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质量》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人教版《质量》
评课稿
篇一:《质量》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质量》评课稿
山河初中徐东云
2014年12月10日,山河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学习了张峰老师的《质量》这一节课,使我收获颇多。
一、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张老师以亲切的肢体语言和幽默流畅的口头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从而营造了积极、自由、民主的堂气氛活泼。
《质量》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给后面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设计中,张老师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逐步引出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最后又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节课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结构完整、紧凑,逻辑严密,首尾呼应,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二、多媒体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生活中原本抽象的事例变得直观,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思巧妙,注重探究。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构思巧妙,设计合理。
四、教学不足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不能代表全部,不可忽视板书的作用。
2.生活入手,如用一新课导入如果能从铁钉和一大头针比较各自含铁多少,学生更容易接受。
3.天平读数虽然简单,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读,尤其成绩差的,所以课堂中要注意每一位学生。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公开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篇二: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
篇一: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
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评课稿
更新时间:2011-03-05 好评度:1610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
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
陈红灵老师评课: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4、教材整合。
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篇二: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评课稿
1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
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
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
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
垂直和表面。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三:初中物理说课稿: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
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
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
光的反射
(二)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三“线”反射光线ob(同上)
法线on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4、应用: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②作图
(四)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篇四:高中物理说课稿:《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自由落体运动》
各位评委,大家好!
首先是: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收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
第二、说重点、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介绍。
然后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迪卡尔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列出,进行对比,然后介绍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推理,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
注意指导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减小实验误差。
第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应用相应的公式解答有关
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精神
第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
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
篇五:万有引力评课稿
谈古论今验证万有引力旁征博引彰显三维目标
——听徐龙旭老师《万有引力定律》汇报课有感
课后,所有听课教师第一评价都是:徐龙旭老师讲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节奏适中,有条不紊。
他为我们娓娓道来卡文迪许的故事——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
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
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
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有“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等。
1798年他完成最后的实验时,已年近七十。
在物理学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扭秤实
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
卡文迪许是这样测量地球的密度的:先求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常数,再推算出地球密度。
他的指导思想极其简单,用两个大铅球使它们接近两个小球。
从悬挂小球的金属丝的扭转角度,测出这些球之间的相互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数g。
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许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采用自己设计的“扭秤”为工具,后人称为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
人们为纪念这位大科学家,特意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后来,他的后代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并以整个卡文迪许家族命名。
该中心注重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
这个实验室曾经对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百年来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
徐龙旭老师以卡文迪许的故事为线索,导入这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
徐老师给出了两条求质量的方法,先是多媒体显示,然后再在黑板上板演,他仅用一只粉笔就为学生重现了卡文迪许计算地球质量的过程。
让学生在数据中感受到物理的美,宇宙的有序,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常常来源于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后来正确的思考与演算。
最优秀的教育总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优秀的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教学环境、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
“本节课内容安排很紧凑,从故事性、趣味性入手介绍科学家与科学史,亲切、
篇三:质量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质量》评课稿山河初中徐东云2014年12月10日,山河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学习了张峰老师的《质量》这一节课,使
我收获颇多。
一、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张老师以亲切的肢体语言和幽默流畅的口头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从而营造
了积极、自由、民主的堂气氛活泼。
《质量》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给后面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设计中,张老师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逐步引出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最后又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节课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结构完整、紧凑,逻辑严密,首尾呼应,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二、多媒体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生活中原本抽象的事例变得直观,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我们
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思巧妙,注重探究。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构思巧妙,设计合理。
四、教学不足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不能代表全部,不可忽视板书的作用。
2.生活入手,如用一新课导入如果能从铁钉和一大头针比较各自含铁多少,学生更容易
接受。
3.天平读数虽然简单,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读,尤其成绩差的,所以课堂中要注意
每一位学生。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公开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篇二:关于《探究加速度
和力、质量关系》的评课稿关于屠老师《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公开课的评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力和运动的联系桥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本节课作为探
究实验课放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既能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牛顿第
二定律奠定重要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作为公开课,不仅能够展示物理学科重
点内容的教学特点,更关键的是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并体会物理
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屠老师对本节课研究透彻、准备充分,整节课生动、流畅,师生互动和谐,不失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下面就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技能等方面作一简要评价。
一、教学设计方面
本节课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谨,教学三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能够有效突
破难点。
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屠老师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设计实验、观察、测量、归纳得
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实现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
数据等方法研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
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本节课难点(平衡摩擦力)的突破上,屠老师通过旧课复
习,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条件运用,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学生接
受顺理成章,有效突破。
二、教学实施过程
在新课的引入中,屠老师通过播放视频:战斗机和舒马赫驾驶的法拉利赛车在短时间内
运动快慢的比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得出加速度跟
力和质量有关。
在此基础上通过小实验——吹乒乓,让学生理解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定性
关系,由此引出对定量关系的研究——用实验探究三者关系。
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验
的设计(控制变量法)、装置的选择(小车轨道、位移传感器测速)、条件的控制(小车质量
远大于勾码质量、平衡摩擦力),然后借助传感器完成数据的测量并借助计算机处理得到a-f、
a-m图像,从而得到加速度和力成正比、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整节课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
得到结论”探究环环相扣,让学生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学生学
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
创新意识。
本节课在师生互动方面也做得不错,比如在做小实验时请学生上台吹乒乓,引导学生一
起进行实验探究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技能运用
屠老师在本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实物展示、各种实验器材、传
感器、电子白板、ppt等,尤其是电子白板和ppt娴熟运用,有效促进了教学序的展开、提
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展示了屠老师很强的课堂教学技能。
如果说本堂课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那就是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定性关系时
设计的吹乒乓球实验虽然在调节课堂气氛方面非常有效,但实验的针对性及具体细节还有商
榷的地方。
另外,在利用传感器测数据的时候也可以邀请
学生一起参与操作,可以进一步加
强师生的互动性。
高一备课组
2011-11-30篇三:物理评课稿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反思武小强
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
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符
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
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
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
主要体现在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
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
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
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
用。
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
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
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1 或发生形变。
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
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
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
欲望。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
我认为,学生
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
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
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
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
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
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
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
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
应当放手让学生
说,多抽几位学生说。
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
让学生在交流
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
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
当我们的教学预
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
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物理评课稿:《串并联电路》评课 3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