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流动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情下的流动⼉童
题图:和流动⼉童在练习议事规则。⽂中部分图⽚来⾃同⼼⼉童友好空间。
作者:王博,北京⼯友之家⼲事,同⼼⼉童友好空间创始⼈,2017群岛加速器⼩岛,2019 SEED Fellow 种⼦,从事流动⼉童公益教育领域8年。
我叫王博,85 后,出⽣在豫北平原的⼀个村庄“⼤王庄”,距离隋唐演义中记载的⽡岗寨⼗余⾥,⼈均⼀亩五分地,童年有两个很深的记忆:
夏天,太阳很⼤很毒,⼈们却要⾯朝黄⼟、背朝天,在⽐个头⾼的⽟⽶地⾥拔草,稠密的⽟⽶叶⼦错乱交织,阻挡了空⽓流动,没有⼀丝风,闷得脸通红;⽟⽶那带⽑刺的叶⼦把胳膊刺出⼀道道细长红肿的痕,汗⽔流出来,蛰得⼜疼⼜痒。⼀年到头,⼈们缴完公粮,仅余下些⼝粮,很多⼈便纷纷外出打⼯谋⽣。
冬天,村⾥很冷,⽼⼈们也最怕过冬。临近年关,⼀场雪下来,⽩天屋内⽐屋外冷,⽼⼈们三五成群地搬着马扎,抱团坐在太阳底下打哈⽋、唠闲嗑、盼望着:谁家⼉⼦,外出打⼯三年没回来,不知道今年回不回家过年,到跟前了也还没个准信;这⼀年⼜⼀年,见⼀⾯⼜少⼀⾯。⼩时候,记得我三叔外出打⼯⼋年没回,来时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2 年在机缘巧合下进⼊了公益领域。2014 年,我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城边村。这⾥⼤多数⼈都是来⾃全国各地农村的进城务⼯⼈员,我希望做些与打⼯者或农村有关的事,便在这⾥的打⼯⼦弟学校“同⼼⼩学”教⽣活与社会课。
“是我⾃⼰决定不去上学的”
和娟娟认识是在 2014 年,当时我在教六年级社会课。
▲图⽚来源⽹络。
⼀个周五晴朗的下午,六年级的班主任张⽼师突然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放学以后,和她⼀起去看望⼀下他们班新学期没有来校报道的⼀名⼥⽣。听该⽣的妹妹说,她已经在⽪村的⼀家⽇⽤百货超市⾥做起了促销员。
张⽼师觉得可惜,这么个孩⼦⼩学六年级还未读完就辍学打⼯,便邀我⼀同去劝说孩⼦返校就读。
这个孩⼦就是娟娟。
⼩学⽣辍学去打⼯,超市不是在⾮法招募童⼯?他⽗母也真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孩⼦都应该享有的,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让孩⼦读书可是违反教育法的。考虑到这两点,去见她⽗母和超市⽼板时该往哪个⽅向说,我已在⼼⾥打了个腹稿。
张⽼师还邀上了班⾥的英语⽼师和刚来的美术⽼师,加上他们班⼏个孩⼦,三个男⽣,四五个⼥⽣。“⼈多⼒量⼤,⼤伙⼉都去,也许会让那个孩⼦看到⽼师同学们对她的关⼼和重视,这样重返校园的机率更⼤些吧。”
于是,⼀⾏⼈穿过⽪村⼩商⼩贩最活跃的⼀条街,直奔超市。
然⽽⼀进门,就远远地听见⼀起去的同学叫道,“⽼师,娟娟看见我们了,躲进试⾐间了。”
我们来到试⾐间门前。我敲了两下门,轻声问,“⾥⾯有⼈吗”,没⼈应答。
张⽼师⾛上前来,边敲边喊娟娟的名字。这时,门慢慢打开了,娟娟低着头从⾥⾯⾛了出来。看到这么多⽼师和同学,⼩⼥孩有点不好意思,⼀直低头瞅⾃⼰的鞋。
⽼师问她,怎么不去上学?是家庭原因么。
娟娟的回答令⼈惊讶,她抬起头,像是在着急地澄清,“是我⾃⼰决定不去上的,我妈⼀直⽀持我读书,还⼀直劝我回学校。”
“你还⼩,为什么突然就⾃⼰决定不上学了呢。”
娟娟眼⾥含着泪花哽咽,“我不是不想上学,是不想回⽼家,⽼家⼀个⼈也没有,读完六年级再上学的话就必须得⼀个⼈回⽼家去。我不想回去,⼲脆就不上了。”
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独⾃回⽼家读书,还是辍学留在北京。
对⼤城市没有留恋,对家乡,她也没印象
和素素认识是在 2016 年,她当时参加了同⼼书屋的⼩义⼯。
▲中为素素。
2019 年 6 ⽉,素素已是⼀名打⼯⼦弟学校的毕业⽣,也在爸妈的安排下回家参加过初中的⼊学考试。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就会回⽼家办理⼊学。
但是,她的爸妈似乎都没办法陪她回⽼家。
素素的妈妈在城中村开了⼀家便利店,每天都要顾店照看⽣意,爸爸则在⽹络平台接拉货的活计。因此,对于⼩学毕业后⾃⼰的去向,素素觉得这都是⽗母做的决定,她只能悉随尊便。
对素素⽽⾔,北京只是读书的地⽅,她并没有留恋,因为这不是她的地⽅,不是她的家乡。但对于⽼家河南商丘,素素也没有太清晰的印象,有记忆以来她只回过⽼家 2 次,每 6 年回⼀次。
她曾在⼀张⼩纸条上写道,“想学习⾃强⾃⽴,回⽼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
在外界唏嘘她命运的时候,她已经带着责任感看待回迁的未来。
那些微⼩却坚强的梦想
每⼀座城都会有城中村,这⾥是万千打⼯者在城市⾥寻梦时休憩的落脚地、庇护所。
城中村⾥,有家政⼯的孩⼦、快递员的孩⼦,他们随着⽗母从乡村⼀起来到城市,在城中村⾥出⽣,在城中村⾥长⼤,但是因为没有居住城市的户⼝,他们是⼟⽣⼟长的外地⼈,被称为城市⾥的“流动⼉童”。
▲在城中村街⾓阅读的孩⼦。
教育⽴⾜在当下,⾯向的却是未来。然⽽未来究竟有多远?也许答案是现在,是⾝边的这些孩⼦。在成长过程中,流动⼉童所⾯临的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孩⼦们的成长不会因为我们的不作为⽽停滞。
在城中村,嘈杂和简陋是这⾥的⽣活常态;打⼯⽗母忙于⽣计,⽆暇培育孩⼦基本的⽣活技能;由于学籍问题,孩⼦们⾯临返乡留守,却未在⼼理和技能做好准备。
⼀时之间,他们就需要离开⽗母,适应陌⽣的新环境,独⽴⽣活。
在⾏动中寻找希望
该如何守望那些微⼩却坚强的梦想?还能再做点什么?
⾏动是治愈⼀切的良药,2015 年在城中村从⽣活技能、阅读推⼴两个点来做些⼒所能及之事。希望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有点不⼀样。
因为⼀直从事公益,囊中羞涩,没有积蓄,为了给孩⼦们筹备活动经费,在朋友圈发起“百⼈计划”众筹,获得了 100 位朋友的参与和⽀持。
在城中村社区内开启宣讲、筹款活动。社区⾥⼩朋友们在⽗母的陪伴下来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给童⼦军。最⼩的捐赠者才 3 岁,年长者已过古稀。⼀位每⽇⾥捡破烂维⽣的阿姨,了解到要给孩⼦做活动,定要尽⼀份⾃⼰的⼒量。
孩⼦们成⽴⾏动⼩队,趁课间、放学整理清洁,孩⼦们知道书屋是为⾃⼰创办的,他们充满了⼲劲、热情。还⼀起在校园内做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把纸张、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垃圾⽤三轮车运到废品站售卖,记账,然后再校园⾥公⽰财务。就这样在城中村居民和孩⼦的共同努⼒下,就这样边学边做起来。这⾥从不缺乏对美好⽣活的追求与向往。
▲变废为宝⼩分队。
麦⽥⾥的守望者
2016 年春季学期,刘柳是⼀位刚从新加坡毕业的同学,从⽹络上了解到这些孩⼦的⽣存状况,她相信阅读带给⼈的希望与⼒量,来到城中村,成为书屋第⼀届馆长,带领⼩义⼯们为学⽣们服务。
为即将回⽼家读书的⼩义⼯罗筱语举办欢送会上,她送给孩⼦们这样⼀封信:“筱⾬,你是懂事、善良、负责任的好孩⼦。谢谢你这学期给学校图书馆、给来借阅书籍的同学们所付出的时间和爱⼼。⽼师相信你凭着这份认真、仔细,还有这像⽔⼀样纯洁的⼼灵,⽆论⾛到哪⾥,都能做好最出⾊的⾃⼰。但是⼈⽣道路肯定不是⼀帆风顺的,⽆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丢失⾃⼰最纯真的⼼。
最后送你⼀句我很喜欢的话,是民国时期⼀位思想家熊⼗⼒先⽣说的 — ‘为⼈不易,为学实难’。希望你离开了同⼼之后仍然常常勉励⾃⼰,踏踏实实地读好书,踏踏实实地做好⼈,遇到困难也不放弃!”
尹媛是⼀位⽣活在国外的中国妈妈,2017 年暑假,她带着孩⼦回到国内,与众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夏令营中来服务这些流动⼉童。
她在朋友圈讲述这段经历:“⽪村曾经因为范⾬素⽽成为社会热点,照⽚中的这群孩⼦⼤部分就来⾃⽪村。他们上学的地点是同⼼学校,⼀座由⼏位⽂艺青年⽤卖唱⽚的钱在废旧⼯⼚上建⽴起来的流动⼉童⼩学。照⽚中的义⼯来⾃全国各地,他们⽤⾃⼰的⽅式守望这群⽪村的孩⼦,他们在同⼼童⼦军夏令营相聚⼜分离,孩⼦们回到⽪村,守望者们在近处或远处继续守望。
就像绝⼤多数社会热点⼀样,⽪村因为新热点的不断涌⼊⽽淡出⼈们的视线,不仅如此,在北京城市建设⼤踏步前进的过程中,这个城中村正被排斥的越来越远,⽪村⾥的⼈们⽣活越来越艰难。孩⼦们将何去何从我不知道,那些长期陪伴⽪村孩⼦的守望者也不知道,但是没有⼈放弃,因为这些孩⼦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有权成长为栋梁之材,少年强则国强。”
素素的故事
那个希望能够“⾃强⾃⽴,回⽼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的素素和朋友们在 2016 年开始参加社区内的课程与活动,她们参加洗⾐服⼤赛、厨艺课程、城市游学,通过⼀项项的任务和挑战,学习技能,获得胜任感、⾃信⼼;在⼩队中学习议事规则,共同商议决策,并承担不同的⾓⾊,相互配合完成⾓⾊。
▲前排中为素素。
每⼀次⼩⼩的⾏动,承载着孩⼦们⼤⼤的梦想,孩⼦们在共创中遇见那个喜乐的⾃⼰,点燃对⽣活的热忱。
▲零废弃志愿活动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