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J•托马斯•魏德博 士:进行了学校环境的评价研究。他的研究成 果为人们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教学环境提供了最 初的量化手段和方法。 不过,他把教学环境只作为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 分或一个因素来研究的。 这时期的教学环境往往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 融为一体,独立的教学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

⒊ 交往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
认为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是师生双方教学的场域, 更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通过课堂交往,促进学 生在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 提高。

课堂教学环境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内比较倾向于 控制取向和功能取向,近些年来交往取向课堂 教学环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谢利民 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 社 2003年 李秉德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田慧生 《略论教学环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 趋势》外国教育研究 1995年 郭成 《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 西南 师范大学报 2001年 李红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环境的反思与 重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 向丽君 唐玉光 《教学环境创设:高校有效教学的 保障》 现代教育论丛 2005年
七、课堂教学环境的现实反思
⒈ 控制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 控制取向着眼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控制,通 过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与控制,建立良好的课堂秩 序,以便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局限:忽视学生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 缺乏必要的科学基础 割裂了教与学的统一


⒉ 功能取向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注课堂教学环境对师生双方发展的影响。以功能 主义为基础。 对学生学业成绩方面有积极作用 局限:⑴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加强课堂教学环境的 建设,忽视全面发展 ⑵只强调环境对学生的作用,忽视学生在环 境中的作用。 ⑶造成功利主义的泛滥。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动机,课堂 行为和学习成绩等施加着潜在而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谢利民 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六、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的策略
(一)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有利于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 生情操,激励学生向上。 2科学性原则:建设和美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3实用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本着经济, 有效的宗旨进行。

五、教学环境功能

导向功能: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 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凝聚功能:主要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 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 儿童聚合在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 感。 陶冶功能: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 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教学的物理环境 它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 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或物质基础。包括: 1教学场所 是学校的自然地理位臵,也是学校建筑物所在的 地方,它从整体上规定了学校宏观的环境面貌, 是能否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包括校址的选择, 占地面积的大小等。
2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否完善、良好直接关系 到学校物理环境的质量。 教室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桌椅是 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另外,实验仪器、 体育器材和各种电教设备等教学用具也是教学活 动必不可少的。 3教学信息:教学过程是一个各种信息互相传递、 接受的过程,教学活动所传递的信息构成了学 校信息的主要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信 息的输出源和接受源。
局限性: 有的强调教学环境的物质因素 有的重视教学环境的空间因素,并将教学环境等同 于课堂环境 有的强调教学环境的心理因素, 有的突出的是教学环境的外部因素 有的强调教学环境的客观条件,等等。 揭示了: 教学环境是一个内涵动态变化、不断拓展的开放性 概念。

三、教学环境内涵
教学环境:指对教学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 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 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 环境。 狭义的教学环境:指的是学校教学环境,我们一般 指的就是狭义的教学环境。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中把教学环境分 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类型。 物理环境: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所处的客观环境。 心理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里环境。

3.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利 观点: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心理环境忽略了物理环境。 4.代表人物:国际教育评价会(IEA) 观点: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 学习场所。 *把教学环境的外延无限扩大,混淆了教学环境与其他 环境的界限。 5.代表人物:美国学者RL辛克莱尔 观点: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 *相对全面。但不够准确和具体。


吴立刚主编的《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1998年)中指出: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 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培养人,造 就人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 张楚廷所编《教学论概要》(1999年)中指出: 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 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和。
参考文献:谢利民 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参考文献:田慧生 《略论教学环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外 国教育研究 1995年
二、教学环境的概念
(一)关于国外教学环境概念的几种界说
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技术学家F.G.诺克 观点: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 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 *强调了教学环境的物质因素,忽略了心理因素。 2.代表人物:澳大利亚学者著名教学环境问题专家 巴里.丁. 弗雷泽 观点:课堂各种因素的集合 *把课程等于课堂环境,理解过于狭隘。



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励师生 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 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 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健康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 康状况具有重大影响。


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 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 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时期最大的研究项目是SER研究,“学校环境 研究”的简称,包括两个方面: ①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②具体研究学校环境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 这时期的特点: ⑴理论研究偏重于学校物理环境的研究 ⑵教学环境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同步发展 ⑶注意到了理论的善及工作。

⒋教学环境理研究的活跃期:70年代中后期以后 重点:由物理环境的研究转向了社会心理环境 7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对60年代教学环境研究 进行总结,评价。 80年代后:教学心理环境问题的研究课题占优 势。

3 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内涵有以下规定性: ⑴规范性: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育人 的规范要求。 ⑵可控性:人们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不断的对 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使教学环境向着 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方向发展。 ⑶纯化性:为实现教学目标各种环境因素都经过 了一定的选择、提炼和加工等纯化处理。 ⑷教育性: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具有教学 意义。
(二)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的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对教 学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把各种因素 有机的协调成为整体。 2增强特性策略:环境控制者可以通过增强或突 出环境的某些特性,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 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的行为,以达到预 期的目的。



3利用优势策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环境 条件,为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4筛选转释策略:要对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各种 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转化处理,实现信息优空, 使信息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5自控自理策略:教育者不仅自己要重视调节控 制教学环境,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调节控制教学 环境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 力,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和管理教学环境。
wenku.baidu.com
(二)关于国内教学环境概念的几种界说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年)中指出: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 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1991年)中指出: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 综合。 田慧生、李如密合著《教学论》(1996年)中 指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必须的诸客 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教学环境
目录
◆教学环境研究的历史 ◆教学环境概念 ◇关于国外教学环境概念的几种界说 ◇关于国内教学环境概念的几种界说 ◆教学环境内涵 ◆教学环境特点 ◆教学环境功能 ◆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环境的现实反思
一、教学环境研究的历史
(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⒈教学环境研究的萌芽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 心理学家勒温:关于心理动力场理论的研究拉 开了环境研究的序幕。他将物理学中“场”的 概念移植到了心理学领域,并以此出发点来研 究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动 力场”中发生的,他所说的动力场包括人和环 境的两个部分。由此提出了,行为随人和环境 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不过,他指的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

(二)教学的心理环境 1校风、班风: 校风:一个学校所形成的社会风气,它是学校 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 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班风:是校风形成的基础。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 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里倾向。

2 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包括师生 的心境、态度和情绪波动以及课堂秩序等。

⒉教学环境研究的沉寂期: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 后期 这时期教学环境受到了人们的忽视和冷落。 安德森和布鲁威尔:1946年关于教师和学生课 堂行为的分类研究。 威肖尔:1949年关于课堂社会情感气氛的测量 技巧的研究。
⒊教学环境研究的发展期: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 侧重点:学校物理环境方面 这时期以实验研究为主。较为著名且有影响的 研究有: SER研究,F•比伦关于教室内光线、颜色对学生 影响的研究,R•L•辛克莱尔的研究,哈罗德•L•科 恩关于新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研究等。
3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 的心理关系。包括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 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

四、教学环境特点

1 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教学环境区域是一个 外在封闭性与内在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2 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教学环境的主体是学 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尤其是教师和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