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3年高考历史 各地模拟分类汇编 史学的转型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的转型
1.(2013·上海闸北一模·15)“历史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做了各种思考,梁启超的回答最可能是( )
A. 口耳相传的传说
B. 经过调查与研究的纪事
C. 全体国民的故事
D. 国民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答案】C
2.(2013·上海普陀一模·33)梁启超曾经这样写道:“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

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世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有史实作为立论基础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3.(2013·上海嘉定一模·35)“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答案】D
4.(2013·上海黄浦一模·3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中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
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

”作者在此想要说明的是
( )
A.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能客观地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
【答案】A
5.(2013·上海虹口一模·31)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作者是要表达( )
A.历史学是人类有选择地记录的结果
B.历史学是历史学家不断解释解读的结果
C.历史学会因人类认识增长和史观变化而变动
D.历史学就是历史本身的一次次复原重现
【答案】C项3分,A、B项1分,D项0分
6.(2013·上海虹口一模·32)刘知几说“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 梁启超说: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这种变化从历史来看最能说明( )
A.传统史学和新史学都很注重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B.历史学的变化根本在于社会文明进程发生变化
C.中国新史学产生完全是西方历史学传入的影响
D.梁刘之区别主要在于史学发展的宗旨不尽不同
【答案】B项3分,A、D项1分,C项0分
7.(2013·上海虹口一模·14)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据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聘……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随尺寸之窗,而
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

”其主要观点是( ) A.历史事实必须经由历史想象展现 B.历史过程离不开历史想象来充实
C.历史想象必须依托历史事实为据 D.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可纵横联系
【答案】C
8.(2013·上海奉贤一模·27)以下对反映历史题材的照片和绘画史料价值的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照片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过去的真实翻版
B.绘画是画家所作,只要不虚构,便是过去的重现
C.照片和绘画若非为当时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D.照片和绘画都不等于过去,而是通往过去的路径
【答案】D
9.(2013·上海闸北二模·32)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

这一观点与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最一致的是( )
A.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B.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10.(2013·上海闸北二模·30)马克·布洛赫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C
11.(2013·上海普陀二模·34)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
生。

”对材料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C.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12.(2013·上海闵行二模·34)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
C.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D.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
【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
13.(2013·上海闵行二模·18)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答案】B
14.(2013·上海虹口二模·31)口述历史多以面对面采访的形式进行,被访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较为放得开,较少顾忌和约束,不会像书面文字那样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而且许多问题都是随机提出的,需要被访者马上回答。

关于口述历史,何兆武先生曾经做过非常精辟的论断,认为它“往往比当事人的回忆记录更有价值”。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口述历史就是直接采访互相问答或当事人的回忆录
B.史家与当事人面对面采访问答的信息更具有真实性
C.面对面采访会更大可能防止当事人对历史涂脂抹粉
D.当事人回忆录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都有历史价值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15.(2013·上海虹口二模·1)学者杨奎松曾说:“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

”这是说( )
A.历史研究是察觉未知的秘密B.历史研究是获得历史真相
C.历史研究是拼接历史与现实D.历史研究是追索历史原因
【答案】B
16.(2013·上海崇明二模·10)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 )
A.农耕文明的演进B.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中央集权的加强D.西学东渐的深入
【答案】B
17.(2013·上海长宁、嘉定二模·26)梁启超对“史学革命”所做的贡献,不包括( ) A.批判旧史学,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牒
B.强调借用西方学说探讨社会进化之理论
C.提出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D.强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历史
【答案】D
18.(2013·上海松江三模·30)汉武帝“独尊儒术”、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当前的“孔子热”。

以下各项中,能够比较恰当的解释孔子“命运”的史学观点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A
19.(2013·上海浦东三模·31)“十口相传为古”、“路上行人口似碑”、“网络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这说明口传资料( )
A.较文献记载更有价值B.是早期史料唯一形式
C.与碑文具有同样价值D.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答案】D项3分,B、C项1分,A项0分
20.(2013·上海虹口三模·5)有位学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
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
C.历史著作的编撰,其客观性、科学性是否存在和真实而令人怀疑
D.历史学家凭其掌握的资料,阐释历史事件因果而重建历史的真相
【答案】A
21.(2013·上海虹口三模·15)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表2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C
22.(2013·上海浦东一模·37)“最古老的猎豹”(10分)
2012年8月2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了一篇撤稿声明:“最古老的猎豹可能来自中国”说法不成立。

发此声明的是中国学者,撤回的论文是《一种上新世晚期的猎豹,并论猎豹的系统演化》,这位学者是该文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一位丹麦动物学家。

调查发现中国学者研究所依据的化石来自化石贩子,“那个贩子告诉他,化石标本出自和政县的哪个地层里,他就以为是了”。

事实上那里的黄土里并没有这类化石;当事人后来承认化石经过石膏修补,也承认没有将化石部分和石膏修补部分区别开来——最诡异的是,论文第一作者竟然没有亲眼看到过化石标本。

——材料摘自《中国青年报》
问题:
(1)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两位研究者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6分)(2)作为史学研究者,要撰写出信史,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4分)
【答案】(1)(6分)
水平1:(6分)解题思路:一是证据,历史研究需要证据,且是多重证据,对证据要进行辨伪
(要真实);二是关注证据与结论关系,研究者没有亲历考查证据,在证据不充分时轻率结论。

·本案两位研究者依据的证据不真实(史料有伪造的嫌疑,并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色彩),不够充分(或历史研究需进行多重印证),当事人没有对史料进行实地、多角度的全面考察,就轻下结论,违背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第二位作者做出撤稿声明,从历史研究者角度应该提倡。

可酌情给分。

水平2:(4分)
·研究者没有对史料进行甄别和实地考证(2分),中国学者仅凭借化石贩子的一面之词得出结论(1分),第一作者在没有亲眼看过材料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过于随意。

(1分)
其他答案:0分
(2)史才,即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史学,即丰富的史料、渊博的知识;史识,即独到的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史德,即坚守职业道德、心术端正。

(4分)
23.(2013·上海静安一模·40)新史学革命
1901年,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过渡时代论》,其中说:“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

(过渡时代)“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也。

”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简述梁启超所提及“过渡时代”的特征在“新史学”中的反映。

(12分)
【答案】
分层评价:最高层次:新史学的特点反映全面,且在“过渡时代”中找到相应的“特征”(10—12分)中间层次:新史学两方面特点,且在“过渡时代”中找到相应的“特征”(5—9分)较层次:新史学一方面特点,且在“过渡时代”中找到相应的“特征”(3—4分)最低层次
(0—2分)
24.(2013·上海嘉定一模·41)历史的功能(25分)
对于历史的功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材料一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构成民族精神特点的东西。

——伏尔泰
材料二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
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托马斯·杰弗逊
材料三以求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洞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何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世宪法章程之书。

——梁启超
材料四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

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孙中山
问题:
(1)分析上述观点对历史功能看法的异同点?(不得照抄材料)(6分)
(2)梁启超的政治和史学贡献主要有哪些?(4分)
(3)你如何看待上述对历史功能的观点差异?(15分)
【答案】(1)都主张构建过去与现实的关联;都主张学习历史服务于民族进步或人类事业等。

(3分)材料一、二侧重于从人的角度谈价值,较微观;材料三四侧重从改变民族落后的宏观角度谈价值等。

(3分)
(2)政治贡献:与康有为等一起发起“公车上书”提请变法;创办《时务报》鼓吹维新;参与百日维新运动等。

(2分)
史学贡献: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评中国传统史学。

呼吁进行“史学革命”,提倡建立新史学等。

(2分)
(3)本小题共15分,具体按以下标准评分: 观点3分,史实4分,论证5分,组织3分。

参考角度:与时代背景有关、与国情有关、与理想追求(政治信仰)有关等;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体现了中西文明交融等。

个人在特殊时代下的个体认识,是时代的产物。

25.(2013·上海奉贤二模·36)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8分)
(3)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答案】(3)本小题总分2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