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A.洪秀全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
答案 C
2.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中“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可以判断指的是辛亥革命。
3.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时说:“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这表明孙中山()
A.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B.放弃了革命信仰
C.丧失了革命斗志
D.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袁世凯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是专制独裁的人物。
孙中山以清帝退位等为条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是因为孙中山认为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则民族、民权“俱达到”,仅有民生主义未实现,这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4.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这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答案 B
解析本题学生容易误选D。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时,孙中山正处于苦闷、彷徨的艰难时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他思索的中心从中国革命党人为什么屡遭失
败延展到了俄国革命党人又何以能够成功。
直至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终于坚定了“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的信念。
1923年《孙越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
5.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坚持国民革命,实行联俄政策
B.对外依靠苏俄抗击帝国主义
C.继续走苏俄的革命道路
D.按照苏俄的政党组织形式改组国民党
答案 A
解析注意这是《致苏俄遗书》,从内容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希望能够与苏俄联合,相互支持革命事业。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 A
解析B、C、D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没有确立下来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充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7.20世纪初期,甘地多次强调:“革命的道路不适合于印度争取自治,印度不需要布尔什维主义。
”这突出反映了()
A.印度无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B.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混乱
C.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重性
D.甘地坚持暴力斗争手段
答案 C
解析反对用革命手段争取自治,反对无产阶级及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反动性,故C项最佳。
8.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
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
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
答案 C
解析“文明不服从”运动超出了非暴力抵抗的界限,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发生了流血冲突。
9.伦敦《新闻纪事报》曾这样评价甘地:“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他所显示的力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答案 C
解析从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开始,印度人民就展开了反抗,因此可将A项排除。
B项是针对英国而不是针对印度而言的,因此也可以排除。
单靠非暴力的抵抗,是无法实现彻底独立的,因此D项的叙述也是错误的。
10.史学界认为,凯末尔政府实行的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其主要依据是()
A.收回了部分《色佛尔条约》中丧失的领土和主权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进行文字改革,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D.实行宗教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改革举措
答案 B
解析经济强大是民族独立的前提条件,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发展经济是巩固政治独立的条件。
11.《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有人想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你们听见有话说,‘要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下列哪个人物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与上述材料内容相符合()
A.甘地B.孙中山C.凯末尔D.华盛顿
答案 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属于甘地的主张。
1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思想的共同点是()
A.主张向苏俄学习
B.具有反宗教的世俗主义思想
C.主张以革命手段改造社会
D.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
答案 D
解析三者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努力,都带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
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领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
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
材料四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据材料分析这种评价的思想根源。
(4分)
(2)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4分)
(4)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答案(1)不符合。
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
(2)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3)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4)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第(1)、(2)问,说明孙中山对列强抱有幻想,他认为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理应得到列强的支持;第(3)、(4)问,说明孙中山对列强由幻想到反对的态度变化,说明其勇于探索、改正错误的优良品质。
14.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
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
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
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
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
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作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
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
……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6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6分)
答案(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
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解析第(1)问材料中从“支持态度”到“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明显体现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而变化的原因在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和由此引起的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再认识。
第(2)问甘地之所以“诅咒西方文明”,是因为近代工业文明对印度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实际上考查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第二问则考查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即客观地、历史地评价甘地这一历史人物。
15.伟大的政治家,往往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时代的前进。
结合孙中山、甘地、凯末尔的政治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曾对蔡元培说:“我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愈失败,我的精神愈焕发。
”试举例说明孙中山的“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
(6分)
(2)孙中山和凯末尔都为各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两人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3)爱因斯坦在评价“圣雄”甘地时说过:“后代的子孙将无法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物”。
甘地为印度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哪些感人的品质?(8分)
答案(1)“不善处成功”:孙中山被迫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或答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前后两次发动护法战争,均因军阀的排挤或叛乱而招致失败)。
“善处失败”:孙中山吸取革命斗争失败教训,1924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
(2)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
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意志坚定(斗志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