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作文选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吹尽黄沙始到金
——中考作文如何快速选材
罗田思源实验学校张智徐朝霞
复习知识要点:围绕记叙中心快速选材
复习重点:1、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快速选材
2、注重选材的真实性、典型性、独特性
复习课时:一至两课时
复习过程:
一、思考:好材料从哪儿来?
A、聚焦生活。
①生活中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素材。
②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素材。
③生活中闪现成长点滴的素材。
④生活中展现人物亲情的素材。
⑤生活中人物“断层期”、“转折期”的生活素材。
⑥相关家庭成员的精彩故事。
B、点巡文本。
①点巡与学生生活特别贴近的文本。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挖荠菜》。
②点巡与自我成长经历特别相近的文本。
如《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
③点巡与命题要求特别吻合的文本。
如《我的老师》、《我的第一本书》。
C、穿越影视。
①从报刊影视作品中搜寻。
②从网络媒体中搜寻。
③从其他渠道听到的精彩事例。
【学生佳作】曾经错过的满月
九(1)班叶奥佳
“回来吗?”
“工作忙。
”
“嗯,你忙吧。
”我匆匆挂断电话。
“今年又是这样,还是一个人过中秋节。
”我心中默念道。
望着墙角处堆满的昂贵月饼,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毕竟自从你升职后就再也没拆开过一盒月饼,总是将所有的月饼作为礼品赠送给别人,而每年的中秋你也总是与冰冷的屏幕、僵硬的键盘度过,而不是与我度过。
窗外清冷的月亮似乎已经圆满了,可它终是缺的。
“明天就是中秋节啊,爸爸你真的不回来吗?”皱眉,锁窗。
日升月落,日落月升。
虽说今天就是中秋,但该来的那个人又被三个字挡住了——工作忙。
真的有那么忙吗,这么多年来都不曾回来陪伴家人吗?
皎洁的月光轻轻笼在我的身上,却不自觉吟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吟毕,房间中一片寂静,墙上的石英钟仍独自走着,下午八点四十五分。
门口忽然传来钥匙的声音。
是爸爸!心中顿时欢喜,却又认为他是回来拿东西的,而且他还会说出那三个字——工作忙。
“你怎么回来了,忘了拿东西吗?”
“工作忙完了,回家陪你赏月的!”
听到这番话后,我就像一个吃了糖果的孩子般欢喜地去挑月饼。
突然,传来了熟悉而又刺耳的手机铃声。
没错,他一定会再说出那三个字——工作忙。
不自觉停住了翻月饼的动作。
蓦地,却见他拆下手机电池,房间中顿时安静了。
“你不去忙吗?”
“有什么工作比和女儿一起赏月更重要呢?”他笑着答道。
中秋想要与父亲一起度过,其实并不是我贪念美味而又昂贵的月饼,而是想要与错过的满月的他一起度过。
这一次的满月从未如此圆满!
赏析:这篇作文的选材非常精巧。
一是“时间点”的精巧,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月圆人不圆,点到了“错过”。
二是“人物角色”的精巧,孤单的女儿,忙碌的父亲,文章的主题就在这人物的矛盾发展过程中予以不断显现。
【对应训练】
1.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
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
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
请以“我与_________再见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选择:好材料怎么用?
A、截取法。
“截取→放大”,先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特定时(空)域,再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予以放大。
【美文赏析】下午四点的阳光(有删减)
朱成玉
北方的冬天,每一天都很脆很短,像掐头去尾的芹菜,在闪亮的瓷盘里晶莹欲滴,尽展妖娆。
下午四点的阳光,依然很刺眼。
很多事物被镀上金辉,多了些思索的味道。
必须交代的背景是,北方的,冬天的,下午四点的阳光。
三个定语如同三顶帽子,扣在太阳的头上,却依然无法掩盖那灿烂的光华。
在北方的冬天,下午四点便是黄昏。
是一天的天涯。
在这个天涯,我哀伤遍地。
我既怜悯庸人的浑浑噩噩,老守田园,又慨叹雅者的曲高和寡,知音难寻。
生意上的失败,情感上的挫折,使我在这个冬天感到格外寒冷,灵魂里冒着丝丝凉气。
我总想伸出手去,想抓到某些温暖的事物,烤烤手、暖暖心。
于是,我看到他们了。
冬天里最灿烂的颜色,一簇最旺盛的火,那些扭着秧歌的花枝招展的老人们。
他们舞蹈着,把寒冷甩开。
那些热爱生命的老人,让我在这个冬天格外温暖。
每天,我都会隔着窗子看到他们,每一次,他们扭完秧歌,都会结伴拿起扫帚,打扫小区的各个角落。
他们中有很多腿脚都不灵便了,干活的时候显得有些吃力,但他们笑语盈盈,充满活力。
他们总是说,到处干干净净的多好。
这些朴素的心灵,在我的心头洒下阳光。
我想或许我没有幸福,但我至少会成为一些流通的货币,在幸福的人手中传递。
那些幸福,如此迅疾地传遍全身,输满记忆的血管。
就想起韩剧里金三顺说过的话:生活就该这样啊,认真地吃饭、睡觉,认真地恋爱、幸福,认真地悲伤、释然。
那个夜里下雪了,第二天清晨,我走在小区干干净净的街道上,看到了老人们堆的几个大大的雪人!生命多么美好,哪怕在这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天地,哪怕在这冷却了所有翅膀的冬天。
在我清亮亮的心里,这些雪人永远不会融化,哪怕是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昂首走过了那个艰难的冬天。
我不再哀伤地望着下午四点的夕阳,我知道,每个生命
都有自己的轨迹,不论是喷薄而出的年少,还是如日中天的青春,最后都将急急地奔赴晚年,夕阳西下,做一片缓缓落下的叶子。
赏析:这是著名作家朱成玉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截取”非常成功,没用全过程的叙事,时(空)域就是三个词语:北方,冬天,下午四点的阳光。
人物就是“那些扭着秧歌的花枝招展的老人们”,通过这些特殊的截取,文章所彰显的“传递人世间的幸福与温暖”就很好理解了。
运用这种截取法能很好地克服学生作文的平铺直叙的平淡写法。
再譬如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也是成功运用了截取法,截取的是原小说《陆犯焉识》的最后30页,而不是原著的400多页。
B、点染法。
“以小→见大”,通过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情,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避免学生作文时空耗时间,集中笔墨去表达写作中心。
这种写法比较实用,值得学习。
【学生佳作】头盔余俊衡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轻轻地镀在了布满尘土沙石的小路上,浑浊的阳光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浓浓的父子之情。
周末,父亲风尘仆仆的骑着自己的老式摩托车来接儿子回家。
那辆车样式陈旧,装备老土,发动机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黑土。
看着一旁同学们坐着轿车擦肩而过,他心里发酸,把头埋得低低的。
“儿子,给,戴上它”,父亲一把扯掉了自己头上的头盔,露出了一张黝黑、刻满皱纹的脸,只是此时面对儿子的笑容,为那张脸添了几分神采。
儿子似乎并不领情,看到父亲摘下了头盔,又看看旁边不停经过的同学,他好像生怕被人认出来似的将头埋得更低了,也没有回答父亲,只是迅速的跨上了那辆摩托,抱着书包,将头塞在书包里,声如蚊呐的说道:“快走吧,我不戴。
”说完之后,无论父亲如何劝说,儿子就是一动不动,不停地催促。
父亲一只手端着头盔,在另一根塞满黑色污秽指甲的手指上沾了点唾沫,缓慢的在头盔上滑动着,然后用那张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擦拭着头盔上占满的灰尘。
儿子看见后,干脆直接闭上了眼。
父亲察觉到了儿子的异样,轻叹了一口气,没有多说什么,无奈的戴上了那顶被他擦得锃亮的头盔,只是,没有系上那条纽带。
摩托车所特有的轰鸣声已经传了出来,父亲关切地询问儿子是否坐稳了,在听到儿子那
有气无力的回答后,父亲将那已破损的离合器使劲儿一扭,只听得一声刺耳的尖鸣,父子二人便踏上了归家的征程。
血红的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不过,它那仅存的笑意似乎意味着它要开始捉弄这对父子了。
摩托车在飞快地向前行驶,小路上扬起的沙尘飞快地向后退去。
儿子坐在车尾,这辆破损的车和这条路一起,将他的屁股颠簸的生疼,他实在是恨透了眼前的一切。
“哎,慢点儿行吗?”儿子离开了人群,说话的声音似乎大了许多。
在头盔包裹下父亲没有任何反应,他十分诧异,平时百依百顺的父亲怎么会这样?可能是头盔太厚重了没听到吧!于是他加大了声音,在他父亲耳边吼道“我叫你慢点!”
父亲仍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儿子那双抓在父亲肩膀上的手感觉到父亲宽厚的肩膀和结实的肌肉正在一点点的紧绷。
儿子也没再继续说什么,撇着嘴,强忍着屁股上传来的疼痛
前方是一个大幅度的弯道。
突然,儿子听到了父亲镇沉稳的声音“抓紧我!”他赌气似的只用手贴着车旁边已经生锈的铁质握手,没有用力的抓。
到了转弯时,父亲紧张而又娴熟的大幅度扭转方向盘,好像在与什么做一次挑战。
可奇怪的是,车并未减速,依旧向前疾驰,幸亏儿子反应快,否则恐怕已被甩出去了。
车又回到了直道上。
儿子惊出了一身冷汗,便要发作,这时,父亲带着浓浓的歉意说道:,“抱歉,儿子,我的头盔没有系纽带,戴着不舒服,帮我拿下去,好吗?”对刚刚的事却只字不提。
“哼!”儿子依旧未消气。
双手却向前探去,吃力的帮父亲取下了那顶头盔。
儿子看着那顶头盔的透明塑料罩子,上面已满是浓浓的蒸气和已经液化的小水滴。
儿子正在那里入神的看着头盔,父亲那令人厌恶的声音再度传来:“现在,自己戴上头盔,快点!”父亲的语气变得强硬,几乎是命令。
儿子对父亲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极度讨厌,正当他犹豫要不要戴时,前方又传来一声暴喝“马上给我戴上!”
儿子从未见过父亲发这么大的火,略一迟疑,还是照做了。
正当他把那顶唯一的头盔戴好时,前方又出现了一个极陡的弯道,他感觉到父亲的肩膀有点颤抖。
不过,车依旧没有减速,儿子透过头盔,看到父亲似乎在使劲扳动着车头,刺骨的风将父亲已经有些斑驳、掺着白色的头发向后吹去。
到了弯道尽头,车子依旧没有减速的迹象,而以极快的速度冲出了路面,猛烈地冲人路旁的草丛中,击起一层浓厚的尘土。
陡然,弥漫的尘土中,探出了两个灰头土脸的头,所幸,戴着头盔的儿子并无大碍。
看着儿子愠怒的眼神,父亲却感到十分欣慰的嗫嚅道:“对不起,儿子,摩托的刹车在第一个弯道的时候失灵了”
儿子望着父亲已经开始渗血的头,愣住了。
他明白了一切。
太阳已经落山了,却还剩下了那一片漫天的霞光,那顶被儿子摘下来的头盔被染成了金色,而那路旁的父子彼此凝视,画面似乎被定格在那这一瞬间。
赏析: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没有采用高、大、上的素材,选取的就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物品——头盔,通过父亲命令儿子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带上头盔,来变现深深的父爱。
C、置换法。
“由此→及彼”。
通过置换人称、人物、环境、时
间、地点、物件等手法,标新立异,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特别是在叙述人称的置换上,更值得学习。
很多同学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用的材料多半显得老套、俗气、雷同,有的时候稍微做一点置换,就能取到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
【佳作赏析】父亲的牛,母亲的鸽子
我想这就是最浪漫的人生了。
父亲喂养着他的牛,母亲喂养着她的鸽子,袅袅的炊烟像一株顽强的植物,支撑着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我的记忆里,整个童年,除了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之外,父亲的牛和母亲的鸽子,已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亲对牛的感情很深,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给它全身上下梳理一遍,让牛很舒服地休息。
吃饭的时候,父亲总是会想到他的牛,拿起自己的碗,把自己的米粥给牛分一些。
望着健壮的牛,父亲的眼睛里写满了爱怜。
我家隔壁住着一个寡妇,丈夫是在外面打工时出的意外。
她家里没有牛,有一天晚上过来,低着头,不好意思开口的样子。
父亲就主动说:“我的地犁完了,明天帮你去犁。
”那女人在那里竟感动得直掉眼泪。
第二天早上,父亲早早地起来,给牛添了些草料,然后拍了拍它的脖子,自言自语地说:“唉,今天你又要挨累了。
”
或许是牛真的太累了,在地里有些步履迟缓。
为了能让它使上劲,父亲不得不狠狠抽打它。
回到家的时候,父亲去牛棚,一遍遍地抚摸着牛的脊背,抚摸着那些鞭痕,竟然趴在上面大声哭了起来。
相比父亲对牛的爱,母亲对鸽子,除了爱,便多了一种浪漫的味道。
这只鸽子,是母亲从猎人的枪下救下来的。
它受了伤,在院子里扑腾,母亲为它包扎。
这鸽子养好了伤,却不再飞走了,就在我家的屋檐上流连。
母亲就时常在院子里撒点麦粒啥的喂它,它也很欢快地围着母亲咕咕地叫着。
有时候就落到母亲的肩头,和母亲很亲昵,这鸽子似乎充满了灵性,好像要报恩的样子。
母亲非常喜欢这只鸽子,可是为了我,母亲却杀了它。
那时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邻村的郎中给开了几味药,告诉母亲,必须要有鸽子血做药引子。
母亲的手在剧烈地抖动,她握着鸽子的脚,仿佛下了天大的决心一般,紧咬牙关,将它的头用力向那石头上磕去。
鸽子张大了嘴,血从嘴里流出来。
母亲仿佛被吓到了一样,尖叫着跑回屋里。
我的病治好了,母亲却常常负疚地望着天空,那里曾经有她的鸽子飞翔过的痕迹,她追寻过去,想知道她的鸽子在通往天堂的路途上是否安然无恙。
父亲不忍看到母亲这样伤心,就偷偷地问别人要了一对儿鸽子,院子里又重新荡漾起生机。
日子就那样过着,虽然穷苦,却不乏温馨。
那个时候,有一些没孵出来小鸡的鸡蛋,叫毛蛋。
母亲总会单独拣出来,让父亲拿到灶膛下去烤着吃。
如果碰巧多几个,我们就会有口福吃到,如果只有一两个,那就只能望而兴叹了。
母亲说,这东西是壮力的,而父亲又是我们家里唯一的劳力,就该让父亲吃。
父亲当仁不让,在火堆里眼睛都不忍眨一下,仔仔细细地烤着那两个毛蛋,生怕将它们烤糊了。
直
到将它们烤得黄灿灿的,满院子飘满诱人的香味。
“喝一口儿?”母亲取出家里自酿的烧酒,对父亲说。
“嗯,来一口儿!”父亲满心的欢喜。
父母也不可避免地总会有争吵,可是不管父亲和母亲吵得多厉害,母亲都会把毛蛋替他留着。
有时候,父亲没在家,母亲就一边做饭,一边将一个毛蛋放到火堆上去烤,也是像父亲那样烤得细致,生怕将它烤糊了。
父亲回来,闻到毛蛋的香味儿,便径自往厨房奔去,挠着头,笑嘻嘻地向母亲讨要。
母亲装作依然很生气的样子:“回来晚了,都被我吃掉了。
”手却不由自主地向一簇已熄灭却依然热着的火堆探去,两个被烤得黄灿灿的毛蛋依然散着热气儿,父亲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并不时对母亲陪着不是,母亲慢慢地便喜笑颜开起来。
我曾经在一首诗里描绘过这样一种幸福:屋檐上鸽子成群,脚边有鸡鸭流连,屋子里有粮食的味道,夜里睡觉的时候,鼾声里伴着蟋蟀的弦音......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幸福吧!
父亲是牛,为我们犁开一片片荆棘,把明天变成沃土;母亲是鸽子,为我们驱赶一团团冷凉,让日子溢满暖意。
这,便是我们的幸福吧!
赏析:这篇文章中的我不再是故事的主角、舞台的中心,而是一个观察者、叙述者,由我来叙述父亲、母亲的感人故事,显得故事更加真实,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对应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远方的憧憬。
陶渊明为此构筑了桃花源,哥伦布为此勇渡大西洋;农民工为此离乡背井到了繁华的都市,挥汗如雨;志愿者为此远赴穷乡僻壤,送教送医……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远方在召唤?那也许是个神秘的国度,也许是一种向往的生存方式。
也许是一个人生目标。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三、审视:选好材料时还要注意什么?
A、要紧扣主题。
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
如果材料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
B、要真实典型。
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可能打动读者。
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C、要生动新颖。
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不平庸,不落俗套。
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或变换一下角度,或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