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战术上令人津津乐道的“抗德神剧”——电影《狂怒》坦克战术运用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战术上令人津津乐道的“抗德神剧”——电影《狂怒》坦克战术运用评析作者:韩党生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5期
韩党生
2014年上映的电影《狂怒》以毫无战争经验的打字员诺曼补充到“狂怒”坦克以后,在残
酷的血雨腥风中由惊恐、悲伤、绝望到暴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为人们呈现了二战期间一幕幕
精彩纷呈的坦克排、单车级别的战斗场景。
但作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影片,该片也因过分
渲染美军的英雄主义、弱化德军的战斗力而被不少网友诟病为“烂片”和“抗德神剧”。
而从
军事专业角度而言,笔者认为“狂怒”坦克车长唐?柯利尔(绰号“战争老爹”)所表现出的优异战术素养和指挥才能是尤为值得称道的,也正是合理的战术运用才能使“狂怒”坦克在装备
处于劣势、敌众我寡和战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多次化险为夷,并成就了本片中的诸多看点。
下
面就从专业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影片中坦克战术的运用。
看点一:消灭机枪点和反坦克炮的战术运用
影片一开始,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战斗而幸存下来的“狂怒”坦克被编入1排,车长唐?柯利尔被任命为副排长,受领了前往第41号点与B连会合而后到达城镇的任务。
在前往第41号
点的途中,一排遭德军袭击,排长车被击毁,排长阵亡。
唐?柯利尔接替指挥,在到达第41号
点与B连会合后,又从B连指挥官处受领了协助步兵消灭敌机枪点的任务。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尽管又发现德军两门反坦克炮,但总体而言敌情威胁相对较小,唐?柯利尔指挥1排及配属的步兵以微弱的代价顺利全歼了敌人。
虽然整场战斗对美军而言呈一边倒的态势,但唐?柯利尔合理的战术运用还是起到了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以及加快战斗进程的作用。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有效的战场观察。
众所周知,在坦
克内部观察十分受限,为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就不得不打开炮塔门进行车外观察,但战斗中的
车外观察不仅容易暴露,也不利于保存自己。
于是我们看到,当1排4辆坦克准备进入开阔地
带与敌接触时,除车长由于指挥战斗的需要进行车外观察,其余所有坦克乘员均关闭车窗进行
车内观察。
虽然车长有一定的危险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这种观察方式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战斗中唐?柯利尔及时发现了趴在地上的友军步兵,并指挥友邻坦克进行避让,避免了误伤;当隐蔽在树林中的德军反坦克炮突然开火射击时,通过车外观察能够准确发现其位置,便于指
挥全排迅速开火歼敌;当己方坦克射击弹着点出现偏差时,能够及时观察弹着点位置并指挥炮
手进行修正等。
这一切都说明合理的观察位置带来了高效的战场观察,而高效的战场观察又有
效提升了指挥员的指挥效能。
其次还要夸一夸这场战斗中的步坦协同。
步兵与坦克是战斗中协同最为密切的两种战斗力量,双方均利用各自的特长为另一方扭转不利局面。
步兵可以充当坦克的“眼睛”和“腿”,
当坦克观察受限或无法有效机动时,正是步兵大展拳脚之时;而当反步兵火力较强或障碍物较
多时,坦克又可以充当步兵的“盾牌”和“开路先锋”,一路掩护步兵前行。
作为有着资深战
斗经历的“战争老爹”,唐?柯利尔当然深谙此道。
于是他命令4辆坦克成一字战斗队形,配
属的步兵呈两路纵队跟随在每辆坦克之后,以“坦克引导步兵冲击”的步坦协同冲击方式向敌
发起冲击。
在以机枪点为主要火器的德军面前,有效减少了步兵的伤亡,并一路解救了不少己
方步兵。
而当坦克一路势如破竹接近德军藏身的树林时,唐?柯利尔又及时命令步兵前出,协助观察和机动均受限的坦克进一步清剿树林内的残余之敌。
如此一来,步兵和坦克的优势均得到
了有效发挥,以极少的伤亡结束了战斗。
看点二:消灭城镇藏匿之敌的战术运用
成功歼灭敌机枪点和反坦克炮后,唐?柯利尔所率领的1排与B连顺利在城镇会合,并与在城镇中设伏的德军进行了城市巷战,最终全歼城镇守敌并占领城镇。
整个战斗过程有三点值得
称道,一是唐?柯利尔将配属的步兵与坦克灵活地进行了编组,即步兵分散跟在每辆坦克之后,其中部分步兵沿街道两侧建筑物行进,防止建筑物内部防守之敌突然袭击;部分步兵在坦克之
后跟随前进,随时警戒建筑物顶部及坦克后方。
而坦克则重点向前方观察,并随时做好掩护步
兵的准备。
如此一来,坦克的薄弱部位顶部、侧方及后方均有步兵进行保护,同时也以防护力
最强的正面装甲为步兵撑起了“保护伞”。
二是坦克乘员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协同。
当隐藏在建筑物中的德军狙击手将准备提供情报信
息的德国老大爷“爆头”后,其藏身位置也随即暴露,为确保炮手能够快速准确发现目标,唐?柯利尔以装有曳光弹的机枪向目标进行射击。
其好处在于:曳光弹的弹道轨迹清晰可见,能够
有效为炮手指示目标位置。
这种乘员间的协同方式属于简易信号协同,优点是简单易行,方便
快捷。
因此,“狂怒”的坦克乘员在往机枪弹匣内压入弹药时,按照“每五发子弹都有一发曳
光弹”进行装填,不仅便于射手自身瞄准目标和射击修正,也便于与其它乘员或友邻坦克之间
的协同,相互指示目标。
而战斗中,除曳光弹外,旗语和信号弹也是有效的简易信号协同手段。
三是注意了坦克射击时的安全界,有效避免了误伤。
当藏匿于地下室的德军突然向美军步
兵射击时,唐?柯利尔决定用坦克炮来予以解决。
但他当时所在的坦克距离敌目标较近,受坦克火炮俯角的限制无法打击该敌,于是他命令后面一辆坦克进行打击。
这时,我们可以注意到一
个细节,当后面坦克准备射击时,唐?柯利尔命令该车车长关闭炮塔门,同时自己也乖乖地缩进了战斗室,跟随坦克的步兵也纷纷寻找遮蔽物隐蔽。
其目的就是防止坦克炮弹爆炸产生的破片
以及建筑物碎块伤及坦克乘员和步兵。
这从战术运用角度而言,就是安全界的问题,即步兵要
与坦克射击目标边缘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以防误伤。
而此情况下,由于坦克有厚重的装甲防
护并不涉及安全界问题,只要坦克乘员关闭炮塔门不暴露在外即可。
当然,如果步兵有合适的
地形进行防护,也可缩小安全界的距离。
这也就是我们看到步兵尽管离目标很近,但由于有建
筑物的遮挡而安然无恙的原因。
看点三:4:1对战“虎”式坦克的战术运用
在城镇经历了短暂的修整后,唐?柯利尔又从B连指挥官处受领了防守十字路口阻止德军进攻,确保师部安全的任务。
在前往十字路口的途中,唐?柯利尔所率领的1排4辆“谢尔曼”坦克与德军1辆“虎”式坦克不期而遇,经历了一场惨烈的坦克对决之后,1排以损失3辆坦克
的惨重代价击毁了“虎”式坦克,唯一幸存的坦克就是唐?柯利尔所在的“狂怒”。
损失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谢尔曼”坦克在装备战技术性能方面较德军的“虎”式坦克而言,明显处于劣势。
而之所以在最后危难关头能够击毁“虎”式坦克幸免于难,又在于唐?柯利尔合理的战术运用。
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战术手段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虎”式坦克的突然打击,做出了迅
速而正确的反应,扭转了不利局面。
德军的“虎”式坦克出现之前,1排的4辆坦克正以纵队
队形行军,当最后1辆坦克突然被“虎”式坦克击毁后,唐?柯利尔马上根据敌炮弹来袭的方向,判断敌目标在当前坦克前进方向的右侧,随即他命令剩余的3辆坦克向左侧倒车,同时将队形
变换为“一”字战斗队形,而后命令各车观察敌坦克位置并向敌目标方向发射烟雾弹。
以上三
个战斗动作:倒车——队形变换——发射烟雾弹,一气呵成。
其中倒车目的在于将坦克的正面
装甲朝向敌目标,增强防护力,同时快速脱离敌人保存自己;变换为“一”字战斗队形拉大了
车间距离,便于全排发扬火力向敌冲击;发射烟雾弹可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迷盲敌方观察视线,既有利于防护又为查明敌坦克位置赢得了时间。
这就是一名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在危急关头
第一时间所做出的正确反应,在为1排扭转不利局面的同时,也迅速做好了迎战准备。
二是实施了两翼迂回打击,令敌左右不能兼顾。
1排3辆坦克在向“虎”式坦克冲击的过
程中,虽有多发炮弹命中了敌方坦克,但均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反倒被敌方坦
克击毁1辆。
在只有2辆坦克战斗的情况下,唐?柯利尔及时转变策略,从左右两个方向向敌坦克翼侧实施迂回。
如此一来,敌人只能先打其中1辆,为另一辆坦克打击敌坦克赢得了宝贵时间。
而且美军的坦克也有机会绕至“虎”式坦克的后方,打击“虎”式坦克的弱点——薄弱的
尾部装甲,这正是美军坦克处于劣势情况下取得战斗胜利的唯一希望。
在此也有部分网友提出
质疑,认为美军指挥官指挥有误,应该在冲击一开始就向“虎”式坦克两翼迂回,殊不知在距
敌较远的情况下,向敌迂回的过程中会始终将车体翼侧装甲暴露于敌方炮火之下,进而增大敌
火力毁伤概率,得不偿失。
三是发挥了装备优势,机动中伺机歼敌。
影片中德军“虎”式坦克炮塔采用液压驱动,瞄
准目标时通常先由液压驱动装置将炮塔转到大致方位,再以炮手手动方式进行精确瞄准,其炮
塔旋转一圈最短时间为60秒。
而使用电机驱动的美军“谢尔曼”坦克炮塔旋转一圈只需15秒。
这是美军坦克相比德军坦克而言的唯一优势。
唐?柯利尔正是利用“谢尔曼”坦克的这一优势(也可以说抓住“虎”式坦克的弱点),通过快速机动超越“虎”式坦克炮塔旋转速度,让敌
方坦克火炮跑不过己方坦克,无法构成瞄准射击,同时向“虎”式坦克后方迂回打击其尾部装甲。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军坦克在快速转向机动过程中火炮也很难构成精确瞄准,从而造成
1发炮弹失去了目标。
关键时刻,唐?柯利尔命令驾驶员停止转向突然倒车,以方便炮手瞄准,
并在“虎”式坦克火炮没有对正己方坦克的一刹那,命令炮手快速射击,在千钧一发之际抓住
了战机,歼灭了“虎”式坦克。
相信每一位目睹这一战斗过程的观众都为“狂怒”捏了一把汗,同时也为唐?柯利尔出色的指挥才能而拍手叫好。
影片的最后虽然用了大量篇幅描述“狂怒”阻击德军直至英勇就义的战斗过程,但在笔者
看来,这一段完全不符合常理。
因为,任何一名略懂军事的观众都能发现,“狂怒”在被地雷
炸伤丧失机动能力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抵御住装备有“铁拳”反坦克火箭的兵力多达300余人的德军的猛烈攻势。
但平心而论,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坦克战术题材的佳作,
值得每一名军事爱好者仔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