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2008-11-19 20:16:15| 分类:古代文学阅读1669 评论4 字号:大中小订阅
1、“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
展开的。

2、“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

四剧均为当时
著名剧目。

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
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4、《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5、“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6、《赵氏孤儿》。

元代纪君祥所作的一部历史剧。

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但两书所记差异较大。

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衍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

故事大体上是: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

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

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

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

程乃与公孙柞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

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

程述真情,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
去情景。

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7、“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一书的评价,鲁迅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
忘为异类,
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8、“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汤显祖的一位同时代人王思任,在概括“临川四梦”的“立言神旨”时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

应该说,这个评论颇有见地,或许
指出了汤显祖梦文化的美妙情境。

9、《四声猿》。

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

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

四剧独立,合为《四声猿》。

王骥德《曲律》评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

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


“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10、程甲本。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
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11、“荆刘拜杀”。

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的合称,是南戏中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作品,被后人称作“四大南戏”。

这四部南戏以《拜月亭记》思想、艺术成就最高。

明人何良俊、徐复祚等曾以为胜过高明《琵琶记》。

吕天成又认为《荆钗记》可“仰配《琵琶》而鼎峙《拜月》”(《曲品》)。

12、书会才人。

中国宋元南戏与早期元杂剧的编撰者。

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
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

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

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

13、《录鬼簿》。

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元人钟嗣成。

共两卷,成书月在顺帝时。

书中记录了金到元中期以前的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小传和作品名目。

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凡著录元剧四百五十八本。

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14、“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鲁迅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意思是说: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确实被夸大了。

真实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火烧博望是刘备干的,草船借箭是孙坚干的,很多事情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

15、《青楼集》。

文学、戏曲史料。

元代夏庭芝撰。

《青楼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书1卷,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110余人的事迹。

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

《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

尤其对某些杂剧演员的专长有较细的记载。

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
应酬和交往。

涉及名公士大夫等50余人、男演员30余人。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
艺人的生活情景。

16、楔子。

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
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1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
视的价值。

18、前后七子。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

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而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

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

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

他们也写有少数好作品,如李梦阳的《秋望》诗、李攀龙的《挽王中丞》二绝和宗臣的《报刘一丈
书》等。

19、公安派。

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
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20、勾栏。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

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

棚内设有若干勾栏。

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

宋、元时的勾栏,今无一存,也没有留下任何形象资料,只能从各种记载中了解它的大
致结构。

瓦市勾栏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长期卖艺的地方,各种伎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收。

演出可以经常化、固定化。

21、晚明小品文。

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

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
情调和审美趣尚。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像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名家。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周作人曾称赞张岱等人的小品“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再谈俳文》)。

林语堂则从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等人文风中品味出“幽默闲适”的趣
尚而加以提倡。

可以看出晚明小品文在这些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打上的某些印记。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