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背景】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心里偏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仍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和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模棱两可。
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
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现将教学进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
《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一、课文导入
师:同窗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咱们耳熟能详。
今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
今天,咱们就一路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作者,给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
生:文末“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
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
师:适才有同窗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
生1:固然。
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
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可是为何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莫非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即可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这个“或”,不就是作者对姮娥奔月原因的推测吗?
师:大家同意这样的推测吗?
生(众):恍如有点道理。
师:好。
咱们要想也去推测这个人是谁,仍是让咱们先来看一看,作为这个人出现的背景“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生2:这个仍是比较明显的。
可以用两个字归纳:“冷”、“寒”。
师:结合例句来讲明。
生3:第3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第4节,“我望着明月,总感觉冷光寒气侵入我的身子。
”第5节,“月光冷得很。
”
师:作者解释了月光酷寒的原因吗?
生4:第5节,“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以为,月球的光是死光,没有热力。
师:而前文《日》中的光,又是如何的光?与月光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生5:就是有热力。
飞蛾将身子扑向灯光,是那种燃烧油的灯;上古的夸父追赶的是供给人类所有热量的太阳。
这两种光都是热光。
师:《日》中的飞蛾、夸父,《月》中的姮娥,他们出此刻两文中,你们以为他们代表什么形象?
生5:同为追求者。
师:有区别吗?
生6:他们本身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区别,而是他们追求的对象有了区别。
师:那么,对象的不同,致使的结局如何?
生6:飞蛾和夸父,一个“死在灯下,或浸在油里”,一个“渴死在旸谷”;而姮娥,在《月》中虽没有明说,但在《日》中,有这么一句:“但酷寒的、孤单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加上自古以来的传说,咱们知道她取得的是永生,可是,是孤单的永生。
师:你们适才找到的这句话,正好引出了我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对这两种结局的观点。
生7:关于姮娥,我就不重复了,一句话,就是———生不如死!而对为追求热光而献身的飞蛾和夸父,不仅赞美他们,“飞蛾是值得赞美的;我怀念上古的夸父”,肯定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且在《日》文末写道:“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世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一句话:死而无憾!
师: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结局。
毫无疑问,飞蛾、夸父的人生是作者肯定的理想人生,那么,姮娥的人生呢?
生8:有点遗憾吧。
因为她很孤独,而且,也不能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四、品评关键语句,深切研讨日、月形象的别样深意
师:很多资料上,都说姮娥是为了改变这个星球而去的。
虽然理想不能实现,但她追求理想的勇气,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例如,教参上是这样表述的:“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仍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仍是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还有,“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凉,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可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生1:仅凭“莫非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即可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这个问句,就判定姮娥是“为了改变这个星球而去的”,很难有说服力。
何况,问句后面的那一句,显然是作者推测的原因。
师:终于又回到咱们起先探求的问题上了。
咱们再去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前面,有无提到月中人影的地方。
生2:在《月》的开头一节有,“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
这时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第2节,“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
空。
咱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必然有某某人的影子。
”
师:在这里,人的形象,一是望月,一是影子留在了月中。
这时,月的形象代表什么呢?
生3:月,或许代表思念,因为在古典诗歌里,月,就是思念的代名词。
如“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生4:或是一种向往。
“月”自古也是人们向往追求的事物。
比如传说中的姮娥,一面是为了追求永生不老,一面也是因为对月宫的神是作者肯定的理想人生,
那么,姮娥的人生呢?
生5:而且,这种向往还不在少数。
作者用的是“咱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子里罢,这镜里必然有某某人的影子”,这里的“咱们”、“都”、“必然”都增强了作者的意思。
生6:我想,作者为何要选择姮娥?适才那位同窗提到了姮娥奔月的动机,这会不会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有某种联系?
师:能这样联系去思考,很有些意思。
谈谈你以为的“联系”吧。
生6:姮娥奔月,注解中引《淮南子》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目的很明显,为了自己的永生不老。
她的理想与飞蛾与夸父不同。
前者的理想很直接,就是有热量的光明,为之献诞生命也在所不吝。
而姮娥的理想,似乎在光明之外,月亮不过是承载她理想的一个寄托。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月的美好,就成了她空想的世界。
于是出现了想象中的别样的人影,我感觉也是很正常的。
师:也就是说,你以为“什么人的面影”,其实就是幻影。
生6:对。
师:理想也好,幻影也罢,这都促使咱们对“日”、“月”两个形象进
行分析。
作为能有魅力让人们追求的对象,它们之间意象的不同,又在哪里?
生7:表面看,一个有热,一个无热。
而真正的光,应该是有热量的,那样,发出的光,才是自己的。
大家知道,月球本身并无热和光,它是靠反射太阳的光发光的。
文中也说它是“死了的星球”、“月的光是死的光”。
所以,我以为,对于追求真正光明的人来讲,月光具有欺骗性。
也就是说,这个理想本身,是虚幻的,不值得追求的。
师:请联系文章谈理由。
生8:对于被欺骗者,让她一生在“酷寒、孤单中”度过。
对于月本身,即便骗来几个跟从者,也不能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
咱们即便将姮娥看成志愿去改造月的现状的奉献者,她也只是于事无补的徒劳者。
师:顺着你们的思路去理解,巴金先生在那个年代,又那么年轻,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的用意是什么?
生9:可能有提示大家如何确立理想的意思吧,尤其是在抗日进入艰苦阶段的背景下。
师(小结):让我来帮大家总结一下咱们今天对巴金先生这两篇短文的解读吧。
咱们主要通过探讨两组形象的异同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是飞蛾、夸父与姮娥,二是日与月。
作为理想的追求者,飞蛾、夸父与姮娥是一致的,他们都勇敢、坚定;作为理想的象征,日、月对世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但他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飞蛾与夸父,对理想的追求,专注而执著,在作者笔下,他们成了为了追求理想不吝捐躯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而姮娥,对理想的追求,是成立在虚幻的,乃至有些自私的立场上,从而成为悲剧人生的象征。
作为理想,日是光明的代表,它将跟从者引领到他们理想中的充满活力的境界。
而月是酷寒的冷光,它将追求者误导到一个与理想相去甚远的陌生的世界,只会给追求者带去无尽的孤单与悔恨。
作者在那个年代,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处,可能有劝戒人们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选择好人生的道路的意思。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该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实践,实现个性化阅读,《语文
课程标准》中还规定:“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读材料”,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强调个性阅读,首先是作者本身的个性要求。
所有作者,哪怕是最负盛名的,也不过是讲讲故事的人,讲讲他们如何生活过,爱恨过,思考过,他们的作品,是一种创作,其中注入了他们的观念、意识,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审美与思考。
因此,阅读作品本身,就是对作者个性的一次解读。
强调个性阅读,也是读者本身的个性要求。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何每一个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主见、经历、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
当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困惑乃至成见时,学习是不会存在的。
实际上,只有当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个性感受时,教育才有机缘。
强调个性阅读,仍是作品本身的魅力要求。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既包括界限,又拥有开放。
界限,来自它的完好,而开放,来自它有着足够的未阐明的缺口。
这些缺口,可能来自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不肯定性,还可能来自作者的含蓄、留白。
界限,会让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得出正确答案;而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文段,却为学生提供了进入自己思想中去思考的空间。
这就意味着,此刻学生寻求的,不仅是这篇文章教给他什么,而且是咱们通过这篇文章能教给他们什么。
教材和教参,再也不像菜谱那样被遵从。
在个性化的解读下,作品的内涵,将取得不断丰硕,乃至超越作者的熟悉水平。
学生的解读,不必然到位,但这种开动思维,从文本文句入手分析形象,解读主旨的方式与习惯,很让我欣慰。
同时,学生的很多想法,也给了我很好的启
迪。
什么是学生主体?什么算个性阅读?什么叫多元解读?他们在探讨中的彼此点燃,不正是对以上问题的最好诠释吗?在咱们的教学中,不要怕模棱两可的问题,不要怕说不明白的含糊表达,要拿出来让学生去探讨。
探讨中,教师不要把目的锁定在结果,不要太介怀学生的答案,而应更多地关注进程,让他们意识到,咱们的旅程有个目的,但咱们会有很多路可以抵达;咱们抵达的终点,也可能不是咱们行程之初的目的地,但咱们沿途感受到了快乐……
附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自取灭亡夸父追日热光(真实)充满活力
《月》姮娥奔月冷光(虚幻)孤单悔恨
理想———追求者虽死犹荣———生不如死
确立追求目标选择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