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八年级(上)
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题,共24分,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3分)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2.(3分)正确估测物理量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的小马同学对生活中相关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
测合理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教室房间的高度为4dm
C.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26cm
D.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01m
3.(3分)在下列单位换算中,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2.5m=2.5m×10cm=250m B.75mm=75×10﹣6m=7.5×10﹣5m
C.42cm=42÷100cm=0.42m D.2.5m=2.5×100cm=250cm
4.(3分)小华同学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B.向上游C.向对岸吹去D.从对岸吹来
5.(3分)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6.(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7.(3分)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B.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音色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D.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8.(3分)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两同学在t=10min时相遇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3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9.(2分)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10.(2分)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
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
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在同一气孔处
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11.(1分)小红在池塘边观察水中月亮的视线与水面的夹角是30°,如图,此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的度数是。
12.(2分)蝴蝶的翅膀在3秒内振动21次,则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人耳听到其产生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13.(2分)晴天,常常可以在茂密的树下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由于形成的。
一张不透光的纸开一个极小的“△”形孔,太阳光垂直射到这张纸上,那么这个小孔在地面上产生的形状是。
14.(2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若通过相同的路程,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15.(4分)“十一”假期,小辉爸爸驾车带全家外出旅游,2h匀速行驶了108km,则它的速度是km/h,相当于m/s,其表示的物理意义为:。
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辉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6.(2分)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现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角,则反射光线
转过了度,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度。
17.(3分)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三、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
18.(4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分度值是cm,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cm。
19.(2分)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20.(6分)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他们每次使小车均从斜面上A点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缓”或“陡”),其目的是方便测量;(3)物块5s内的平均速度为cm/s;
(4)小车在斜面上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小车在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会偏(选填“大”或“小”)。
21.(10分)在学习声音的想过知识后,小明同学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了思考并做了如下的实验:
(1)中华恐龙园库克苏克大峡谷的“湿谷”深处,工作人员借助超声波水雾机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Hz;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声波获得信息。
(2)如图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填“变大”或“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能/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本次实验采用的而肯学探究方法是:。
22.(8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应该是(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
(2)如图(a)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4)如图(b)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23.(4分)在学习了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三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三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选三组琴弦验证猜想三,请把表中所缺数据填在横线上、。
四、计算题(共22分)
24.(6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5.(10分)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动车具有动力集中、提速快、效率高等特点。
以动车车次D3018为例,此趟车从上海始发,途径南京等地,到达终点站武昌,部分具体行程见下方的列车时刻表。
(1)该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全国铁路提速后乱穿铁路面临的危险将增大。
若某列车以144km/h行驶,某同学要想以2m/s的速度横穿10m宽的铁路,则他至少应在距列车多少米处横穿铁路才安全?
26.(6分)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2015-2016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八年
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8题,共24分,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3分)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解答】解:A、“光”只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错误;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B错误;
C、“金光闪闪”说明金子能够反射光线,而它自身不会发光,因此不是光源,故C错误;
D、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属于声音,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2.(3分)正确估测物理量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的小马同学对生活中相关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
测合理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教室房间的高度为4dm
C.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26cm
D.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01m
【解答】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
A 不符合实际;
B、教室房间的高度为3.5m,B不符合实际;
C、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26cm,C符合实际;
D、一张纸的厚度约80μm=0.08mm,故D与实际不符。
故选:C。
3.(3分)在下列单位换算中,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2.5m=2.5m×10cm=250m B.75mm=75×10﹣6m=7.5×10﹣5m
C.42cm=42÷100cm=0.42m D.2.5m=2.5×100cm=250cm
【解答】解:
A、2.5m×10cm得到的单位不是m或cm.此过程错误;
B、1mm≠1×10﹣6m.此过程错误;
C、正确是42cm=42×m=0.42m.此过程错误;
D、2.5m=2.5×100cm=250cm,此过程正确。
故选:D。
4.(3分)小华同学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B.向上游C.向对岸吹去D.从对岸吹来
【解答】解:小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他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
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
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3分)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解答】解: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6.(3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解答】解:A、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A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不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故B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只能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7.(3分)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B.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音色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D.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丙振动频率大,丁振动频率更大,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
甲振幅最小,丁的振幅较大,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丙响度相同。
该图不能反映出发声体的音色。
故选:A。
8.(3分)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 .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B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 .两同学在t=10min 时相遇
D .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3倍
【解答】解:
由图知,甲、乙两同学在10min 时相遇,相遇前的运动时间t 前=10min=600s ,相
遇后的运动时间t 后=5min=300s ,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t=15min=900s 。
相遇前甲走的路程s
甲前=4km ﹣1km=3km=3000m ,相遇乙走的路程s 乙前=1km=1000m ,
相遇后二人走的路程s 后=s 前乙=1km=1000m ,
整个过程甲走的路程s 甲=s 甲前+s 后=3000m +1000m=4000m 、乙走的路程s 乙=s 乙前+s 后=1000m +1000m=2000m ;
相遇前甲的速度v 甲前===5m/s ; 相遇前乙的速度v 乙前===m/s ;
相遇后乙的速度v 乙后===
m/s ;
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v
甲===m/s ,乙的平均速度v 乙
===m/s 。
A 、相遇后乙的速度v 乙后=m/s ;相遇前乙的速度v 乙前=m/s ;所以相遇后乙的
速度是原来的2倍,故A 错;
B 、相遇前甲的速度v 甲前=5m/s ,相遇前乙的速度v 乙前=m/s ;所以相遇前甲的速
度是乙的3倍,故B 错;
C、由图知,两同学在t=10min时相遇,故C正确;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v甲=m/s,乙的平均速度v乙=m/s;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故D错。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9.(2分)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cm,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s(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解答】解:我们正常走路的步幅大约为50cm,百米赛跑的成绩大约是16s;故答案为:cm,s。
10.(2分)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
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
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解答】解:对不同气孔吹气,声音的音调不同,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力度决定声音的振动幅度,即振幅,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11.(1分)小红在池塘边观察水中月亮的视线与水面的夹角是30°,如图,此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的度数是60°。
【解答】解:已知水中月亮的视线与水面的夹角是30°,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天上月亮的视线与水面的夹角也是30°,则入射角为90°﹣30°=60°。
故答案为:60°。
12.(2分)蝴蝶的翅膀在3秒内振动21次,则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7Hz,人耳不能听到其产生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解答】解:频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蝴蝶的翅膀在3秒内振动21次,所以蝴蝶翅膀1秒钟振动7次,即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7Hz。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是6Hz,所以人耳不能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
故答案为:7Hz;不能。
13.(2分)晴天,常常可以在茂密的树下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一张不透光的纸开一个极小的“△”形孔,太阳光垂直射到这张纸上,那么这个小孔在地面上产生的形状是圆形。
【解答】解:(1)晴天的中午,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地面上的光斑实际上是太阳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的小孔仍然成圆形的像。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圆形。
14.(2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9:8;若通过相同的路程,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8:9。
【解答】解:因为s
甲:s
乙
=3:2,t
甲
:t
乙
=4:3
所以
又因为路程相等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时间之比为:8:9
故答案为:9:8,8:9。
15.(4分)“十一”假期,小辉爸爸驾车带全家外出旅游,2h匀速行驶了108km,则它的速度是54km/h,相当于15m/s,其表示的物理意义为:车在1
秒内运动的路程是15米。
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辉是运动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解答】解:(1)已知s=108km,t=2h,
所以,v===54km/h=54×m/s=15m/s;
15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车在1秒内运动的路程是15米;
(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辉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小辉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54;15;车在1秒内运动的路程是15米;运动。
16.(2分)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现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角,则反射光线
转过了40度,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度。
【解答】解:一条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若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沿逆时针方向转过20°角,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则入射角为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40°;则反射光线沿逆时针转过40°,。
故答案为:40°;40°。
17.(3分)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8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0.7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解答】解:(1)反应时间是0.4s,此时的速度是72km/h,即20m/s,
所以此时运动的距离是:S=vt=20m/s×0.4s=8m,
故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8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s=33m﹣8m=25m,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
运动的距离是S1=39m﹣25m=14m,故据v=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t===0.7s;
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故答案为:8;0.7;变慢。
三、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
18.(4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分度值是0.1cm,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1.30cm。
【解答】解: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3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7.30cm﹣6.00cm=1.30cm。
故答案为:0.1;1.30。
19.(2分)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通过入射点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入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图:
20.(6分)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他们每次使小车均从斜面上A点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缓(“缓”或“陡”),其目的是方便测量运动时间;
(3)物块5s内的平均速度为20.00cm/s;
(4)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小车在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会偏大(选填“大”或“小”)。
【解答】解:(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缓些;
(3)物块5s内的平均速度为:v===20.00cm/s;
(4)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此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5)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时间就会测小了,路程不变,根据v=st可知,平均速度就会变大。
故答案为:(1)v=;(2)缓;运动时间;(3)20.00;(4)变速;(5)大。
21.(10分)在学习声音的想过知识后,小明同学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了思考并
做了如下的实验:
(1)中华恐龙园库克苏克大峡谷的“湿谷”深处,工作人员借助超声波水雾机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2)如图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振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振动产生声音;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变小(填“变大”或“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能/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本次实验采用的而肯学探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1)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所以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2)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会发现纸屑会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所以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3)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由于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推理得出的,所以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推理法或科学推理法。
故答案为:(1)能量;20000;超;(2)振动;振动产生声音;转换法;(3)变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22.(8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应该是垂直(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如图(a)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不合理(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如图(b)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应该是垂直;
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所以不合理。
(3)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