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作者为故乡土地而战斗的决 心,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表达 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必胜 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 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 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 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 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 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把关东平原的美丽景象一览无余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加大了信息容量,给 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作者把故乡写 得如此美好、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 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 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恢复 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合作探究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
合作探究
把第二段划分三层。
第一层(开篇至“我不能离开她”): 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二层(“在故乡的土地上”至“没 有人能够忘记她”):回忆“我”在故乡 成长的足迹。
第三层(最后两句): 发誓要为故乡 战斗到底。
合作探究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 肤,都有着土粒。”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 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 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是 当时“东北作家群之一”,第一次把作 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 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 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 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散 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 来》 《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 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文体知识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来抒发作者的主 观情感。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性散文情 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性散文主要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 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 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 的手法,在文章中可能会出现,但通篇使 用这一手法者并不多见。
字音字形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 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 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 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板书设计
土 地 的 誓
美丽的土地
怀念 眷恋
丰饶的土地
激发热情→发出誓言
言 苦难的土地:悲愤 痛恨
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积累。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1)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 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 我们想 念你! (呼人) (2)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 吧,电!《雷电颂》(呼物)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分析 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 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 必须站立!”
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 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 怀想和眷恋。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表达爱国主义感情 的诗文名句,比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 忽如归”,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 人无再青”,还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们发自内心的 呼喊。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 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 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一篇激情飞 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今天,我们来 学习这篇饱含爱国情怀的抒情散文。
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 饰事物,使事物带有丰富的、耐人寻味 的意味。如“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 粒,黑色的土地”中的“红布”“金黄” “黑色”这些词语用得好。让人仿佛看 到了东北秋天红彤彤、黄澄澄、黑压压 的一片色彩纷呈、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合作探究
作者铺陈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 象,其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
课文两个段落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 处?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合作探究 这两段在内容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不同点: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 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 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对读者情感的冲 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 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的 修辞手法,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作者的 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地喷发,面对土 地发出自己坚定的誓言。
写作特色
(3)语言凝练,饱含深情。 “泛滥”,“埋葬”等词语言简意
丰;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 加文章内容的饱满度和感情的真挚度, 强烈地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 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 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 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
挚痛(z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谰语(lán) 默契(qì) 镐头(gǎo) 辘辘(lù lù)
泛滥(làn) 白桦林(huà) 怪诞(dàn) 亘古(gèn)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 污秽(huì)
词语释义
①挚痛:诚恳而深切。 ②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 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③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④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⑤污秽:肮脏的东西。 ⑥亘古:远古。 ⑦怪诞:荒诞离奇。 ⑧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 有一致了解。
整体把握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 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 地自身发出誓言。
整体把握
作者笔下的土地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曾经是一片美丽、丰饶、宁静、广 阔、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
如今是埋葬了欢笑,充满污秽、耻 辱和苦难的土地。
整体把握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请 从文中找出答案。
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 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 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 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作者连用 两个“无时无刻不……”,这种感情 经过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 激起强烈的共鸣。
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 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一句分明是 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 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 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 梦萦的感情。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 感显得更加浓烈、真挚。因为只写自己 爱恋故乡,只能表现出单方面的情感。 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 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 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泛滥”一词原本是“江河水溢出, 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 行”的意思,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是指 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 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从第一段找出描写故乡优美景物的语
句,并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 故乡的美丽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土地 比作母亲,表现出土地在作者心里的 重要地位和作者对于东北黑土地的依 恋和寄托。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
笑”中的“埋葬”一词的确切含义?
“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 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 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 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 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 “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表达了 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对失去故乡的 凄苦悲愤,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 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 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 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 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 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 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 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 感人肺腑的抒情散文。
例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 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句,将白 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 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 加大了对读者的冲击力。
写作特色
(2)运用呼告,表达激情。 文章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倾诉
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 倾诉对象拟人化。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运用呼告手法,直 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这种情感经过多次 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会在 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能激起读者的共 鸣,使文章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 画面, 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 象。 3、欣赏品味精彩语句和段落,揣摩、品味 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4、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 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 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 乡。”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 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合作探究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 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 耻辱。”怎样理解结尾这句话?
合作探究
从第二段找出描写故乡优美景物的语 句,并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 故乡的美丽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从视觉、听 觉、嗅觉多种感官写出了故乡春华秋 实的美好。
合作探究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 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 声音。”这句话中的“窜出来”有什 么表达作用?
“窜出来”体现柳条生长的速度 之快,突出了家乡土地的肥沃,表达 作者的欢喜之情。
合作探究
除了写景,作者还回忆自己在故乡的 生活,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美好,幸福,欢乐。
合作探究
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 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写它的目的 是什么呢?
表达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激发 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站起来为 家乡、为祖国而战。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关 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 蹄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 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 的铮铮誓言。
写作特色
(1)叠加多个画面,展现东北特色。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
印的一幅幅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 美丽,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整体把握
文章表达了哪些情感?作者写它的目 的是什么呢?
对美丽故乡的赞美思念,对家乡 祖国的深沉热爱;对国土沦丧的强烈 悲愤,பைடு நூலகம்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目的是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 励人们为家乡、为祖国而战斗。
合作探究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 挚痛的热爱。”开头第一句话在全文 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 上分析。
合作探究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这种 声音是不可阻止的”“这种声音已经 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作者 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 “这多种次声提音到”说来明自故“乡亘令古自的己地魂层牵”梦?
绕,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 、 真挚。
来自“亘古的底层”说明“我” 与故乡的密切关系,与土地的“默契 ”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 上怪诞的狂风……”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动静结合,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 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将关东平原的 丰富物产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合作探究
第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 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 得好?从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