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成绩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

对于初人学的孩子来说,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书的习惯。

孩子人学后领到新书,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爱护书籍,不能随意损坏课本。

除了督促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外,还要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所选择的读物要与孩子的认识水平相适应,与学校的学习内容有联系。

同时要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安静的学习气氛、学习环境,并注意指导孩子的读书方法。

对于初人学的孩子,家长最好抽空和他们在一起读书,指导他们学习掌握课文重点,理清思路。

2.写字习惯。

孩子在学校写字时,要求比较正规,一是要求正确,二是要求规范,三是要求速度。

但是孩子在写字时,由于放松,,没有规则,造成孩子写字姿势不正确,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写字要严格地作具体要求,如握笔的姿势,坐的姿势,写字的笔顺等。

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应该是身体坐正,本子(书)放平,做到三个一:一拳(身体离桌子)、一尺(眼睛离书本)、一寸(握笔处离笔尖)。

开始学写字,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或练习的负担过重。

(翻页查看更多关于学习习惯方法)
3.做作业的习惯。

一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课外作业不多,但是由于孩子的自觉性差,仍需要家长加以督促和指导,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1)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一放学,回到家后立即做作业,并一次做完,然后才让孩子去玩,即“做完作业再去玩”,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学校已紧张学习了一天,回到家中应适当地活动调剂一下精神,但不要过于激烈,否则容易疲劳。

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可根据孩子在校上课的情况来定。

一般来讲全日制学校,孩
子的作业在学校即可做完.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作业比较多,做作业时间放在晚上但不能超过两小时。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训练孩子做作业时专心的习惯。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这个环境最好还有点学习气氛。

如家长看书、写字、读报等.使孩子在家庭学习的气氛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3)在做作业时。

家长要求孩子把题想好了再做,养成先认真审题,后解答的习惯。

字迹要端正,书面要整洁,不能因任意涂改而墨迹斑斑。

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最大的敌人是粗心,发现错误后,要让孩子自己订正。

家长绝不能以孩子小或怕吃苦而替孩子做作业。

功课做完之后.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学习用具、用品,以养成孩子从小事做起,做每一件事要井井有条,有头有尾,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

作为家长,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中,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校生活的要求不断强化、不断补充,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的方法
一、合理优化教材,激发学习热情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

”“认识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生活中的经验,但具体感知1千米的长度是一个难点。

教师借助卫星定位搜索地图,引导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学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时电脑显示米到千米的单位交换(地图上直接生成),使学生直观看到1000米转换成1千米的过程。

接着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伸开大约长1米的双臂,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并排站,使学生看到大约2米。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10个小朋友这样站成一排,大约长10米。

那么多少个这样的小朋友从校门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学校头脑中形成1千米长度的直观概念。


时引导学生思考,从校门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过小朋友1步大约长50厘米,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小朋友1分钟走40米,走多少分钟大约是1千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更充分地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更为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学习热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二、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斯费德提出了两个比喻的概念:获得的比喻和参与的比喻,她认为:把知识视为一件货品,一件可发展或建构的物体,最终将知识变成学习者私人财产时,显然是用获得的比喻。

而参与的比喻则避免将知识当作一个实体,并用“知”来代替“知识”,用“行”来代替“拥有知识”,认为参与小组活动比拥有知识更为重要,成为实践社群的成员取代了学习一个科目。

知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当然有获得的成分,同时它又在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中体现出来,当然离不开参与性的学习活动。

三、改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或者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改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师首先呈现两个分数3/5和4/9,让学生试着去比较大小。

学生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画图、化成小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等方法来比较。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3/5中分子3超过了5的一半,而4/9中分子4不足9的一半,所以不必画图,可以判断大小……教师没有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而誓励他们激活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新的方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到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容易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材例题的情境是:600只鸡平均放在3层笼子里,每层放多少只?这一情境中,学生对600中6个一百的计数单位并无鲜明的印象。

于是,我将教学情境可以改成,过年时奶奶把600元压岁钱平均分给3个孙子,每个人可得多少元?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即把6个一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个一百,也就是200。

所以,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有时更便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原理。

在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个性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

教学“认识垂直”,教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垂直的含义。

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身边互相垂直的例子,加深对垂直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你能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自己创造互相垂直的情形吗?学生想出了用纸折、用方格纸画、用量角器画、用三角尺画等不同的方法。

之后比较,虽然所用的材料不一样,但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再次体会垂直的本质。

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个性化的思维也得到了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