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书笔记范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思录读书笔记范⽂5篇
《沉思录》是⼀本启迪智慧、发⼈深省、可以促使⼈的世界观与⼈⽣观得以纯洁⽽⾼尚的哲学⾃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的思考与感悟。
沉思录读后感1
它使⼈建⽴朴实的信仰和⾼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
温总理给予它很⾼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花。
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作者从哲学⾼度对⼈⽣真谛进⾏思考,深刻、睿智,让⼈⾼⼭仰⽌。
读《沉思录》会让⼈在⾼雅思想和纯净⼼灵中得到慰藉。
初读之下,我有以下⼏点⼼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然主义者。
他对⼤⾃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
他在《沉思录》中写道:“⼀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乎没有⼀个事物能够独⽴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个宇宙。
只有⼀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体,遵循同⼀法则,有智性的⽣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共享同⼀理性的⽣灵⽽⾔,也就只有⼀个唯⼀的尽善尽美之境”。
这⼀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之妙。
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然法则,这就是⼈的理性,⽽这种理性正是⼈⽣最⼤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如是说。
“⾏事若能遵从理性,⼀⼼⼀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为合乎⾃然,你从⼩到⼤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你获得这样的幸福”。
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事,便⽆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
这是何等⾼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起来。
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动合乎⾃然,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活的第⼀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那样劳动,⽽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
”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活的第⼀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们⽣活的第⼀需要这⼀命题: 当⽣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之后,真正⾃由的劳动作为⾃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们⽣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劳动将对应着⼈的⾃由全⾯发展,是⽆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然⾸先是为了⽣存。
当⽣存被劳动满⾜之后,劳动⼜是为了什么。
多少⼈是为了所谓的“舒适”,⼜有多少⼈是为了取悦他⼈?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得到快乐。
劳动也是⽣存的⽅式和⽬的,本质是⾃然。
能够符合⾃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才是⾼尚的。
3、注重⾃⾝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常关注⼈的修⾝养性。
作者要求⾃⼰⾄少应该做到:其⼀,意志要坚强。
“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个罗马⼈、⼀个⼤丈夫那样,⼀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由和正义之情感去⾏事,⼼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
其⼆,贪欲要抑制。
“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引起的过错⽐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
因为当⼀个⼈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的煎熬⽽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犯罪的⼈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应有的⾃制⼒”。
他告诫⾃⼰:“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
其三,思想要公正。
“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件:思想公正,⾏为⽆私,为⼈诚实。
对于所经历的⼀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惊⼩怪,因为这⼀切都源于同⼀个命运的安排”。
他在内⼼⾥始终严格要求⾃⼰:“做事不要违⼼,不要⾃私,不要轻率,不要三⼼⼆意;不要⽤华丽
的⾔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
说的多好啊!内⼼的⾃由,来⾃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是对内⼼准则的坚持。
壁⽴千仞,⽆欲则刚,只有不断的⾃省,加强⾃⾝的道德修养,才会产⽣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才会获得内⼼⾃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精深,本⼈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
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录读后感2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斯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们束之⾼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时间在国内销售⽕爆,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种流⾏。
最近,我也拜读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虽然
原书是⽤希腊⽂写的,理解起来有⼀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贵的⽓
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体分为两个层次:
⼀是整体的世界观。
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种精神⼒量(或称神灵)主宰⼀切。
⼈不过是宇宙中的⼀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员,应当遵从⾃然⽽⽣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这与中国古代⽼⼦“天⼈合⼀”的思想很接近。
⼆是个体的⼈⽣观。
作者认为,⼈⽣的最⾼理想是按照宇宙的⾃然之道去⽣活,这⾥的“⾃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种道德规范。
梁实秋先⽣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的美德有四:⼀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为公道,以便应付⼀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
我觉得,这段话⽐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若漫步时空,聆听⼤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
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有这样⼀种博⼤的胸襟,它把⼈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然的⼀种运转,⽣命不过是⼀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最终被忘却”。
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来思考⼈⽣,培养⼀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的旅途中站得更⾼、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条长河,⽣命⼀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
⼀个⼈活⼀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本质的区别,⼈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天天地接近死亡,⽽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会先⾏消失。
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活最美好的礼物。
经济学家于光远⽼⼈在91岁的时候,把⾃⼰的⼈⽣分解成80万个⼩时,他的⼈⽣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
⽣命在于运动,要努⼒让⾃⼰“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以忙为乐”;同时也要⾼度重视“闲”,多⼀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点闲的⼼情,让⾃⼰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与事物产⽣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与⼈之间的联系,每个⼈都⽣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
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则的思想,对现代西⽅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温总理在三⿅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
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也没能守住“吃得放⼼”的底线。
另⼀⽅⾯,随着贫富差距增⼤,社会⽭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案”的“个⼈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
为什么⼀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也开始⾛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态,突然⼀天释放了,反倒迷失⽅向,⽆所畏惧。
⽼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
新⼀轮⽀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教授强调“国家⾝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味的依据⾎缘的族群⾝份辨别系统,建⽴⼀种以不同利益为基础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达到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种视⾓。
《沉思录》中有⼀句话:“作恶者也是对⾃⼰⾏恶”,如果我们每⼀个⼈,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论证,就能够跳出⾃⾝利益的狭⼩圈⼦,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长补短。
本书⼀开篇就⽤了9页的篇幅表达⾃⼰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那⾥,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亲那⾥,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活⽅式;从我的⽼师那⾥,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寡欲、事必躬亲,不⼲涉他⼈事物和不轻信流⾔诽谤”等等,奥勒留从不同⼈⾝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 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法。
三⼈⾏,必有我师焉”,⾝边的⼈是最好的⽼师,时常发现他⼈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是⼀个⼈能够快速成长进步的关键。
我初到机关处⼯作的时候,⾯对⼤量繁琐、业务性强的⼯作,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处⾥的每⼀位同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帮助⾮常⼤。
马处,知识⼴博,思维开阔,⼯作中不断带来新的理念;罗处,思维敏锐,考虑问题周到全⾯,处事胸有成⽵;李处,热情直率,思路清晰,办事雷厉风⾏;吴处,温⽂尔雅,严谨细致,待⼈真诚,对我总是毫⽆保留地帮助指导。
每⼀个⼈都有闪光点,关键看我们是否有⼀双慧眼,有宽⼴的胸怀,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像海绵⼀般,拼命吸收,使⾃⼰能⼒更全⾯,⼈格更健全。
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活在⼀起的⼈的德性,例如某个⼈的积极,另⼀个⼈的谦虚,第三个⼈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起⽣活的⼈⾝上展⽰……”
3.学会妥协,常怀包容之⼼。
奥勒留认为,“⼈们是彼此为了对⽅⽽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是要忍耐和宽容”。
“⾦⽆⾜⾚,⼈⽆完⼈”,⼀个⼈有优点就有不⾜,我们应常怀包容之⼼,善待⾃⼰,也要善待他⼈。
对于⼀个组织来说,宽松和谐的⼈际关系,可以减少摩擦,提⾼团队⼯作效率,甚⾄能激发创造⼒。
华为是⼀个具有较强创新能⼒的公司,最近,中央⾼层也在关注,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企业的⼀⾯旗帜。
《领导⽂萃》中曾提到,“开发、妥协与灰度”是华为重要的核⼼价值观。
“海纳百川,有容乃⼤”,宽容和适度妥协是⼀种成功之道,宽容不是胆怯,更不是⽆原则的退让,⽽是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标的实现。
领导⼲部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与妥协的艺术,达到⼀种兼容并蓄的“灰度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得更远。
对于我们个⼈来说,保持宽容⼼态,不但可以提⾼⽣活的幸福指数,还能为⾃⼰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4.淡薄名利,拿得起放得下。
在奥勒留眼⾥,⼈⽣彷如⼀出戏剧,每个⼈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投⼊的演好⾃⼰的⾓⾊,当有⼀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
它意在告诉我们,⽣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
⽣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的本分,⽆论⽣命长短,都能⽆愧于⾃⼰的使命。
这不禁让⼈想起了这样⼀个画⾯,英国⾸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相⼀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总统奥巴马⼊主⽩宫之时,⼩布什也得马上收拾⾏李离开,⽽且整个过程被媒体全程直播。
这看似不近⼈情的安排,却有其深刻含义。
在西⽅⼈看来,这不仅仅是⼀种仪式,更是权⼒移交的象征。
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权不随⼈转,⼀旦离去,就要交出权⼒,卸下包袱,回归普通⼈的状态。
相⽐之下,有些领导⼈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态,放不下⾼⾼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中权⼒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或亲属谋利。
于丹在谈《论语》时讲的那个⽼和尚与⼩和尚的故事⼤家应该都听过,拿得起是⼀种勇⽓,放得下是⼀种境界,在⾯对⼈⽣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份坦然和平静。
古⼈云“穷则独善其⾝,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传承美德。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书中的优美语句:
“属于⾝体的⼀切只是⼀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切只是⼀个梦幻,⽣命是⼀场战争,是⼀个过客的旅居,⾝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忘川。
那么⼀个⼈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
这是⼀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我想,⼗年之后,⼆⼗年之后,我们再重温《沉思录》,⼀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沉思录读后感3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情却⽆⽐沉重,⼿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塞满了对⼈⽣的感悟。
之前⼀直不明⽩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灵,洗去俗尘,⽽且能让我们深刻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中的道德法则。
”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
这个道理或许很多⼈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才能领悟。
之前,对于道德和⼈性的探索⼀直只停留在表⾯,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和系统的思考。
《沉思录》是⼀本能够为那些寻求⽣命更深层境界的⼈,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钞,这是⼀本⽤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句句发⼈深省。
其中让我最震撼的⼀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切,神⽤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切,因为还有什么⽐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谓地痛苦。
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别⼈有更
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犹如被烈⽕灼烧过的真⾦,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皆是,多如⽜⽑,如果要⼀⼀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
《沉思录》给我的启⽰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
⼀、适者⽣存。
-
适者⽣存这⼀法则不仅仅只适⽤于动物界,对我们⼈类也同样适⽤,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
这绝不是危⾔耸听,⽽是活⽣⽣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
⼆、挺住精神。
-
⼈需要沉得住⽓。
我们不再是天真⽆知的⼩学⽣,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败的精神与毅⼒,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度。
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说:坚持吧,挺⼀挺就过去了。
-
三、寡欲多福。
-
欲望,是⼈的本性。
⾃我们出⽣的那⼀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的欲望所包围。
为了欲望,我们劳⼼劳⼒,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
放下你⼼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
四、辩证思考。
-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
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也要看到不⾜的地⽅。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
-这样我们的⼈⽣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们的⽣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涸了,⽽《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露!
沉思录读后感4
在看哲学⽅⾯是书籍。
⽽且看了部分佛学。
但看到《沉思录》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
并不是因为像⽹上说的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最爱。
⽽是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那独特的思想和对⼈⽣的参悟让我久久不能⾃拔。
下⾯是关于作者的⼀个简单介绍。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遥远的⼀段岁⽉。
那⼀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尽⽽亡。
那⼀年在西⽅古罗马,⼀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
他的伟⼤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在于他留给后⼈的⼀本书,⼀本他写给⾃⼰的书,⼀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个皇帝,他的⼀⽣过得并不顺⼼,在位⼆⼗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
昔⽇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渐衰落,致使罗马⼈⼝锐减,民不聊⽣。
⼤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作,也⽆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命、拷问⾃⼰的灵魂,与⾃⼰对话。
这是⼀本⽤灵魂写成的书。
⼈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就是⾃⼰,所以看清⾃⼰、与⾃⼰对话从来就不是⽤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
⽽反省⾃⼰,与⾃⼰对话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
在这本《沉思录》⾥,作者好似⼀个异常严峻⽽⼜平和的⼈站在镜⼦前⾯,告诫镜⼦⾥头的⾃⼰,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
这不是简单的内⼼独⽩和情绪倾诉,这是⾃⼰与⾃⼰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进⾏告诫,⽐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说道:“你错待了⾃⼰,你错待了⾃⼰,我的灵魂,⽽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
每个⼈的⽣命都是⾜够的,但你的⽣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
美国⼀位教授、《⼀⽣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种不可思议的魅⼒,说它甜美、忧郁和⾼贵。
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贵,也许是来⾃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它的忧郁,也许是来⾃作者对⾝羁宫廷的⾃⼰和⾃⾝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这⼏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起的,⽐⽅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段,即说从⼈⽣的舞台上退场的⼀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的命运,⼈难逃此劫。
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了,这⾥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涯》中那些⽼演员的⼼情:苦涩⽽⼜不⽆欣慰,黯然⽽⼜稍觉轻松;另⼀⽅⾯,我们⼜感到⾼贵,因为我们可以体⾯、庄严
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
我希望⼤家能在成长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时候好好拜读此书。
⼀定受益匪浅。
17岁那年,在语⽂课外读本⾥读到,“属于⾝体的⼀切只是⼀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个梦幻,⽣命是⼀场战争,⼀个过客的旅居,⾝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忘川。
”便⽴即着迷于这般洁净、⾼贵的⽂字。
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年我第⼀次拥有了⼀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这本后再⽆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
少年时期所能体会到,是⼀种语⾔本⾝的宽⼴魔⼒,⽽并⾮真谛本⾝。
也许恰如译者前⾔⾥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来说,可能是⼀件太早的事情。
⽇渐成长所⾃我培养的判断⼒,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法抑制的悔恨。
“⼀个⼈没有的东西,有什么⼈能从他夺⾛呢。
任何⼈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只是他现在所过的⽣活;任何⼈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活,⽽只是他现在失去的⽣活。
”我再次要求⾃⼰,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了,不发⽣,我也会照样⽤我对待⽬前时的理性,在那⼀⽇对待它。
⽽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省。
他如此热诚地从⾝边⼈们⾝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们去热爱劳作,了解⾃⼰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努⼒。
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的健康合理的关⼼,不沉溺他⼈强烈的感情……从⼗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字⾥寻找解脱。
我深信⼀个孩⼦的成长,⼀定需要⼀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态的成⼈。
⽽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能在17岁的语⽂读本⾥知道马可?奥勒留,在⼀本⼩说合集⾥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初次知晓了⾃⼰的质料和内⼼激流,在书店的⾓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
所以,这条⼈⽣道路我没有⾛错,并且⼀直也热烈地开放⾃⼰的⼼,去寻找其他能发⾃内⼼喜爱、信赖的⼀切。
沉思录读后感5
前段时间,正在读⼤学的⼥⼉送我⼀本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使我受益颇多。
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双重⾝份,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还是⼀位伟⼤的哲学家。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图⼀直所期望的“哲学王”。
柏拉图说过:“唯有哲学家为城邦之主,城邦⽅有⽣之希望,得见天⽇。
”也就是说他认为只有⾃⾝品⾏端正、学识渊博且精通哲学的君主才能建⽴“理想国”。
马可·奥勒留⽆疑具备前述所有的优秀品质,只是尽管他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凭他⼀⼰之⼒也⽆法挽救古罗马帝国江河⽇下的颓势。
他的⼀⽣都在应付帝国危机中度过,⾝先⼠卒,征战四⽅。
但是在他的戎马⼀⽣中,马可·奥勒留从未停⽌他对⼈⽣真谛的思考。
他在转战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与⾃⼰的灵魂对话,并将他的感悟写成著作《沉思录》流传千古。
《沉思录》中并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平实的语⾔浅显易懂,但是却深⼊浅出地阐述着世界的本源、规律以及⼈⽣的哲理,字⾥⾏间传递出⼀股浩然之⽓,令⼈⾼⼭仰⽌在我看来,理性、德⾏、⾃然是本书的关键词。
作者认为,⼈最优秀的品质在
于理性,他将其视为⼈与其它物种存在的最本质的区别:“⾏事若能遵从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内⼼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命也⽆所畏惧。
”感性的⼈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汇天下⼈。
只有随时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不⾄于做出草率的决定。
马可·奥勒留作为⼀位君王,还⾮常看重⼈的德⾏,他时常向⾝边的⼈学习,来反思⾃⼰的不⾜,他的著作对于个体性格的养成和修养的提⾼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他为后世提供了这样⼀个楷模:⽆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他,他都怀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内⼼的神明,不让各种妄念搅扰它,⽽是保持宁静,规规矩矩地侍奉它,不说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
即使别⼈都不相信他的⽣活简朴、谦虚和满⾜,他也绝不动怒,终其⼀⽣不偏离这条道路,循着这条路,他将获得纯粹、宁静。
⽣活中会有各种纷扰和诱惑,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要努⼒成为这样的⼈:朴素、善良、严肃、不做作、爱正义、恪尽职守。
这是我在阅读本书后,对⾃⼰的要求,也算是⼀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