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
写作专题(含答案)
写作专题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而对这些节日不是很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语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

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范文欣赏
思,然后行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为议论
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专题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而对这些节日不是很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60分)
【答案】(略)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

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审题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点明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列举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2)表明节日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肉涵。

(3)现实生活中存在对节日的内涵价值、意义作用理解认识模糊或不重视节日的问题。

要求通过考生对节日的联想与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既着眼于中华民族特有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作用,也关注间题的现实呈现。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节日的内涵阐述,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与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对节日的认识偏差、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节日本身的价值诉求进行深入思考,培养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神,以期在青少年群体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理性认识节日、崇尚科学过节、增强文化自信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考试作文在节日正信方面的导向功能。

立意示例:
(1)挖掘节日内涵,增强文化自信(2)扬中华之礼,谱世界华章
(3)中华节日气,自信满乾坤(4)延续文化基因展现节日魅力
(5)扬文化自信之帆,助中华强国之梦(6)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7)展现节日魅力文化,铸就文化新的辉煌,推向世界舞台
(8)优秀传统文化,你我同行(9)推动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展现优秀文化魅力风采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分析】本题为故事性任务驱动材料作文,其任务设置看似相对简单,但是仍需要比较权衡,正反方的观点都有道理,辩论起来就需要比较权衡。

此题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和批判质疑能力,材料中的“掾史认为"“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暗示命题的立意限制,考生写辩论词时要针对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略百姓斗殴这一做法
进行分析评价。

若抛开任务大赞掾史敢于质疑权威则是跑题立意。

考生有选择正方还是反方的自由,论述“前后失问”还是“识大体"的理由也是自由的。

从掾史的角度可立意为,民生无小事,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只派骑吏问牛,因此可以反对丙吉。

由丙吉的回答可得出赞同的立意: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

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由此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有: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

从“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知轻重,识大体。

参考立意:
正方角度:
1.事无大小,都是民生
2.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
3.大事小情,皆关民生
4.不越位,但会缺位
5.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反方角度:
1.主大计者,执简以繁
2.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3.知轻重,识大体
4.大行不顾细谨
5 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
【解答】
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尊敬的对方辩友,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正方的代表。

我方的观点是“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

回望历史,“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是儒士眼中的君民关系。

丙吉只管大事,而忽视小事的做法,忽视了君臣关系中对民的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

先贤历史终须记,回眸远望正当时。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犹记《师说》中的于子,“择师而教之”;于己,“则耻师焉"。

对于从师学习,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持相反的态度。

对于从师学习,他只看到了“小”的重要,而忽视了“大"的作用。

这与丙吉对大小事情的处理方式无异于同,最终也只能是“吾未见其明也”。

回眸过往,小大之失的历史犹在眼前,我们何不看历史之误,督今日之己。

大事包含小事,精准扶贫是大事也是小事。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

"历史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你只能用更快的速度创造更好的自己。

放眼当下,扶贫已悄然迎来了收官之年。

不曾忘,因地制宜是扶贫干部的毅然与奉献;不曾忘,完善基础设施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牵挂;不曾忘,人口调查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关心。

因为扶贫干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心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件大事。

放眼当下,小大之识的现代版就在眼前,我们何不抓住当下之势,促今日之成。

兼顾小事,方成大事。

“心存黎元,道济天下。

”时间不说话,只静静回答。

时代前进的车轮已在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在肩上。

身为青年人的我们,是否能够心之所向,不负众望。

答案便在对待每一件小事时,我们都要用心。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件小事的完成,终将成为大事成功的基础,也许对于未来,我们鞭长莫及;但在当下,我们定会马不停蹄,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一件小事都要兼顾,每一件大事才有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恭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责与任。

以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与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同仁同心。

我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文章开篇亮明观点﹣﹣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丙吉做法的弊端。

接下来作者分别用“先贤历史终须记,回眸远望正当时"“历史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你只能用更快的速度创造更好的自己。

放眼当下,扶贫已悄
然迎来了收官之年”“时代前进的车轮已在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在肩上"三个句子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总体感觉是格局高远、析理透辟;引论精当、纵横捭阖;篇末点旨、曲终奏雅。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

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材料由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引出对“有备"与“无备”关系的讨论,这是写作的主题,考生应围绕“有备"与“无备”这一主题写作,针对两者的关系阐述感悟与思考。

首先要理解“有备",“有备”有预先安排或筹划之意,这个“有备"可能是物质方面的积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储备,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成熟。

“无备”是无法预判、无法提前准备的情况。

人生不是任何环节都能让你“有备"的,很多时候,充分准备的机会只是一种奢求。

如果能涵养“无备”的心态,能让人增进一份从容与坚定,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努力。

参考立意:①“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②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③“无备"心态不可缺;
④未雨绸缪要“有备”;等等。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范文欣赏
思,然后行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然而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我认为,行动前的思考和行动并非是相互制约彼此牵制的,在谨慎地思考之后的行动,更体现一种大智慧。

诚然,在行动之前进行周详的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事物的未知性和人们对于未做前未知的恐惧的心理,人们会对行动的内容,不同的行事方法和不同方法导致的后果进行思考和分析,行动之后所收获的效益值不值得去行动?能不能承担行动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又或是由于主观局限性和能力有限性,需要我们选择性地思考和抉择,在能力范围内做成事物。

可以说,行动前的周详考虑是一种对利益最大化和风险的评估,体现人们对做事的本能反应。

然而,在很多情况中,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当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时候,一旦考虑周全后发现不能得到好处,即使这可能只是其中一种情况所造成的结果,人们也会因为不能使自己全然得益而功利的选择放弃而不去进行行动。

又或是心怀难以承受不良结果的心理,在详尽考虑后不敢面对失败从而退缩不行。

这并非能力不行,也并非危害巨大,而是一种“可以为却不愿为之"的消极态度。

这种思维的惯性一旦形成,行动更随之减少,对自我局限性的突破受到阻碍,影响着个体自身发展,显然与他们因避免不良后果,保全自身的初衷背道而驰。

由此看来,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之后,仍坚持行动更显得珍贵。

一封《与妻书》道尽对爱妻的爱与对小家的不舍,更体现着即便在考虑周全后发现于己无益但益于救国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和勇敢的信念。

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绝非愚蠢而不自知,而是一种在认清后果后坦然面对坚定行动的大智慧,抛下功利的思想,
即便有损于自身,但利于他人就会行动,足以体现伟大之处。

当然,对于会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事物,我们也不应去盲目行动对自身造成不良损害。

当下社会,人们详尽考虑后就不如行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不可取。

在思虑周到后,选择利己又利他的行为行动,方能益于己也益于他人。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要面包,更要水仙
穆罕默德曾劝导人们在拥有两块面包的时候,用其中一块去换水仙花。

就是说人在拥有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后还要用精神上的满足。

去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是否应该见义勇为的争议。

有的人竟然认为大学生因见义勇为而牺牲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不值得这样做。

可事情的问题就在于生命的价值是能用金钱去衡量的吗?大学生奋不顾身救人体现了他们作为学子舍我其谁、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

而社会上一些对于大学生救人持反对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看问题更物质化,我们所看到、所想到的只是面包。

当今都市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看待任何事物都只会用金钱的眼光去衡量。

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我们的精神素养却依旧停留在原地。

我们需要的是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平衡。

完美的人生需要物质与精神方面兼修。

历史上人称“诗佛"的王维,朝上居要职,朝下则归于田野。

它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归隐于田园之中,而是隐于朝,一边做官,一边隐居,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故而他所写的诗、所画的画被后人描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的诗,他的画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商朝的伯夷、叔齐二人认为武王未葬父而出兵,为臣子而弑君王,不仁不义,就发誓不吃周粟最后饿死在山上。

他们以身殉仁的精神虽令人敬佩但却是不可取的,他们过分的在乎气节以至于丢掉了性命,连庄子也嘲笑他们这种行为不值得。

而自古以来因迷惑物欲而不施仁义最后身败名裂的人数不胜数。

乾隆朝的和珅,家中膏田满野,家财万贯且又身居高位。

原先的一代才子却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属吏献上来的珍宝堆满了仓库,精美的工艺品连巨大的豪宅都容不下。

他拥有当时天子都未及的财富,只可惜他精神上却一贫如洗,爱慕虚荣,贪恋钱财。

在乾隆死后仅三天,就被满门抄家,多年来积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孟子曾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

我并不强调要片面的追求精神或者物质,但我们在拥有了物质之后不可遗忘精神上的需求。

正如先知所说的面包和水仙花都拥有的人才是完美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

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特点是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

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材料语言是含蓄性的,而不是直白的,审题上有难度。

两位古生存学家的话怎样概括?(物质的实用价值)尤其是数学家的富有诗意的晢理句究竟象征什么?(物质的审美价值)恐怕一时弄不明白。

好在出题人给出了提示语:“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这就提示了写作应探讨的论题,降低了审题难度。

辩论的话题是“保存火种的意义”,古人类生存学家认为保存火种的意义是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注重的是实用;数学家托姆认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
美的,注重的是审美。

理清“温饱吃好"属于“物质”实用范畴;“灿烂火光"是“精神之美”的象征。

另外要注意,两种观点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所在;两种观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其中“综合"二字最为重要,它要求考生立意必须统观全局,高处着眼,不能囿于一词一句,不能断章取义。

【立意】1.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2.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3.要面包,更要水仙;
4.生活留心皆是美。

【素材】1.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

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

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

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

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

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

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

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

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典型事例)
2.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

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

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

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典型事例)
3. 美国小说家杰克。

伦敦写出了《马丁。

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