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征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作用
⏹第四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具体地说,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新闻采访的定义、特点、作用;
新闻采访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原则;
新闻采访活动的环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新闻线索的获得和新闻敏感的培养;
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和职业道德等。
新闻采访的概念:
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跟其它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有:
一、新闻性
二、突击性
三、广泛性
四、灵活性
五、公开性
六、连续性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
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落实新闻线索
二、获取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也叫“直接材料”,它是指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现场访问新闻人物、参加实践以及现场收集的物证材料
三、增加感性认识
四、核对新闻事实
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决定写作;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成果和结晶,又反作用于采访,两者相辅相成。
一、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决定作用
1、新闻写作所需要的材料来源于新闻采访
2、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3、新闻写作的可读性取决于新闻采访
4、新闻写作的深度也同样取决于新闻采访
二、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记者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反过来就能促使采访有的放矢。
2、写作时发现材料不全、互有矛盾的情况,对采访存在的不足能起到一种检验作用。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原则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工作原则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新闻采访的总体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克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与形而上学。
具体地说,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记者的新闻采访应重视培养以下几个观点:
一、求实观点
二、辩证观点
三、历史观点
四、群众观点
一、求实观点
1、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2、敢于采写热点和难点。
3、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保证采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辩证观点
1、正确选择事实,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2、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观察分析事物,抓住本质。
3、对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的判断。
三、历史观点
⏹就是要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一是记者要即时感知事物的变化,赋予采访对象以时代特征;
⏹二是要超前感知事物的变化。
四、群众观点
1、处理好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的关系。
2、处理好先进人物和周围群众的关系。
3、处理好领导机关与基层的关系
新闻采访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西方新闻界对记者的工作有“无冕之王”论和“第四等级”论等说法。
所谓“无冕之王”,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此语出自19世纪英国《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
当时被称为“大力神”的《泰晤士报》是英国的舆论领袖,其主笔辞职以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后来用以泛指新闻工作者。
新闻采访的具体工作原则
1、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原则
(1)“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的界线
(2)“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线
(3)“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的界线、
2、依靠领导的组织原则
3、执行政策
4、内外有别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采访工作路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具体运用,这条路线体现了实践第一和群众第一的观点。
一、记者要到群众生活第一线去,积极投身于时代改革大潮。
二、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三、建立经常保持密切联系的采访基地,持之以恒
第三章新闻采访程序
第一节明确报道思想
第二节确定报道选题
第三节作好采访准备
第四节采集素材和资料
报道思想是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主要是解决应该报道什么,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不应该怎样报道等问题。
它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重心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贯穿于新闻工作的整个流程。
一、关于报道选题
所谓报道选题就是指记者选定的要报道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
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去采访等问题。
二、确定报道选题的原则
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辨证统一
2、社会需求与媒体取向的辨证统一
3、正面宣传与反面报道相结合
一、准备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1、采访准备是新闻采访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
的环节
2、采访的紧迫性决定了必须做好采访准备
3、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做好采访准备
二、采访准备的内容:
平时准备,是指记者结合自己的分工范围,做经常性的采访准备,其中包括积累资料,学习有关政策、方针、法规,认清当前的形势,掌握时局,了解社会动向等等,也称“政策思想准备”。
临时准备,是指记者接受某项具体的报道任务以后所作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临时准备的具体内容
⏹(1)明确报道思想
⏹(2)了解采访对象
⏹(3)拟订采访计划
⏹(4)做好事务准备
一、上下结合
所谓“吃透两头”,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一条重要工作原则的形象化概括。
“吃透上头”,意为深入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下头”意为深入了解客观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呼声、要求。
“吃透两头”可以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报道的指导性、针对性和群众性。
二、点面结合
三、纵横结合
四、正反结合
第四章新闻的发现与选择
第一节新闻敏感
第二节新闻线索
第三节新闻选择
一、新闻敏感的含义
二、新闻敏感的作用
三、新闻敏感的培养
1、不断提高政治上的敏锐性。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广泛积累知识、积累思想。
新闻敏感,也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是记者迅速、及时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预见能力。
具体包括:
1、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个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迅速地从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
1、“一触即发”,帮助记者迅速找到新闻线索。
2、“慧眼识珠”,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大小,并选取最佳角度来报道。
3、“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实。
4、“一叶知秋”,善于预见到新闻背后的重大新闻。
一、新闻线索的含义
新闻线索是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某种简明信息或征兆,是记者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
新闻线索的特点:
1、内容简单,完整性差
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3、只是信号,可信度小
4、直观反映,变动性大
1 、从各级领导机关和负责同志那里得到线索
2、从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指定任务得到线索
3、从通讯员、广大群众、朋友等组成的“信
息联络网”中获取线索
4、从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的会议中获得线索
5、从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
6、从记者耳闻目睹、观察思考中获取线索
7、从记者日常积累中发现新闻线索
一、新闻价值的含义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记者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首要标准和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二、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及其应用
1、重要性
2、时新性
3、显著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第五章访问
▪第一节访问的含义
▪第二节访问的选择
▪第三节访问的原则和要求
▪第四节提问
▪第五节访问记录
访问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是指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
关于“访问”的几个要素:
⑴访问是记者“面对面”同采访对象打交道。
⑵从访问的双方来看,记者与采访对象都
处于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中。
⑶访问活动的中心是双方的“交谈”。
⑷访问是“有目的”的谈话:“采掘新闻材
料”。
⑸访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
1、选择访问对象
2、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
3、选择恰当的访问时机
下列情况,不宜急着访问:
——访问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准备投入某项事务时,如准备比赛、演出等;
——访问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如实验、手术、写作等;
——访问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时,如突遇伤心事、心烦意乱、病痛难忍、顾虑重重等。
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
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的话,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
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
”
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访问场所,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⑴是否能让双方都静下心来,形成融洽
的谈话气氛,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
⑵是否能促使访问对象触景生情,进入
自己的“角色”,打开心灵的“闸门”。
⑶是否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烘托新闻
主题。
⑷如果访问中还有技术性技巧性的内容,
那就应该到展示这种技术或技巧的现
场去,让对方一边讲述,一边操作、
表演。
访问的原则
1、角色类同:所谓角色类同,是指记者在对采访对象的访问中表现出交往的心态定位和行为定位。
它的核心是记者身份的“浮动性”。
2、做合格的“对话者”
3、掌握主动权
访问的要求
⏹1、信守承诺
⏹⑴守时
⏹⑵遵守诺言
⏹2、注重礼仪。
⏹⑴使自己的仪表着装符合访问场景。
⏹⑵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⑶讲话要注意礼貌。
1、提问的类型
2、提问的基本原则
第一,访问前要根据手头已掌握的材料和访问目的设计一个提问大纲。
第二,在正式提问前要先向对方表明自己的采访意图。
第三,一般情况下,提问应具体。
第四,提问要简洁明了
3、提问的注意事项
⑴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采访对象回答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⑵闭合式提问
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作直接的回答。
⑴不要老是问“你当时怎么想”
⑵不要“哪壶不开偏提哪壶”
⑶提问时要顾及周围的环境
⑷两个问题之间要有“意味深长的停顿”
⑸避免暄宾夺主
1、记录的必要性
2、记录的形式
3、笔记的内容
4、怎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好
5、及时整理笔记
第六章观察
▪第一节观察的含义
▪第二节观察的优势
▪第三节观察的分类
▪第四节观察的内容
▪第五节如何进行观察
▪第六节观察力的培养
采访学中所称的观察,就是指记者用眼睛收集资料,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来进行采访,也称“用眼睛采访”。
观察与一般“看”的区别。
一、现场观察是掌握第一手活生生材料的基本方法,也可用观察来验证间接材料。
二、现场观察是取得感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写作激情的首要条件。
三、现场观察能够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写作一般化的毛病。
四、现场观察可以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明确报道思想。
五、现场观察可以在其它采访方法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获取新闻素材,被称为“不可剥夺的采访手段”。
一、参与性观察
二、体验性观察
三、隐匿性观察
四、旁观性观察
另外,按照记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来分,观察可分为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
一、要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
二、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
三、要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
四、要察言观色
一、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二、观察与其它采访手段相结合
三、将观察与比较相结合
四、现场观察与背景资料相结合
一、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
二、孩童般眼睛与聪明长者眼光
的统一
三、“一眼看穿”的透视力
第七章采访的其他方法
第一节开座谈会
第二节蹲点
第三节巡回采访
第四节易地采访
第五节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开座谈会,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也称“开调查会”。
一、开座谈会的作用和优势
二、开好座谈会的技巧
1、可以迅速掌握资料,提高工作
效率。
2、可以集思广益,弄清事实真相。
3、可以全面认识事物,能够及时
验证材料。
1、要精心选择参加座谈的人员。
2、要合理控制与会者的人数。
3、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要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
5、虚心求教,自始至终都要抱着小学生
的态度。
6、要把开座谈会与个别采访结合起来。
蹲点,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样式,是指记者较长时期驻守在某个部门、某一单位或某一系统和领域进行专题采访。
一要选好“点”;
二要时时抬头看面;
三要发回多品种的稿件。
巡回采访又称为“旅行采访”、“游动采访”、“专线采访”,是指记者由新闻机构委托,沿着预定的旅行路线所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
特点是:“走马观花”。
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自己日常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易地采访的好处,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条:
1、开阔记者的眼界。
2、能够发现当地常驻记者没有发现或习以为
常的重要新闻。
3、可以集中重要力量突击报道某一重大题材。
4、可以锻炼记者的适应能力和挑战精神。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
二、隐性采访的类别
三、隐性采访的注意事项
四、体验式采访的含义
五、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六、体验式采访的特殊要求
隐性采访,有时也称“暗访”,是指因特殊原因或者特殊需要,记者有意识地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
分类:
1、揭露或批评性报道
2、检验考核型报道
或者:
A、亲身体验型报道
B、暗访侦察型报道
1、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可能会遭遇到的种种风险,并尽量在事先做好防范工作。
2、与不法分子、敌对分子打交道的隐性采访,要争取得到公安部门和有关人员的支持与协助。
3、要严格掌握采访范围,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4、在具体运作中,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应结合运用,也就是把明察和暗访结合起来。
记者以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分,直接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者亲自参加某一事件的全部过程,或者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过程中进行采访的一种方法。
1、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
感染力。
2、有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
3、有助于记者主体意识的提升。
1、在选题上做文章。
2、在体验上下足功夫。
3、要在“红绿灯”前把好关。
第八章采访心理
第一节记者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采访对象心理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或者说,情绪是人在过去经验中所形成的愿望与渴求系统对当前认识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把情绪的种类分成心境、应激、激情。
我们将采访情绪也相应分为记者的心境、记者的应激和记者的激情三个部分。
现代心理学认为,与情绪和情感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称为表情动作;作为交际工具的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采访表情的总体原则是要适度、得体。
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人物时,要显得
不卑不亢。
2、采访一般群众要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3、采访异常情绪状态的对象时,表情动作要
作特殊处理。
4、采访群体对象时,要做到“露而不耀”。
采访意志,指记者事先确定采访目标并且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
新闻采访中,记者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1、固执心理
2、急躁心理
3、惰性心理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意志应具备下列特性:
1、首因效应
生活中人们常说“这人第一眼看上去不错”、“第一印象”如何如何,心理学上把这个称为“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指的是社会刻板印象发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对客观事物作出不切实际的的错误推断。
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来访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理想合作型
2、不理想合作型
3、虚假合作型
4、非合作型一般表现为:对采访持明显的不合作态度、不欢迎态度。
具体情况又分为两种:
具体表现为:1态度积极主动;2思路清晰,反应灵敏;3语言表达能力强;4反映的情况真实可靠等。
从两者关系来看,记者的采访目的与其利害关系相一致或至少保持中性。
具体表现为:对采访也持欢迎态度,但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表情紧张,态度拘谨,反应不灵敏,辞不达意,有情况也谈不出,或回答问题缺乏条理,不得要领。
具体表现为:善于随机应变,投人所好,看记者脸色行事,要什么给什么;个别的甚至信口开河,提供假材料,尤其是当采访事实与其有利害冲突的时候,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记者。
真“非合作型”:对采访反感,消极应付,甚至拒绝采访。
主要是因为有的对新闻采访持不正确的看法,有的意料到采访结果将产生不利于自己的影响,其心理状态是“抵触型”。
假“非合作型”:表面特征与前者相同。
但原因主要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如记者采访工作方法不对头;劳模、先进工作者担心受到讽刺打击;提供情况者担心受到报复;正忙于事务无暇接待等等。
这类采访对象随着外在因素的改变,会向合作型转化。
1、记者访问遇挡驾,应该仔细研究其原
因。
2、初次见面,寒暄应得体,不可喧宾夺主,不懂装懂,装腔作势,言过其实,关键是要取得对方的信任。
3、注意采访对象的个性。
4、记者的穿着不可与采访对象有太大的
距离。
5、尊重对方,多为其着想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诱导控制他人行为和心理的四种方式,对新闻采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种方式是:
示范
强化
说服
情绪激励
第九章新闻记者
第一节记者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记者的类型
第三节记者的职责与任务
第四节记者的修养
记者:戏称“新闻民工”
⏹投身新闻英勇无畏,采访报道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
⏹为了生计吃苦受累,走乡串巷终日疲惫。
稿子被毙天昏地黑,日不能息夜不能寐,
领导一叫立即到位。
⏹一年到头加班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暗自流泪。
⏹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逢年过节家人难会,分分秒秒不敢离位。
采访应酬经常喝醉,
不伤感情只好伤胃。
⏹工资不高自己交税,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
⏹记者哪有社会地位,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摘自2007年11月8日记者节,青年时报的文章。
一、记者的起源
人们普遍认为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
时间是十六世纪。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或访事员。
1921年7月19日北京《晨报》刊登了一则《招聘专任访员》启事,内容如下:
一、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
二、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特派记者是指因特别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在中国报刊史上也称“特派员”、“调查员”、“视察员”等,有时还把特派记者作为记者中较高的级别加以区分。
特约记者是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具有一定特色或重要意义的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
一、记者的神圣职责
1、作为时代的了望者,人民记者应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关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2、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记者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发言人”,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和愿望。
二、记者的光荣任务
1、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任务、基本任务。
第一、在采访写作上,记者要树立强烈的抓头条新闻和抓独家新闻的意识。
第二、记者要把采写优质稿件作为永远追求的目标。
第三、记者要正确处理与编辑部、与记者之间的关系。
2、采写内参、反映情况,是记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3、做群众(通联)工作,是记者的第三项主要任务。
一、政治理论修养
二、业务修养
三、知识修养
四、职业道德修养
1、要热爱新闻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做“名记者”的抱负。
2、要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要有熟练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记者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应包含以下五种能力:
第一、交往能力。
第二、活动能力。
第三、适应能力。
第四、应变能力。
第五、思考能力。
记者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又称为T型人才,即建立在广博基础上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这个“T”字,上面一横代表记者的知识面要宽广,覆盖的领域要尽量广阔;下面的一竖代表记者应熟练掌握自己负责报道行业的专业知识,力求成为该行业的“准专家”。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评价记者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2、坚持社会主义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