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护理_论文(共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康复护理论文(共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疾患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缺乏康复期护理干预,导致患者致残率增高,约有70%〜8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文章对18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脑中风康复期患者18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已度过危险期。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3~79岁,平均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6例(%)、34例(%)、16例(%)。


照组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41~78岁,平均岁;合并咼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8例(%)、38例(%)、1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或止血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一般治疗。

观察组:待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相对平稳48h后由康复护士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及护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肢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②偏瘫肢体的康复锻炼:急性期患者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

康复训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床边训练阶段:使患者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防止关节变形及脱位。

如仰卧位时,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如砂袋等以防下肢外旋。

康复护士应先缓慢的进行3次被动运动,同时告知患者运动的部位、方向机肌肉的收缩情况,并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运动,运动幅度逐渐加大。

床上动作训练:比如
指导患者做双手交叉上举运动、双手交叉摆动运动、翻身训练、搭桥训练及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等。

步行训练:包括立位平衡训练、上下阶梯训练、复杂地面独立步行等训练,其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离院后训练阶段:患者出院后,回到家中,康复护士要坚持到家中指导患者有规律的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进一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③预防并发症:应注意预防褥疮、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

评价方法: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5级评定方法:
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完全性瘫痪(I级);运动模式异常(n级);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m级);分离运动的出现(W、V级);几乎恢复正常(W级)。

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W级;显效:提高n级以上;有效:提高I级;无效:级数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残疾,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不正确的康复护理干预或者介入康复
护理的时机选择不对,都有可能导致不少中风患者最终留下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

本组研究资料结果提示,给予中风患者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其有效率可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说明选择最佳的时机和正确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中风患者的致残率和缩短康复时间,可使其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或重新获得,促进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使患者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给予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尤其是早期给予康复护理,能明显地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丽(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第2篇:中风急性期康复护理的相关治疗干预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生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

急性期是中风康复的关键阶段因为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很多中风患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存活着但都或
多或少留有一定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而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等,这是任何药物都无可代替的。

下面就中风急性期康复护理的相关治疗干预介绍如下:
急性期康复开始的时间,一般把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后<2周,出血性脑卒中在出血后<1个月看为急性期即在生命体征稳定和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及治疗。

正确的体位对急性期中风来说很重要。

正确体位的摆放可很好地预防褥疮,预防循环功能异常,增强病人对患侧的感知能力等,而不正确的体位可引起关节僵化,关节活动度降低及肌肉挛缩,而加重病人的残疾中风病人选患侧卧位最佳,可增强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肢体被拉长减少痉挛另外健手可自由活动,比如盖被子,调整枕头位置等。

但摆放此体位时应注意头应有良好支持避免颈部后伸;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角度不小于90°并保持腕背伸,手伸展;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健腿的髋和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而患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位。

相对于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是个较好的体位,可用于防止褥疮并促进患侧胸式呼吸,但患者向健侧卧
位要比向患侧卧位难,因此在早期需要别人帮助。

仰卧位应尽可能少用,因这种体位受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易使骶尾部足跟外侧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故这种体位需与其他体位交换使用。

关于体位摆放还要注意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用来避免踝下垂的畸形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坚硬活动。

另外,不论何时,都应避免半卧位它可促进痉挛模式的形成尤其加重躯干屈曲及下肢伸展。

定时给患者翻身在急性期也相当重要翻身可改变血管内压、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发生褥疮、关节挛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卧位病人每2h可翻身1次,夜间稍长可3h1次。

当病人向患侧翻身时,要先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再屈起健侧下肱让病人头先转向患侧再上抬健侧肩,健侧下肢用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

向健侧翻身时,令病人健手先握住患手上举来支持患侧上肱再将健腿插到患腿下,用健腿用力蹬床,同时转头,转烏完成翻身动作。

急性期患者病情稳定后,关节的被动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但要注意运动时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关节活动;固定关节近侧被动活动远侧;活动时动作要缓慢,均匀运动完某一关节时要给予该关
节一定牵拉力,这样可减轻关节间摩擦力从而保护关节。

另外,在整个关节活动中要不断给予语言暗示。

而对于处于软瘫期肌肉不能收缩的病人,治疗技术的重点应放在快速牵拉、拍打、振动、刷、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技术这有利于保障肌肉和运动单位的活性及促进肌肉张力恢复。

另外,对急性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患者一旦得病,就易出现多虑、抑郁、绝望等复杂心理因此,要适当的鼓励引导患者,配合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

此时与患者交流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听力是意识障碍病人最后丧失及最先恢复的感觉与患者交流时注意必须一个人同病人交流,若多个人同时交流可增加病人意识混乱;另一方面,与患者进行缓慢的交流可减少病人的恐惧感增强患者自信心。

对于有些可能存在患侧忽略的病人,此时应增加病人对患侧的感知可告诉家属坐在患侧与病人交流,甚至把电视机、水杯、水壶等日用品都放在病人患侧,对病人的护理也尽可能在患侧这可使病人偏向患侧,有利于患侧感知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即为中风病人急性期康复护理最基本的相关治疗干预急性期成功的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
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功能锻炼者。

因此要重视中风急性期的康复治疗,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杭艳(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第3篇:中风康复中中医护理应用介绍
脑血管病是单病种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位列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特色,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且中医护理器具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在中风康复层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专家和患者的一致肯定,现将中医护理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注重中医护理内涵建设
情志护理中风康复病人多伴有程度不等偏瘫和语言障碍,入院时多伴有恐惧、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接待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科室医护人员,安排其与同病种恢复较好的病人同居一室,将一些介绍宣教穿插在接待活动中,减少患者陌生感,增加信任感。

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密切观察,及早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有意识地帮助其自我疏导、自我控制,如床位护士负责制、瘫痪病人的情绪监控制度,在中风康复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

对一些负性情绪较重的患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移情、疏导、相制等矫
正方法,着力改变患者的感受、情绪、态度和行为,使患者保持舒畅、宁静的健康心理。

重视病人家属和亲友对病人的心理影响,帮助病人构建医院、家庭、亲友的多方位心理支持系统,将心理康复贯彻中风康复全程。

饮食调护中医饮食康复护理重视以食代药,食药并重,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病人早曰康复。

中风病人康复饮食以补益气血为主,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素、低盐低脂为主,强调少食多餐。

对食物的选择要因人、因时制宜,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选择食物。

如阴虚者以甘凉食物为宜,进食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甘温食物为宜,进食麦面、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宜进食白菜、黄瓜等。

中脏腑者宜进偏温性食物,中经络者宜进清淡甘寒食物。

要做到病食相宜,药食相辅,寒温相适。

查房中应关注患者纳食及大便的情况,在配餐时加入有润燥通便作用的核桃仁、芝麻、香蕉、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

辨证施护依照中风康复标准护理计划,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正护反护〃等护理原则,在病情观察、症状演变、饮食、起居、用药等方面体现中医特色护理,确立相应的施护
原则和方法。

中风所导致的身体残疾是长期慢性损害,其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理时注重以人为本,结合患者的年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合并症、心理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合理安排康复护理内容,为病人制定个体化中风康复调养方案。

如早期以指导和督促病人良肢位的正确摆放为重点,同时加强肺功能的锻炼,病情稳定后着重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和以心理调护为主。

合理给药有研究显示,中风病人出现二次中风的主要原因是服药不当或未能坚持服药,在康复期要科学合理进行降压、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督导病人坚持长期服药。

一些中药制剂如血栓心脉宁、脑血栓片、中风回春丸等,在康复恢复期的运用已得到医学界认可。

在服药时间上注意给药时间与人体时间节律同步协调。

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用,滋补药宜在饭后服,安眠药则应在睡前服。

既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又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及方法,以最佳的给药时间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同时注意用药饮食慎忌,如萝卜忌人参、茯苓忌醋、蜜反生葱等,服中药时不宜饮茶或牛奶,避免药物与食物间产生相互相作用而影响疗效。

2特色中医护理技术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易行、直观安全、对人体损伤小的特点,如穴位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拨罐疗法、推拿按摩、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中药灌肠、康复器械的作业治疗等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康复中效果显著。

有研究表明毫针作用于外周神经干,可通过脊髓反射通路,不断向脊中枢输入运动感觉刺激信息,从而使软硬偏瘫均得到一定恢复。

循经按摩、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等技术,有疏筋通络、消除疲劳、改善血运、改善人体功能作用,可明显松解患者紧张的肌肉,减轻肌肉酸痛。

3效果
1中医护理技术对康复促进作用显著
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对中风康复患者早期介入中医护理技术,可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

中风病人瘫痪肢体的针灸治疗,可增强正气、疏通气血、化瘀通络,促进肌肉群的运动协调。

作业治疗后的按摩治疗、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促进瘫痪肢体的气血运行,使肢体血液循环加剧,肌肉松弛,解除瘫痪肢体的疼痛与痉挛,促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2辨证施护明显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中风患者病程周期长、恢复缓慢、中间易反复,
作业治疗依从性低。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方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不同个体临床症状、心理特点,根据疾病的证候分型施护,责任护士一对一的全程康复护理,从情志、饮食、功能锻炼等进行全程督导,明显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取得良好康复效果值。

4讨论
畅情志、调心理是中风康复护理中最基本的环节。

在制定康复标准护理计划时,要把情志护理放在第一位,充分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实效,对病人施行责任护士直管、小组负责制后续补充的全程管理模式。

康复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还要熟悉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只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激发病人对未来的热爱,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作者:王汝玲(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244000)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