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侧和管侧有污垢时,前端管箱与后端管箱分别选A和S; 管侧无污垢时分别选B和U; 壳侧无污垢时,分别选N和N;壳侧和管侧无污垢选B和M; 当换热器操作压力为高压时选DEU。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
图3-4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换热管
管子外形 换热器的管子外形有光滑管、螺纹管和波纹管等多种型式。 光滑管适用于任何条件,应用面广。 当壳程流体的传热系数只有管程的1/3时,采用螺纹管,能强化壳程传热过
(2)容易使管子腐蚀或者在壳程中容易结垢的介质不能采用固定管
板式换热器,否则管束既无法更换,又无法机械清扫。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表3-1 管壳式换热器系列特征和适用范围
系列范围 类型 系列名称 管子 (外径× 公称直径 /mm 管程 数 管长/m 厚度)/(mm ×mm) 热膨胀补偿方式:刚性,温差 温差较小; 壳程压 固定 管板 式 GB/T 28712.2 —2012 159~1800 1,2, 1.5, 2, 3, ϕ19×2 4,6 4.5,6,9 <50℃;加膨胀节,温差< △ 90~120℃;结构简单、紧凑, 长管时造价最低,管束不可抽 立式或卧式 出 U形 管式 GB/T 28712.3 —2012 U 形端自由伸缩补偿性好;结 构简单,管束抽出容易;管子 ◇ 排列不紧凑,管长分布不均匀 浮头可伸缩,补偿性好,管束 外均可承受高温 □ 可抽出;造价较高 高压 温差较大; 管内流 体较干净; 管内可 承受高压 适用面广泛; 管内 力低; 壳程流体清 洁且不易结垢; 可 排列 方式
部件如图3-2所示。 同TEMA主要组合部件相比,我国GB/T 151— 1999规定的主要组合部件中增加了U形管换热器壳 体(I)和外导流筒结构(O),在釜式再沸器(K )中增加了双管束型式,取消了穿流壳体(全错流 X),在GB/T 151—1999中,将管壳式换热器的主 要组合部件分为前端管箱、壳体和后端结构(包括 管束)三部分,详细分类及代号见图3-3。
程隔板的槽背面两管板之间,一般与换热管规格相同,可用折流板
点焊固定,也可用拉杆代替。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防冲板及导流筒
防冲元件的设置条件是: ① 当壳程流体为非腐蚀与无磨蚀的单相流体,而进口管处的动能 ρv2>2230 kg/(m· s2),或者对ρv2>740kg/(m· s2)的其它液体(包括沸点下的 液体)时,应设防冲板或导流筒;
到38 mm的管径。直接受火加热时多采用76 mm的管径。在国外一些
石油化工装置中,甚至有采用10 mm的管子,在深冷和空分装置中, 已有采用5~7.5 mm的管子。相关换热管规格见书p31~p33。
管子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
转角三角形排列
正方形排列
转角正方形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应用最普遍,其传热系数高于正方形排列。一般适用于不 产生污垢或生成污垢但能以化学方法处理,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操作。 转角三角形排列——应用不如正三角形排列那样普遍,传热系数也不如它高, 但高于正方形排列。使用情况与上述正三角形排列相同。 正方形排列——常用于要求流体压力降较低和需用机械方法清洗管子外部的 情况下,但传热系数比正三角形排列的低。 转角正方形排列—多应用于要求压力降较低(但又不如正方形排列的那样低) 和需用机械方法清洗的情况下,传热系数比正方形排列的高。 转角三角形与正方形排列均不适用于卧式冷凝器,因下流凝液会使下方管表 面液膜迅速增厚。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缺口方向
折流板缺口方向指的是切口弦线和壳体入口接管中心线的夹角。
(1)挡板切口弦线平行于壳体入口接管中心线(0°夹角,垂直切口, 竖缺形); (2)挡板切口弦线垂直于壳体入口接管中心线(90°夹角,水平切口 ,横缺形)。 横缺形折流板适用于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而在带有悬浮物或结垢 严重的流体所使用的卧式冷凝器、换热器中,一般采用竖缺形折流板, 比较有利于冷凝器内的气液分离。
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
孙兰义 2014/11/2
目录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3.3 管壳式换热器工艺条件的选择 3.4 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方法及经验数据 3.5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与设计方案调整 3.6 管壳式换热器Aspen EDR示例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单弓形折流板
双弓形折流板
三弓形折流板
弓形区不排管
图3-9 圆缺形折流板几种型式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对于上述几种常用类型折流板,它们的优缺点详细介绍见下表
折流板类型 单弓形折流板 双弓形折流板 三弓形折流板 优点 传热效率高;价廉;易于生产 压力降较单弓形折流板小 压力降较双弓形折流板小 缺点 压力降最高;不适用于高粘度流体 传热效率比单弓形折流板低 传热效率比双弓形折流板低
目前,在换热器中应用最多的是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
换热器适用的操作温度与压力范围较大,制造成本低,
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工作可靠,长期以来,人们已在 其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建立了一整套 程序,人们可以容易地查找到其可靠的设计及制造标准, 并且能使用众多材料制造,设计成各种尺寸及型式,因
此管壳式换热器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
弓形区不排管
所有的管子都得到支撑,减小管子振动;比单弓形折 流板更加有效的将压力降转移到热传递
需要较小的管束或者更大的壳径;壳径增大导致费用增加
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间距太小会引起较大压力降,导致过量泄露和旁路流动,并使管 外的机械清洁比较困难,最小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1/5,折流板间距 与壳体内径的最佳比值通常在0.3~0.6范围内,可以实现压力降到热传递的 最大转化。 对于单相流体,适宜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1/3左右。
圆缺率/壳径
>0
<壳径的一半
0~壳径的一半
0.40~0.45(多相流)
0.15(弓形区不排管)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的缺口高度与板间距之间的关系 缺口高度减少,板间距也速接近横过管束时的错流流速,保持其比值在0.8~1.2之间。
接管
接管(管嘴)大小必须满足压力降要求和连接工艺管道要求,具体设计导 则见书p40。
管程数
管程数有1~8程几种,常用的为1、2或4管程。
壳程型式
(a)单壳程
(b)双壳程
(c)分流式
(d)双分流式
图3-8 壳程的型式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壳径
换热器的壳径一般在325~1800 mm,采用一台大的换热器比采用几台小 换热器更经济。
壳程折流板
折流板型式 最常用的折流板型式为圆缺形折流板。圆缺形折流板(弓形折流板)可 分为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折流板。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在工艺条件允许时,应该优先 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但是当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时,就 应该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1)壳体和管子的金属温差超过30℃或50℃,或者冷流进口和热 流进口之间的极限温度差超过110℃。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固定管
板式换热器,就会因热应力使管板胀口处产生泄漏。
图3-2 TEMA 管壳式换热器 中的主要部件和部件代号图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壳体 各壳体详细介绍见书《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 》p2~p5。 根据各种壳体类型的特点,可以归纳出壳体 类型选择的主要原则如下:
① E型壳体为标准壳体,采用最多; ② G型和H型壳体多用于卧式热虹吸再沸器,或阻力降 要求较低的场合; ③ J型壳体多用于塔顶冷凝器,或阻力降要求较低的场 合; ④ K型壳体用于一次通过式釜式再沸器;
②有腐蚀性或产生磨蚀的气体、蒸气及气液混合物,应设置防冲板;
③当壳程进出口接管距管板较远、流体死区过大时,应设置导流筒。 通过现场实践发现防冲板的压力降有时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防冲板与 壳体的间距太小,使流体进入壳程时的流速太快。因此当流体经过壳体 入口的流速不高时,也可以不装防冲板。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a)竖缺形折流板
(b)横缺形折流板
图3-11 折流板缺口方向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换热器间隙 折流板管孔与管壁之间的间隙 根据TEMA标准,对于未受支承的管子的最大长度为36 in(914.4 mm)
或更小,或者对于外径大于1.25 in(31.8 mm)的管子,该孔隙为1/32 in (0.80 mm);对于未受支承的长度超过36 in,外径为1.25 in或更小的 管子,该孔隙为1/62 in(0.40 mm)。
壳体与折流板之间的间隙
即壳体内径与折流板外径之间的空隙,应该力求该间隙最小从而使得
泄漏流E流路最少。相关TEMA标准见书p38。
壳体与管束之间的间隙
壳体与管束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旁路流C流路流过管束。采用密封条可
以堵住这个空隙从而使旁路流转向横掠管束。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防旁路流设施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管间距 管间距是相邻两根管子中心的直线距离,一般选用(1.25~1.5)d(d为管 子外径) 管长 管长与壳径比不宜超过6~10(对直立设备为4~6),常用的为4~6米,对 于需要传热面积大、或无相变换热器可以选用8~9米以上的管长。在炼厂设 计中最常用的是6米管长。壳径较大的换热器采用较长的管子更为经济。用 较小的管径和较长的管子,按三角形排列,能够节约较多的钢材。
图3-3 GB/T 151-1999 管壳式 换热器中的主要部件和部件代号图
⑤ F型壳体用于需要多壳体的工况,它可起到两台或多 台串联换热器的作用,并允许换热器温度交叉的出现。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前端管箱和后端管箱
前端管箱有封头管箱和平盖管箱两种基本型式。封头管箱(B)最常用,一 般是在管侧流体较清洁的情况下使用。平盖管箱可以是可拆式(A)也可以与 管板做成一个整体(C)。对于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且管侧设计压 力小于1 MPa时,前封头可选A型,对于高压换热器前封头宜选择D型。各管箱 详细介绍见书p6~p7。 可参考的一般选型指导: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外壳、管板、管束和封头等部件组成 ,图3-1为结构示意图。
1—管箱;2—管程接管(管嘴);3—管板; 4—壳程接管(管嘴);5—管束;6—浮头 图3-1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管壳式换热器通常有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和浮头式三种型式。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圆缺率 圆缺率是折流板窗口高度与壳径的比值。如果圆缺率太小,流体将会呈 喷射状穿过窗口区域,不均衡的通过折流板的分区。若圆缺率太大,流体 将会在折流板的边缘短路,并且不会在折流板分区形成错流。
图3-10 折流板圆缺率 表3 圆缺率与壳径的关系 最小 最大 一般范围 最佳值(范围) 0.25(单相流)
程。
当管程流体的传热系数低于壳程的3/5以下,雷诺准数低时,选用波纹管能
大幅度提高管内传热系数。
图3-5螺纹管示意图
图3-6波纹管示意图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管径
换热管一般推荐选用外径为19 mm的管子。对于易结垢的物料(一
般认为污垢热阻大于0.00034 m2· K/W),或允许压力降较小时采用外 径为25 mm的管子。对于如再沸器等有相变的换热环境多采用32 mm
密封条 密封条也称旁路挡板,它主要是为了防止流体由壳内和管束之间
旁流。一般固定管板式和U形管式换热器不必使用密封条,因为这些 设备壳体于管束外径间隙不大。在有相变发生的设备中,即使间隙 很大也不安装密封条,因为密封条会影响到汽相和液相的分离。
假管 假管可防止中等或大型换热器壳程中部流体的旁流,其设置于分
② ①
特性
适用范围
ϕ25×2.5
325~1200
2,4
3,6
ϕ19×2 ϕ25×2.5
△
浮头 式
GB/T 28712.1 —2012
325~1900
2,4, 3, 4.5, 6, ϕ19×2 6 9
◇
ϕ25×2.5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
TEMA标准中规定的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
图3-4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换热管
管子外形 换热器的管子外形有光滑管、螺纹管和波纹管等多种型式。 光滑管适用于任何条件,应用面广。 当壳程流体的传热系数只有管程的1/3时,采用螺纹管,能强化壳程传热过
(2)容易使管子腐蚀或者在壳程中容易结垢的介质不能采用固定管
板式换热器,否则管束既无法更换,又无法机械清扫。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表3-1 管壳式换热器系列特征和适用范围
系列范围 类型 系列名称 管子 (外径× 公称直径 /mm 管程 数 管长/m 厚度)/(mm ×mm) 热膨胀补偿方式:刚性,温差 温差较小; 壳程压 固定 管板 式 GB/T 28712.2 —2012 159~1800 1,2, 1.5, 2, 3, ϕ19×2 4,6 4.5,6,9 <50℃;加膨胀节,温差< △ 90~120℃;结构简单、紧凑, 长管时造价最低,管束不可抽 立式或卧式 出 U形 管式 GB/T 28712.3 —2012 U 形端自由伸缩补偿性好;结 构简单,管束抽出容易;管子 ◇ 排列不紧凑,管长分布不均匀 浮头可伸缩,补偿性好,管束 外均可承受高温 □ 可抽出;造价较高 高压 温差较大; 管内流 体较干净; 管内可 承受高压 适用面广泛; 管内 力低; 壳程流体清 洁且不易结垢; 可 排列 方式
部件如图3-2所示。 同TEMA主要组合部件相比,我国GB/T 151— 1999规定的主要组合部件中增加了U形管换热器壳 体(I)和外导流筒结构(O),在釜式再沸器(K )中增加了双管束型式,取消了穿流壳体(全错流 X),在GB/T 151—1999中,将管壳式换热器的主 要组合部件分为前端管箱、壳体和后端结构(包括 管束)三部分,详细分类及代号见图3-3。
程隔板的槽背面两管板之间,一般与换热管规格相同,可用折流板
点焊固定,也可用拉杆代替。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防冲板及导流筒
防冲元件的设置条件是: ① 当壳程流体为非腐蚀与无磨蚀的单相流体,而进口管处的动能 ρv2>2230 kg/(m· s2),或者对ρv2>740kg/(m· s2)的其它液体(包括沸点下的 液体)时,应设防冲板或导流筒;
到38 mm的管径。直接受火加热时多采用76 mm的管径。在国外一些
石油化工装置中,甚至有采用10 mm的管子,在深冷和空分装置中, 已有采用5~7.5 mm的管子。相关换热管规格见书p31~p33。
管子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
转角三角形排列
正方形排列
转角正方形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应用最普遍,其传热系数高于正方形排列。一般适用于不 产生污垢或生成污垢但能以化学方法处理,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操作。 转角三角形排列——应用不如正三角形排列那样普遍,传热系数也不如它高, 但高于正方形排列。使用情况与上述正三角形排列相同。 正方形排列——常用于要求流体压力降较低和需用机械方法清洗管子外部的 情况下,但传热系数比正三角形排列的低。 转角正方形排列—多应用于要求压力降较低(但又不如正方形排列的那样低) 和需用机械方法清洗的情况下,传热系数比正方形排列的高。 转角三角形与正方形排列均不适用于卧式冷凝器,因下流凝液会使下方管表 面液膜迅速增厚。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缺口方向
折流板缺口方向指的是切口弦线和壳体入口接管中心线的夹角。
(1)挡板切口弦线平行于壳体入口接管中心线(0°夹角,垂直切口, 竖缺形); (2)挡板切口弦线垂直于壳体入口接管中心线(90°夹角,水平切口 ,横缺形)。 横缺形折流板适用于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而在带有悬浮物或结垢 严重的流体所使用的卧式冷凝器、换热器中,一般采用竖缺形折流板, 比较有利于冷凝器内的气液分离。
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
孙兰义 2014/11/2
目录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3.3 管壳式换热器工艺条件的选择 3.4 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方法及经验数据 3.5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与设计方案调整 3.6 管壳式换热器Aspen EDR示例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单弓形折流板
双弓形折流板
三弓形折流板
弓形区不排管
图3-9 圆缺形折流板几种型式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对于上述几种常用类型折流板,它们的优缺点详细介绍见下表
折流板类型 单弓形折流板 双弓形折流板 三弓形折流板 优点 传热效率高;价廉;易于生产 压力降较单弓形折流板小 压力降较双弓形折流板小 缺点 压力降最高;不适用于高粘度流体 传热效率比单弓形折流板低 传热效率比双弓形折流板低
目前,在换热器中应用最多的是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
换热器适用的操作温度与压力范围较大,制造成本低,
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工作可靠,长期以来,人们已在 其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建立了一整套 程序,人们可以容易地查找到其可靠的设计及制造标准, 并且能使用众多材料制造,设计成各种尺寸及型式,因
此管壳式换热器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
弓形区不排管
所有的管子都得到支撑,减小管子振动;比单弓形折 流板更加有效的将压力降转移到热传递
需要较小的管束或者更大的壳径;壳径增大导致费用增加
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间距太小会引起较大压力降,导致过量泄露和旁路流动,并使管 外的机械清洁比较困难,最小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1/5,折流板间距 与壳体内径的最佳比值通常在0.3~0.6范围内,可以实现压力降到热传递的 最大转化。 对于单相流体,适宜的折流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1/3左右。
圆缺率/壳径
>0
<壳径的一半
0~壳径的一半
0.40~0.45(多相流)
0.15(弓形区不排管)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的缺口高度与板间距之间的关系 缺口高度减少,板间距也速接近横过管束时的错流流速,保持其比值在0.8~1.2之间。
接管
接管(管嘴)大小必须满足压力降要求和连接工艺管道要求,具体设计导 则见书p40。
管程数
管程数有1~8程几种,常用的为1、2或4管程。
壳程型式
(a)单壳程
(b)双壳程
(c)分流式
(d)双分流式
图3-8 壳程的型式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壳径
换热器的壳径一般在325~1800 mm,采用一台大的换热器比采用几台小 换热器更经济。
壳程折流板
折流板型式 最常用的折流板型式为圆缺形折流板。圆缺形折流板(弓形折流板)可 分为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折流板。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在工艺条件允许时,应该优先 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但是当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时,就 应该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1)壳体和管子的金属温差超过30℃或50℃,或者冷流进口和热 流进口之间的极限温度差超过110℃。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固定管
板式换热器,就会因热应力使管板胀口处产生泄漏。
图3-2 TEMA 管壳式换热器 中的主要部件和部件代号图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壳体 各壳体详细介绍见书《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 》p2~p5。 根据各种壳体类型的特点,可以归纳出壳体 类型选择的主要原则如下:
① E型壳体为标准壳体,采用最多; ② G型和H型壳体多用于卧式热虹吸再沸器,或阻力降 要求较低的场合; ③ J型壳体多用于塔顶冷凝器,或阻力降要求较低的场 合; ④ K型壳体用于一次通过式釜式再沸器;
②有腐蚀性或产生磨蚀的气体、蒸气及气液混合物,应设置防冲板;
③当壳程进出口接管距管板较远、流体死区过大时,应设置导流筒。 通过现场实践发现防冲板的压力降有时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防冲板与 壳体的间距太小,使流体进入壳程时的流速太快。因此当流体经过壳体 入口的流速不高时,也可以不装防冲板。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a)竖缺形折流板
(b)横缺形折流板
图3-11 折流板缺口方向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换热器间隙 折流板管孔与管壁之间的间隙 根据TEMA标准,对于未受支承的管子的最大长度为36 in(914.4 mm)
或更小,或者对于外径大于1.25 in(31.8 mm)的管子,该孔隙为1/32 in (0.80 mm);对于未受支承的长度超过36 in,外径为1.25 in或更小的 管子,该孔隙为1/62 in(0.40 mm)。
壳体与折流板之间的间隙
即壳体内径与折流板外径之间的空隙,应该力求该间隙最小从而使得
泄漏流E流路最少。相关TEMA标准见书p38。
壳体与管束之间的间隙
壳体与管束之间存在间隙使得旁路流C流路流过管束。采用密封条可
以堵住这个空隙从而使旁路流转向横掠管束。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防旁路流设施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管间距 管间距是相邻两根管子中心的直线距离,一般选用(1.25~1.5)d(d为管 子外径) 管长 管长与壳径比不宜超过6~10(对直立设备为4~6),常用的为4~6米,对 于需要传热面积大、或无相变换热器可以选用8~9米以上的管长。在炼厂设 计中最常用的是6米管长。壳径较大的换热器采用较长的管子更为经济。用 较小的管径和较长的管子,按三角形排列,能够节约较多的钢材。
图3-3 GB/T 151-1999 管壳式 换热器中的主要部件和部件代号图
⑤ F型壳体用于需要多壳体的工况,它可起到两台或多 台串联换热器的作用,并允许换热器温度交叉的出现。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前端管箱和后端管箱
前端管箱有封头管箱和平盖管箱两种基本型式。封头管箱(B)最常用,一 般是在管侧流体较清洁的情况下使用。平盖管箱可以是可拆式(A)也可以与 管板做成一个整体(C)。对于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且管侧设计压 力小于1 MPa时,前封头可选A型,对于高压换热器前封头宜选择D型。各管箱 详细介绍见书p6~p7。 可参考的一般选型指导: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外壳、管板、管束和封头等部件组成 ,图3-1为结构示意图。
1—管箱;2—管程接管(管嘴);3—管板; 4—壳程接管(管嘴);5—管束;6—浮头 图3-1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管壳式换热器通常有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和浮头式三种型式。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圆缺率 圆缺率是折流板窗口高度与壳径的比值。如果圆缺率太小,流体将会呈 喷射状穿过窗口区域,不均衡的通过折流板的分区。若圆缺率太大,流体 将会在折流板的边缘短路,并且不会在折流板分区形成错流。
图3-10 折流板圆缺率 表3 圆缺率与壳径的关系 最小 最大 一般范围 最佳值(范围) 0.25(单相流)
程。
当管程流体的传热系数低于壳程的3/5以下,雷诺准数低时,选用波纹管能
大幅度提高管内传热系数。
图3-5螺纹管示意图
图3-6波纹管示意图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管径
换热管一般推荐选用外径为19 mm的管子。对于易结垢的物料(一
般认为污垢热阻大于0.00034 m2· K/W),或允许压力降较小时采用外 径为25 mm的管子。对于如再沸器等有相变的换热环境多采用32 mm
密封条 密封条也称旁路挡板,它主要是为了防止流体由壳内和管束之间
旁流。一般固定管板式和U形管式换热器不必使用密封条,因为这些 设备壳体于管束外径间隙不大。在有相变发生的设备中,即使间隙 很大也不安装密封条,因为密封条会影响到汽相和液相的分离。
假管 假管可防止中等或大型换热器壳程中部流体的旁流,其设置于分
② ①
特性
适用范围
ϕ25×2.5
325~1200
2,4
3,6
ϕ19×2 ϕ25×2.5
△
浮头 式
GB/T 28712.1 —2012
325~1900
2,4, 3, 4.5, 6, ϕ19×2 6 9
◇
ϕ25×2.5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
TEMA标准中规定的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