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素材积累 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目标导航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审题指导
题目:家乡的风俗。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2.审清内容: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可以写民风民俗,可以写节日风俗,也可以写富有地域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等。

要体现家乡风俗的特点,体现地域风情的与众不同。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思路指引
【拟题思路】
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

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

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

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过年的风俗●扫尘●吃饺子●……
【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中间: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详细写家乡的风俗。

(详)
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略)
技法点拨
一、回忆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说一说:下面这是什么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
闹花灯扭秧歌吃粽子包饺子……
二、重点介绍哪个方面?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闹花灯:花灯的样子、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
拜年:拜年时的动作、神态、说哪些话、长辈的表现、心情……
包饺子:怎么擀皮、怎么做馅儿、怎么包饺子、怎么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
想一想
怎样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呢?
三、确定写法。

介绍一种风俗——说明文;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记叙文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重点介绍风俗的某一方面,写出风俗的特点
四、回顾课文,学习写法。

1.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具体描写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的。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解析: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了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

2.《老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还重点写了除夕的情景,它是怎样写的?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解析:这段话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景象。

五、收集资料。

1.关于元宵节闹花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3.拜年的习俗,传说与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4.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五、怎样把上面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呢?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六、细指导,巧运用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七、选择材料。

你想要介绍家乡的风俗,还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饮食习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可见,吃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如:正月初一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节的杨柳烧饼、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玩的习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各种的风俗习惯真是叫人目不暇接。

玩的习俗更是别出心裁。

如:春节放竹、元宵节观花灯、三月三放风筝、清明节、重阳节登高等像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民居习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居。

如: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等一些民族独特的建筑各有风格。

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有很多种。

如:苏绣、泥塑、木雕、剪纸等一些民间工艺品独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族习俗:藏戏、民族舞蹈、服饰风格、礼仪、民间传说、禁忌等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日习俗:如:过年与吃团圆饭、压岁钱、贴春联等活动有关系;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八月十五要八、列提纲。

你想要介绍家乡的风俗,还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赏月、吃月饼等各有特色,各有精到之处。

介绍一种风俗: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写的风俗活动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活动现场?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描写?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以《正月十五闹花灯》为例来说明题目:
正月十五闹花灯
中心:通过描写“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节日风俗,呈现节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第1段)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交代时间、地点、节日事件:正月十五去广场看花灯。

中间:(第2段)总写广场各式各样的彩灯。

引用诗句“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花灯。

莫怪人称第一景,亿兆星斗灿龙宫”来表现观灯情景。

(第3段)写自己随着拥挤的人群观赏到的彩灯:公鸡灯和鲤鱼灯。

对其形状、颜色、神态进行详细描写,展示灯的漂亮和可爱。

(第4段)重点详写观赏大型机械灯的场面:童子打金蟾灯。

(第5段)秧歌队走来,侧面描绘节日的热闹场面。

结尾:(第6段)升华主题,写自己的感受:人们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脸上荡漾着笑容……
九、会练笔,会表达。

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表达出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

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写的时候,注意开头要空两格。

借助习作导航单开始动笔写作。

示例:
①正月十五晚上,我和伙伴们到街上看花灯,灯的种类好多啊,有兔子的,有白菜的,还有“春”字形的……让人眼花缭乱!
②端午节的时候,我观看了赛龙舟比赛。

江边锣鼓声、呐喊声,好不热闹。

龙舟队员们身形矫健,节奏整齐,奋力向前划。

龙舟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让谁。

③包饺子喽!我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子,夹了一些馅,放在皮中间,把饺子中间捏紧,又从右边的皮开始向上捏,又把左边的皮牢牢捏住,我又加固了好几次,一个挺着大肚子的饺子出现了。

“哈哈!大胖子来啦!”我虽得意,又有几分惭愧,因为我成功地包出了饺子,但饺子形状不好看,像懒洋洋的小猪躺在那儿,怎么也站不起来。

十、会分享,会修改。

习作完成了,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是否抓住了主要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是否写出了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借助评改找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并进行修改。

示例:
①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

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

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

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诊断:这一段描写赛龙舟的场面,过程只有“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缺少具体生动的描写。

下面是修改后的段落,和原段落对比一下,说说为什么这么修改。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

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

“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摇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一只十二米上的巨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

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

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解析:红字部分从面到点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了声音、动作,既描写了龙舟队员,也描写了观众的反应,生动、立体而详细。

总结:选取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

要学会查找资料,在作文中进行介绍。

要有风俗场景描写,生动具体。

写作时要突显风俗特色,不要面面俱到。

佳作欣赏
【佳作一】
人们边赏花灯边猜灯谜,兴致盎然。

你看,这盏灯上写着“一双长耳朵,眼睛红又红,不吃肉和鱼,吃菜和萝卜”打一动物。

谜底是“兔子”!你猜对了吗?
夜渐渐深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

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写人们不愿离去,侧面表达了对这一风俗的喜爱之情。

运用比喻手法,将地上的灯比作天上的繁星,意境优美。

整体赏析
这篇习作介绍了“元宵节闹花灯”这一风俗,运用生动的语言,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把闹花灯灯多、人多得热闹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结尾处“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十分富有诗意。

【佳作二】
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发痒,
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伍当中,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

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

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

这样喧的场景会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

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纷纷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气氮。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比喻形象、贴切,有新意。

扭秧歌前的热闹场面描写生动具体,充满趣味。

巧用过渡句,引出对“节日习俗”的描写。

运用比喻手法,点明了秧歌在家乡人心中的地位。

整体赏析
这篇习作紧紧抓住了“家乡的大秧歌”这一民俗展开描写,运用生动的语言,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把大秧歌火爆热闹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展现出了这一风俗浓郁的地方特色。

结尾处“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对这一风俗的感受十分深刻。

【佳作三】
露水”。

一路上我用双手捧起晶莹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时间我觉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

回到家门口,我就闻到粽子香味,一进门就看见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专门等我回家吃。

我洗过手来到饭桌前,我解了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我们一家边吃边聊,屋子里弥漫着香喷喷的粽子味和浓浓的艾香,充满了端午节的快乐气氛。

我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

正巧,我看到有一个节目是赛龙舟。

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知道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吗?”我说:“知道呀!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进汩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

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我儿子懂得真多。


奶奶见我们谈得这么开心,凑上来说:“你们知道吗?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这倒是蛮好玩的。

”我和妈妈一起说道。

吃完饭,妈妈给我耳朵上抹了雄黄酒,给我嘴唇上抹涂了唇膏,给我手腕上戴了红线绳,把我打扮得和粽子一样香,说这是老古人留下的风俗习惯,希望孩子能健成长。

之后爸爸、妈妈和我去散步。

一路上,我唱着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念着念着,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节的学问可真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
按时间顺序,先简要介绍“趟露水”习俗。

介绍吃粽子,渲染了节日快乐的气氛。

在对话中描写了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通过奶奶的介绍,端午与‘五’有关的习俗让人耳目一新。

“抹雄黄酒”“抹唇膏”“戴红线绳”这些过节习俗描写,生动形象,表现出当地特有的端午民俗特点。

统节日真了不起。

这一天,我过得真是快乐呀!
整体赏析
作者按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了一家人过端午的快乐的一天,在与妈妈、奶奶的对话中,将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介绍出来。

通过三代人对端午习俗的传承,在其乐融融中突现出中国普通百姓人家对端午节的文化传承,营造了节日祥和快乐的氛围。

文中端午风俗具有地方特色,对“趟露水”“吃粽子”“抹雄黄酒”“摸唇膏”“戴红线绳”这些过节习俗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端午节的儿歌,为文章增色不少。

病文升格
修改后的文章条理清楚,描写细腻:全文感情真挚、细腻,语言生动感人,按时间顺序(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初一→元宵→正月十九)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好词佳句
【好词】
家喻户晓男女老少夜幕降临大大小小陆陆续续热闹非凡
脚步轻盈姿态优美自在悠闲久看不厌醇香甘甜五谷杂粮
色味双美男女老少通宵灯火彻夜不绝截然不同张灯结彩
扶老携幼花花绿绿急急匆匆大呼小叫出人头地身临其境
【佳句】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顾不得细看,只能跟着人群向前走。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个大公鸡型的灯,只见它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走着走着,只听见路上传来阵阵锣鼓声,一队秧歌队走来,这边锣鼓响,那边礼花鸣,地上人头攒动,天上流光溢彩,真是太美了。

◇农家的坐具,高低无定,宽窄无讲究。

摆在一起,异彩纷呈,错落无数,于是形成前挡后,左挤右。

身临其境,再有修养的人也难心平气和,少不了要斗嘴怄气。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来到一条小河边。

河水灿灿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妹妹刚站到河边,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月亮在这儿!”
【开头】
◇开门见山:正月十五闹花灯,吃过晚饭,我们全家就去世纪广场观灯了。

◇开头点题:台子一搭,锣鼓一敲,乡村夜戏就开场了。

◇直奔中心:中秋的晚上,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屋里,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的故事真多,说过一个又一个……突然,奶奶说:“月亮进来了!”
【结尾】
◇感叹式:生活真是个大戏台!
◇反问式:看着天上白光光的月亮,我觉得,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就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赞扬式:难忘正月十五夜那熠熠发光的彩灯,照得黑夜如同白昼,使人们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脸上漾着笑容……
练一练
1.习作指导。

(1)审题: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次习作的对象是家乡特别的风俗习惯
B.在习作中,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C.介绍风俗习惯时,只能陈述有关风俗习惯的内容,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D.习作之前,通过多种方法来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才能使习作内容更丰富。

(2)选材:在符合本次习作主题的素材后面打“√”。

A.传统节日形式及活动( )
B.富有特色的服饰文化( )
C.经久流传的美食 ( )
D.近期产生的流行曲艺 ( )
E.有地域特点的建筑 ( )
F.代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品 ( )
(3)构思:理清自己本次习作的思路。

①回回首,定内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感受到了家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俗习惯。

我准备在习作中介绍这一风俗习惯。

②广搜集,深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是经过长期形成并不断传承延续的,为了更好地展现家乡的风俗习惯,除了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回忆,我还通过
等方式丰富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知。

③定特点,定主线:《北京的春节》以时间和人们的活动为主线,展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温馨和美好。

在本次习作中,我想以为主线,展现家乡这一风俗习惯的特点。

④组素材,分详略:习作时,做到详略得当会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我要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4)摹句段:读读下面的精彩句段,并学着写一写。

①快过年了,步行街上热闹非凡,来买年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有欢声笑语的孩子,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眼里满是好奇;有结伴而行的年轻人,打算为新年添置几件新衣;还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乐呵呵地和人交谈着。

(节日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②青年桡(ráo)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

鼓声响起,龙舟便如支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河塘上来去如飞。

(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我也能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写句子。

2.根据提示,补全下面文段。

3.习作练习(任选一题)。

(1)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

在习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的实际体验,同时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同学们,你的家乡有什么节日习俗?你参加过什么节日的民俗活动?请你根据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

注意要运用过渡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答案
1.(1)C
(2) A.√ B.√ C.√ E.√ F√
(3)①示例:家乡的皮影戏
②示例:上网查阅、向长辈咨询
③示例:事物的特点造型新颖逼真、唱腔独特
④示例: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演出方式皮影戏的历史、对外交流和文化价值
(4)示例:饺子下锅啦!它们调皮地在水里蹦着、跳着,尽情地翻滚着,不一会儿小肚皮就鼓鼓的了。

2.个大公鸡型的灯,只见它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我还没有看够,就被拥挤的人群挤到了一盏鲤鱼灯前。

只见它是长方体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库管理局办公大楼的模型,前面的两条大鲤鱼,鳞片闪闪发光,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正在向游人拜年,真是“鱼跃碧波锦绣春,闻鸡起舞合家欢”。

这边锣鼓响,那边礼花鸣,地上人头攒动,天上流光溢彩,真是太美了。

3.看戏
台子一搭,锣鼓一敲,乡村夜戏就开场了。

台下已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乡亲还在向这里涌,有拉车的,有扛凳的,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扶老携幼,花花绿绿,急急匆匆,大呼小叫,给夜幕下的村庄增添了异常的热闹和喜气,让人有万分的激动与慨叹。

台子的正前方,多被本村人或与村里有亲朋关系的人占据,他们早就摆上了凳子,垒起了砖头;多数外村人只好到后面和左右两边了,而那些要强的还要往前边挤;拉车的是有备而来,挺身往车上一站,登高而望远;小孩子也想“出人头地”,或爬墙,或上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农家的坐具,高低无定,宽窄无讲究。

摆在一起,异彩纷呈,错落无数,于是形成前挡后,左挤右。

身临其境,再有修养的人也难心平气和,少不了要斗嘴怄气。

坐着的多是带孩子的妇女和上了岁数的老人,孩子最无耐性,渴了闹着要喝水,老人最是尿多,憋不住一心想撒尿,进又进不来,出又出不去,更加剧了不安和骚动。

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有的悄悄就地解决问题,这便苦了前边的,他们不仅要一头汗,一身土,还要一脚尿。

有经验的剧团,正戏之前,都要派一名丑角来一段“垫戏”。

农村唱戏都是这样,一村唱戏,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像过节一样,不要笑话农民见识少,同吃五谷杂粮,同有七情六欲,城里的夜生活是什么形式,农村的又是什么局面,不能饱汉不知饿汉饥。

进场最早的,当然是那些老人,他们小时候没有看过电影,只听过说书看过戏,有的人看戏看上了瘾,如今一听锣鼓响,便立即心神不宁,举筷不知肉滋味。

有的人家庭观念太强,早先含辛茹苦养大了子女,爬着滚着为他们成了家,现在还在忍受着病痛为他们抱养孩子;特别是那些老太太,一日三餐在折磨着他们的肢体,孙辈的绕膝很多时候是闭住眼的,而且不时地伴着节拍,有时也会控制不住突然大叫一声“好!”吓得周围的人一愣一愣的。

夜深戏完,在高亢的喇叭声中,如痴如醉的庄稼人怀着各自的满足散去,只有那些等着拣拾遗物的精明人却迟迟不动……
生活真是个大戏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