所主”的原理,都与肝经,且与太冲⽳关联甚⼤。
(c)【太冲⽳是肝经的俞⽳,也是原⽳】俞⽳的分布⼀般都是位于荥⽳的下⼀个,在腕踝关节部,或关节之稍前⽅处。
⽽关于原⽳,在⼗⼆经脉,阳经有独⾃的原⽳,⽽阴经⽆独⾃的原⽳,阴经是以俞⽳为原⽳。
(d)【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俞主体重节痛】俞⽳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发热是有效的,其原理乃是根据《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
⼜《难经?六⼗⼋难》所说:“俞主体重节痛”,故临床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痛,其多是阵发性时间时甚的疼痛,下肢关节痛等症状,可针刺太谿、太冲,有效。
(e)【原⽳的使⽤法:“单独使⽤法”及“原络主客配合应⽤法”】太冲是肝经的原⽳。
⽽原⽳是原⽓在经脉中留⽌之处,《难经.六⼗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通常原⽳的使⽤法有⼆种,分别是“单独使⽤法”及“原络主客配合应⽤法”。
(f)【俞原同⽓】原⽳者,原乃原⽓(亦称元⽓)之谓,⼈⾝之原⽓,禀于先天之元阳,由三焦腠膜,敷布脏腑经脉,输注于诸经之俞⽳;轮转⽽过于原⽳,“阳经之原⽳与阴经之俞⽳”,同为原⽓留⽌之处,故谓俞原同⽓,均得称为原⽳。
⽳位古⽂歌诀⽂献摘要
(a)《天星⼗⼆⽳》:太冲⾜⼤指,节后⼆⼨中,动脉知⽣死,能医惊痫疯,咽喉并⼼胀,两⾜不能动,七疝偏墬肿,眼⽬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b)《席弘赋》:⼿连肩脊痛难忍,合⾕针时要太冲,(⼜)脚痛膝肿针三⾥,悬钟⼆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指头⿇⽊⾃轻飘。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c)《素问⾄真要⼤论》:太冲脉绝,死不治。
(d)《素问天真论》:⼥⼦⼆⼗七,太冲脉盛,⽉事以时下,故能有⼦。
(e)《标幽赋》:⼼胀咽痛,针太冲⽽必除。
(f)《通⽞赋》:⾏步难移,太冲最奇。
(g)《胜⽟歌》:若⼈⾏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h)《肘后歌》:股膝肿起泻太冲。
(i)《杂病⽳法歌》:⾚眼迎⾹(内迎⾹)出⾎奇,临泣太冲合⾕侣。
(⼜)⿐塞⿐痔及⿐渊,合⾕太冲随⼿取。
(⼜)⾆裂出⾎寻内关,太冲阴交⾛上部。
(⼜)⼿指肩连相引疼,合⾕太冲能救苦。
(⼜)七疝⼤敦与太冲。
(j)《百症赋》:太冲泻唇喎以速愈。
(k)《医宗⾦鉴》:太冲主治肿胀满,⾏动艰⾟步履难,兼治霍乱吐泻证,⼿⾜转筋灸可痊。
(l)《⼗⼆经主客原络歌》:⽓少⾎多肝之经,丈夫疝苦腰疼,妇⼈腹膨⼩腹肿,甚则嗌⼲⾯脱尘,所⽣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冲、光明即安宁。
(m)《⽟龙赋》:⾏步艰楚,刺三⾥、中封、太冲。
(n)《卧岩凌效应⽳》:神门去⼼内之呆痴,应在太冲。
且如⾏步难移,太冲最奇,应在丘墟。
(o)《近⼈处⽅》:太冲配⾏间、五⾥,治肝脏肿⼤。
(p)《⽟龙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效堪夸。
现代临床医案研究⽂献摘要
(a)【中国针灸.1998;18(5):300】针刺太冲治疗巅顶痛110例临床观察。
(b)【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0):49】针刺阳陵泉太冲⽳为主治疗周围性⾯瘫106例。
(c)【上海针灸杂志.1991;10(2):9】电针太冲⽳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现代基础实验研究
(a)针刺太冲,阳陵泉可降低LDL(低密度胆固醇),升⾼HDL(⾼密度胆固醇);此外还可降低硬化性较强的LDL之次级组成,并可升⾼保护性较强之HDL。
(b)【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针刺太冲、肝俞、昆仑、⾄阴、⼤敦,可经由神经内分泌路径影响脂肪的代谢。
(c)【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针刺太冲、肝俞、曲池、风池,可降低胆固醇,脂蛋⽩,三酸⽢油脂,并可降低主动脉及肝内的胆固醇浓度。
(d)【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针刺双侧太冲、曲池、三阴交、风池、阳陵泉,可降低胆固
醇及三酸⽢油脂。
(e)【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针刺太冲可刺激脂肪的异化作⽤,降低胆固醇,肝内脂肪,增加⾎浆中的胰岛素。
(f)【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针刺太冲可增加肝脏内及⾎浆的C-AMP,减少动脉的C-AMP。
(g)【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1)针刺风池、三阴交可使胆固醇及三酸⽢油脂升⾼;(2)若针风池或三阴交配太冲即可降下胆固醇数值;(3)若再针曲池、肝俞、外关、三阴交,或风池反⽽有增加的趋势。
(h)【据吴俊重等学者实验观察】太冲降胆固醇可能和腓深神经的感觉接受器有关。
临床医案与统计数据
(a)【中国针灸.1998;18(5):300】针刺太冲治疗巅顶痛110例临床观察。
(b)【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0):49】针刺阳陵泉太冲⽳为主治疗周围性⾯瘫106例。
(c)【上海针灸杂志.1991;10(2):9】电针太冲⽳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特效配⽳
(a)乳痈:复溜、太冲。
(b)经漏:太冲、然⾕。
(c)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
(d)⾏步难移:太冲、丘墟。
(e)急性病毒性肝炎:⾜三⾥、太冲透涌泉。
(f)⾏步艰难:太冲、⾜三⾥中封。
(g)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
(h)⼥⼈漏下不⽌:三阴交、太冲。
(k)⾚眼:迎⾹、临泣、合⾕、太冲。
(l)寒热痹痛:合⾕、太冲。
有效案例
(a)【中国针灸.1998;18(5):300】针刺太冲治疗巅顶痛110例临床观察。
(b)【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0):49】针刺阳陵泉太冲⽳为主治疗周围性⾯瘫106例。
(c)【上海针灸杂志.1991;10(2):9】电针太冲⽳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注意与禁忌
备注
(a)太冲⽳是肝经的俞⽳,也是原⽳。
俞⽳的分布⼀般都是位于荥⽳的下⼀个,在腕踝关节部,或关节之稍前⽅处。
⽽原⽳,在⼗⼆经脉中,阳经是有独⾃的原⽳的,但阴经并⽆独⾃的原⽳,阴经是以俞⽳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