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2-10T09:14:41.36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叶领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叶领
中能建安徽医院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胃黏膜上皮以及腺体发生萎缩,并且胃黏膜明显变薄,同时黏膜肌层显著增厚,诱发上腹部疼痛、贫血、胀满、食欲减退以及嗳气等一系列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所以患病后需积极予以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往往与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非常容易诱发胃出血、胃溃疡以及贫血等并发症。

基于此选择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研究。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临床治疗
引言
慢性萎缩性肺炎指的是人体胃黏膜出现广泛性、局部性腺体减少、黏膜层发生萎缩、变薄情况,且黏膜肌层有变厚现象发生,则表示存在慢性胃炎疾病。

在临床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发病率,且并没有特异性症状,不容易治愈,主要临床症状为失眠、呕吐、大便异常、贫血、闷感、上腹部疼痛等,大多数症状都与饮食有一定关联,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

因此疾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只有通过胃镜、病理、实验室等方式检查后,方可确诊。

有研究显示在胃炎治疗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较为难治的一种疾病类型,故而正确治疗该疾病已经成为患者及医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主要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都知晓,疾病发生后,有一定概率会转变为胃癌,所以对疾病恐惧不已,但是,该病并不可怕。

很多患者并无症状体征,而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自己患有疾病;部分患者存在不适症状,但不适症状和其他胃病十分相似,如最常见的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少数患者在具备上述症状的同时,可能还会有消瘦、贫血等不适症状。

所以,有的时候,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结果往往存在鲜明的差异,也并不是患者有不适症状,其病情就比无症状患者更严重,有的时候,无症状患者的萎缩性胃炎往往比较严重,而症状明显强烈的患者往往病情轻微。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不适症状:(1)胃脘部疼痛。

患者的胃脘部疼痛严重程度和实际病情严重程度多不存在直接关系,疼痛以钝痛、胀痛以及隐痛等表现出来,有时患者还会有剧烈疼痛症状发生,导致患者存在严重的生理不适;有时患者不仅仅有腹部疼痛,背部以及胸部都会受到累及,产生明显的疼痛症状;(2)烧心和消化不良。

患者的主要表现是明显剧烈的胃部灼烧感,甚至会有胃部反酸现象发生,患者也会因为这一不适症状,导致食欲减退以及没有食欲等不良现象发生;(3)胃脘部胀满。

这是比较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患者的胀满感以胃部堵塞感为主,主要因为胃酸分泌不足,食物难以及时获取有效消化,尤其是饭后这一时间段,所以患者多存在胃部憋闷感,这种不适症状甚至会蔓延到患者的胸部以及肋部。

2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分析
据大量的临床经验显示,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缺血性贫血、放射、金属接触、遗传因素、体质因素、免疫因素、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据相关研究显示,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是环境因素、年龄因素以及饮食。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节奏变快,长期不规律饮食、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长期吃辛辣及良性食物,再加上大量吸烟与酗酒,对胃肠道造成严重刺激,不仅增加胃肠道的负担,还会对胃黏膜带来严重损害。

同时,由于大多数当代人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下,基本上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抑郁症及精神刺激,在多种精神因素影响下,都可能对自主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促使胃部发生器质性病变、胃腺分泌异常、病理性改变等,进而诱发出现慢性咽炎,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除此之外,在一些药物刺激下,如乙烯水杨酸等,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因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治疗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佳、缺铁性贫血、十二指肠液反流、局部营养不良、血液循环存在问题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表现通常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严重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的情况,需及时干预,避免出现更严重的进展性后果。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与医疗人员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情况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引发的联系和几率,被认为是癌前疾病。

从了解疾病进展过程进行研究,探索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和治疗恢复的途径。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腹部疼痛、灼烧感、大便异常与贫血等。

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需要加以重视,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

并需要对该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对该病加以预防。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因素,需要对其进行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年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该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由于其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各项功能在不断减退,且基础疾病较多,身体抵抗力下降,会导致原发病进一步恶化。

并且大多数年龄较大的患者病程较长,通常迁延不愈。

胆汁反流主要指的是患者幽门括约肌放松的时候,胆汁会反流到胃部,并刺激胃部引起胃炎的发生。

胆汁中含有胆盐,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该细菌感染后会导致胃黏膜肠化,萎缩明显。

家族胃癌史中,由于患者存在胃癌遗传史或胃部疾病史,会增加患者出现该病的概率。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了解,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4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
4.1手术治疗
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之后,都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少数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在病情危急的时候,需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会有19%的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癌变,若患者存在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症状,需展开病理检查,严密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一旦有癌变现象发生,需及时予以手术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以手术方式实施治疗具备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机体具体情况与病情程度做决定,需确保患者具有绝对性手
术指征方可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4.2西药治疗
临床西医认为,CAG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此外,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胆汁反流、酒精摄入等也可导致该病发生。

阿莫西林、雷贝拉唑是临床治疗CAG的常用西药,其中阿莫西林属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该药进入机体后可快速抑制菌体细胞壁肽葡萄糖合成,致使菌体破裂、溶解,达到良好抑菌效果。

雷贝拉唑可抑制乙酸胆碱、胃酸、促胃液素、组胺的分泌,提高胃内pH值,稳定胃内环境,加强阿莫西林杀菌能力;雷贝拉唑还具有直接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生物膜破坏,改善胃黏膜萎缩症状。

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的两者联合用药方案,有利于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且发生率均较低,提示该联合用药方案的安全性良好。

莫沙比利属于常用的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药物,在给药后能够加速乙酰胆碱的释放帮助改善胃动力,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特别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类疾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较大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关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临床治疗中以清除Hp为原则,对于患者炎性损伤性的降低、对疾病复发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

消化内科常规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的方法是三联抗菌疗法,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为经常用到的药物,尽管也能对患者的疾病症状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缩短患者的病程,而且也能一定程度清除Hp,但是从其远期疗效分析复发的概率较高。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时候,给予三联疗法、替普瑞酮与叶酸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促使患者预后效果的提高。

随着耐药性不断增强,单用三联疗法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另外替普瑞酮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属于广谱抗溃疡药物,能够有效保护胃黏膜,促使胃黏膜尽快恢复正常。

并该药物能够激活磷脂酶A2,促使磷脂流动,能够对胃黏膜的损害降到最低。

而在三联疗法与替普瑞酮基础上给予叶酸治疗,能够对消化道上皮增殖进行有效的刺激,确保合成甲基化蛋白质与DNA,能够促使上皮能够迅速增殖,对甲基化蛋白质与DNA进行合成,以便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叶酸主要包括喋呤啶以及谷氨酸等,可刺激消化道上皮的增殖,对细胞基因表达会进行抑制。

将这些药物联合使用,其疗效显著。

4.3内镜下治疗
随着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胃镜及配件都得到了升级。

实际上,胃镜除了是临诊断的一种工具外,还是一种治疗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大多数学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常采用内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如氩离子束缚固凝术、内镜下切除术等。

其中氩离子束缚固凝术通过利用离子化气体,将高频电能传送到病灶组织,其及消除病变组织及凝血作用较为理想,且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近年来,大多数文献资料显示,采取内镜微创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备一定有效性与先进性,属于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患者在经过内镜微创手术之后,需要给予其抗酸治疗与胃黏膜保护治疗,且重视下床活动时间、休息时间,才能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4.4中医治疗
清热化湿。

脘痞胁痛、呕恶吐酸、嘈杂烧心、口苦舌红者,证属脾胃湿聚、肝郁化火、湿热夹杂,可主以左金丸:黄连、炒吴茱萸6:1,共研末水泛为丸,每次服3克,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或加味化裁水煎服;如兼见小便短赤、灼痛者,是热重于湿,应合用黄芩滑石汤(黄芩、大腹皮各6克,滑石10克,通草、白蔻各5克,茯苓、猪苓各10克);兼见头痛身重不知饥、面黄苔白脉濡者,是湿重于热,应合用三仁汤(杏仁、薏苡仁、滑石各12克,白蔻、半夏、厚朴、藿苏梗、佩兰各6克,竹叶、通草各4克)。

疏肝解郁。

脘痞纳呆、胁肋不舒、胃痛拒按或有包块、舌黯脉弦者,证属肝郁气滞,可主以金铃子散:炒川楝、延胡索各12克,共研末为散剂,每服6克,每日2次,或用水煎服。

若兼见舌淡苔白、胃痛喜温者当为偏寒,应合用良附丸加味(高良姜、枳壳、青陈皮、大腹皮、玫瑰花各6克,制香附9克,柴胡10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暂未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发病机制,但是该疾病在临床治疗研究较多,治疗方法较多,如西药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研究成果。

认为对于病情不同、症状不同、体质不同的患者,应当拟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才能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有助于患者得到良好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雪姣.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1):116-118.
[2]王官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6):185.
[3]海琳娜,李志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9,37(06):134-136.
[4]李晓敏,吕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3):130-131.
[5]邱士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187.
[6]包松竹.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患者的疗效对比[J].健康之路,2018,17(12):83-84.
[7]孙莉,牛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4):65+77.
[8]邓冬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5):105-106.
[9]邹荣亮.深入研讨慢性萎缩性肠胃炎的辩证施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0):186-187.
[10]李凤.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7):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