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职语文:《宋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參教学设计
《宋词二首》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提高朗诵水平。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结合的写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和迅速从惆怅失意屮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情怀。
【教学难点】感悟苏词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主旋律,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的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师:冈U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口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乱世出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让后 來人品。
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 (学生口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
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 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问一:苏轼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芦來朗读,在诗词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
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來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 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 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 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人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木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问二: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指导诵读: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读出豪壮Z 气, 表现出作者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写驰马射虎的孙权)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酹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句应读得洒脱, 不要作低调处理。
(先学生读,老师鼓励、纠止;学生再读,老师再鼓励、再纠止;老师范读;最后学生读。
)
三、感受景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它的特点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3•提问: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雄浑壮阔的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一一淘、穿、卷。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将景与人融合在起,组成了一个极为广阔邈远的吋空背景。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悄。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四、感悟人
(-)体会周瑜形象
1.问: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怎样的周瑜?
学生找出有关周瑜片段的描写并朗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山,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 抓住关键词:
“公瑾”(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初嫁”(与“出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点拨: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Z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岀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岀嫁” 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吋可以虚构的。
“羽扇纶巾”(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
容。
)
“谈笑间”(作为统帅的周瑜从容、沉着、举重若轻。
)
——一个青年将领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感悟苏轼
1.对比周瑜、苏轼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
去处。
而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才华横溢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冬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位列“唐宋八大家”。
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
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
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來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这时的他已47岁,老Z将至,却功业无成。
屮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了。
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2.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⑴读后五句,评述大意。
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Z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而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正如《前赤琏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口其变者而观Z,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口其不变者而观Z,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乂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Zrfn成色,取Z不尽,用Z不竭,是造物者Z无尽藏也,而吾与子Z所共适。
”对人生了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⑵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就同一时期的作品來看,苏轼乂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犖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了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彖,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芦,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一蓑烟南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五、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片)
2•闲來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口居易)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増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竞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乂何必去执着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屮。
“人生如梦,一尊述酹江月。
”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六、诵读体验
七、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i田i 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
槊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一一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八、课堂延伸
1•背诵全诗。
2•对比赏析苏轼其他作品
学了《赤壁怀古》,我们领略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人说:苏词“短于情”,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下面请你听听苏轼的另一些词。
⑴想当年科场得意,天子赏识,一吋仕途似锦,是如何的意气奋发、慷慨激昂?
(出示朗诵)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⑵苏轼描写恋情、伤感的词,则乂委婉而细密。
如悼亡之作:(出示朗诵)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岗。
雨霖铃•寒蝉凄切
【教学目标】
1.品味柳词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感知本词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轻轻叩开占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刺杀秦土时的别离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土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圈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而恰是这苦痛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遥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己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柳永的一首别离诗——《雨霖铃•寒蝉凄切》,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
(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读作者,明确目标。
(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美美地听一一感受词的语言美。
1.听《雨霖铃》歌曲,在歌声中感受感情基调。
想一想: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是怎样的感悟基调?
明确: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流出,离愁别恨也从煤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听范读。
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剪不断、理述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想一想:
A、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吗?
参考: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词屮哪句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口由朗读——指导朗读——指明朗读——学生齐读。
1.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來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4)第四次读:配以音怎,学生轻声齐读。
方法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一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丿」”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五、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风格。
1.老师作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品味步骤:
意境:赏析柳词的画意美。
语言:赏析用语的俗白美。
风格:赏析风格的婉约美。
(1)意境:赏析柳词的画意美,由意象品味意境。
设图一:别离图(明代的《雨霖铃》插图)
请学生加一标题并说明理由,参考:执手相看。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词人渲染这幅“别离图”选取了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意象: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暮霭、烟波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小结:这一幅“画”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
惟有景, 才使力•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存在;惟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惟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
柳词的美,在于“情之真”,只因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
(2)语言:赏析用语的俗白美。
投影:“耆卿(柳永)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险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能达之情,而出于自然。
”--冯煦《蒿庵论词》
如何理解这句评论中的“自然”?
明确:“自然”既指感情之的自然,也指用的自然。
柳永词以本色的语言、白描
Z笔來塑造形象,犹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风格:赏析风格的婉约美。
投影:苏轼问别人:“我的何如柳七(柳永)词?”对曰:“柳郎屮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晚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师: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从上面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柳永词的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口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缠绵怔恻。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Z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Z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2.小组交流讨论
师: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例句参考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参考:开首三旬,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 是“寒”的,秋有萧索感,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落寞,更兼雨后带凉意。
词人,一个“对”字让人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长亭。
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而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耍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参考:这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高度压缩精练。
“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了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参考:进一步刻I田i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这种时候,纵有千言万语也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望泪眼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來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非常真挚动人。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乂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耍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 说说它们的
异同。
江南柳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4.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
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六、美美地唱一一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咅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
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