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刷题1+1(2019模拟题)讲练练习:重组卷(五)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卷(五)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安徽合肥二模)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图一)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图二)。据此完成1~2题。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 km B.8.5 km

C.12.5 km D.22.5 km

答案B

解析1月份正处于南极地区的夏季,气温较高,b月气温线为1月气温线,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读图可知,从对流层底部到约8.5 km处气温降低,8.5 km以上气温升高,故B项正确。

2.a月,高度1.5 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a月对流层底部出现逆温层。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近地面大气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地面气温低,故B项正确。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四)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介于35°31′N~36°49′N和75°35′E~77°30′E之间,位于新疆与巴基斯坦交界处。该区分布有现代冰川428条,是中国境内喀喇昆仑山冰川发育的高度密集地。下图示意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不同坡向冰川分布及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冰川退缩率最大的坡向是()

A.北坡B.东坡

C.南坡D.东北坡

答案C

解析退缩率是相对于之前总量而言的数量变化率。图示东北坡冰川面积减小最多,但由于其冰川面积总量较大,故其退缩率较小;四个选项中,南坡退缩的面积相较于其总面积而言减小的幅度最大,故退缩率最大。

4.西北坡的冰川面积变化率较小,主要是由于该坡()

A.是阴坡,气温低B.是迎风坡,降水多

C.冰川分布面积小D.人类活动干预少

答案B

解析冰川变化率取决于冰川面积和冰川变化的面积。西北坡较其他坡向冰川变化率小,是由于该坡向受西风影响,属于迎风坡,降水多,更易形成新的冰川作为补充,因此,冰川变化率小,B项正确,A项错误;据题可知,冰川变化面积一定时,冰川分布面积越小,其变化率越大,C项错误;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冰川面积变化影响极小,D项错误。

5.推测克勒青河流域的环境特征可能是()

A.河流有春夏两汛B.自然植被更新快

C.水能开发强度大D.河谷为四季牧场

答案A

解析克勒青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长缓慢,水能开发难度大,河谷也只能存在短暂的夏季牧场;克勒青河流域多高山冰川,冬季会有一定的降雪,春季时积雪融化、夏季时冰川融化,均能补给河流,故河流有春夏两汛。

(2019·山东德州一模)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四面

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单位:m),完成6~8题。

6.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

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

C.冬季白天D.冬季晚上

答案D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洱海近湖面温度为9 ℃,故此时为冬季;湖面上空等温面向上凸,说明湖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故是晚上。

7.该时刻甲地吹()

A.西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答案A

解析甲地位于湖岸,此时湖面温度高形成低压,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陆地吹向湖面,风向右偏为西南风。

8.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

A.气温日较差变大B.气温年较差变大

C.风频变大,山风增强D.点苍山东坡夜雨减少

答案C

解析湖水比热容较大,故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小,气温年较差变小;洱海的存在使得点苍山东坡上升气流水汽增多,夜雨增多;洱海的存在使得山谷和山坡温差变大,同时湖面摩擦力小,故风频变大,山风增强。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

C.20~25千米D.25~30千米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2015年与1989年之间不透水面比例的差值最大,说明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

10.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使地表气温升高;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9·湘赣十四校第一次联考)商丘古称归德府,又称为睢阳,因位于睢水(睢水,北通黄河,南接淮河。今已消失)之北而得名。1502年归德府故城被洪水淹没,1511年在故城北部兴建新城(即为今日之归德内城),并在距城不远处修建了护城堤。明末

(1639年)因战乱频发,大量难民涌入归德府城避难。大部分难民只能滞留在护城堤与内城之间,明政府于是将护城堤改造成为外郭城墙。民国时期内城的四个城门附近,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了独立的关厢区(建成区),其中北门、东门、西门的关厢规模较大,南门外规模较小。下图为商丘不同时期城市实测图和卫星图。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商丘古城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古城外护城堤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A.矿产和抗旱B.交通和防洪

C.气候和军事D.地形和交通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商丘古城位于睢水以北,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河流具有供水和运输的功能,因此商丘古城分布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交通,而护城河的修建,由材料可知是为了防洪。

12.民国时期四个城门处形成关厢区,而南门规模最小,其原因可能是南门外() A.湖泊较多B.气候恶劣

C.交通不便D.地势崎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以及实测图和卫星图可以看出,南门外有众多的湖泊,因此南门的关厢区规模较小。

13.与1940年相比,2012年商丘市内城的护城河被系统改造,南门外的护城河被扩大成两个巨大的人工湖,其对商丘城市的影响是()

A.增加城市内涝风险B.增加居民出行成本

C.加强城市热岛效应D.加强城市雨岛效应

答案D

解析护城河扩大成两个较大的人工湖,对于居民的交通出行影响不大;同时人工湖会吸纳多余的水,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同时人工湖可以调节城市的小气候,增加湿度,降低温差,会减缓热岛效应,加强雨岛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