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习语与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9年1月JAN. 2009
第20卷第1期
VOL.20 NO.1中西习语与文化内涵
司徒平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28041)
内容提要: 英汉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来自不同文化的习语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给人不同的文化联想。
从中西方习语看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
本文试以文化内涵为视角来欣赏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习语;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9)01-0061-03
引 言
习语是语言的精粹,是语言中最普遍、表达力最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分。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的习语。
由于各民族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衍生出来的习语因其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不同的文化联想。
文化内涵是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的映射。
文化联想意义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的习语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概念相同的词语所构成的习语,因其文化内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本文试以文化内涵为视角,通过欣赏中西方有关衣食住行和人生理念方面的习语、谚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服饰习语和文化内涵
在西方,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
受《圣经》影响,衣服的内涵是遮盖、慷慨和美德。
《圣经》告诫人们:Women adornthemselves in proper clothing with modesty and sobriety(穿着应正派合宜,应以廉耻、自守为妆饰);Charm is deceitful,and beauty is vain(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Aboveall, maintain constant love for one another, for love covers amultitude of sins(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恶)。
《圣经》还有这样一个句子:And to him whowishes to take your tunic, yield to him your cloak also(那要拿你里衣的,连外衣也给他)。
习语Give someone the shirt offone’s back(把自己最后的一件衬衣也送给别人)就是出自
4.5—),女,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
研究。
《圣经》,意为极其慷慨。
出自《圣经》的习语还有 Do notuse unshrunk cloth for patch(别用没漂过的布作补丁)意为补得不当,破绽更大。
to tear one’s clothes (撕裂自己的衣服),意为极度悲伤或愤怒等。
由此衍生的习语有:Educationclothes you for the naked challenges of life(教育给你穿上衣衫,以面对生活赤裸裸的挑战);Wisdom brightens a man’sface(智慧使人脸上放光);keep one’s shirt on (保持镇静);lose one’s shirt( 失去全部财产);Every shoe fits notevery foot(不能以己度人);Clothes do not make the man(人不在衣)等。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朝代都产生了体现当时生活的成语,如“袖里乾坤”、“羽扇纶巾”、“衣冠楚楚”、“红袖添香”、“长袖善舞”、“绵衣夜行”、“衣冠禽兽”等,但这些成语多为贬义。
也有些成语体现贫穷的生活状态,如“衣不遮体”、“衣衫褴褛”等。
有一谚语体现了中西方都崇尚的一种生活境界:Plain living and highthinking.(朴素生活,高尚情操。
)
二、有关食物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1. 有关主食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人活着不单单靠食物),受其影响,西方的很多谚语皆由此衍生而出。
如All healthy people like their dinner, but theirdinner is not the main object of their lives(一切健康的人都吃得很香,但是吃饭并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Eating tolive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living to eat(为了活而吃比为了吃而活更有意义);We eat for living not live for eating(吃饭是为了生存,但生存不是为了吃饭)。
这与我国“民以食为
总第20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62
天”(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的传统截然不同。
圣经中还有一句Or what man is there among you who, when his son asks himfor a loaf , will give him a stone(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to 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求怜悯却遇到铁石心肠)以及the meat-pots of Egypt(埃及的肉锅)意为物质享受、肉欲生活,都是出自《圣经》。
虽然西方人的主食是面包,有许多与 bake(烤)、bread (面包)相关的习语,但在这些习语中bread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面包,而是代表着“食物、必需的营养、生活必需品”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内涵。
与此相关的习语还有很多,如half-baked意为没有考虑成熟或是完全成形的想法;a bread andbutter job指用以谋生、赖以生存的工作;to have too much/a lot on one’s plate字面意思是盘子里的食物太多而吃不了,由此引申为要加以注意或负责的事太多了。
中国是农耕国家,中国人的主食是米饭,相关的习语有“吃白饭”,意为只拿好处不做事,“家常饭”比喻司空见惯的事,“大锅饭”比喻平均分配的方式,“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相当于英语的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无材料难办事),“生米做成熟饭”相当于英语的It is no use crying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
汉语还有许多体现贫富不同生活方式的习语,如“粗茶淡饭”意为饮食简单,生活俭朴,“山珍海味”意为罕见昂贵的食品。
另外还有从中国的特色早餐“煲粥”衍生出“煲电话粥”、“煲网”等习语,意为长时间的聊天。
有一谚语体现了中西方共同的文化理念:There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相当于汉语“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意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不劳动者不得食。
2. 有关蔬菜和调味品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英语中有许多借用如蔬菜、调味品等小物品为喻体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简洁骇异。
如《圣经》中有这样一个习语: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
盐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调味、杀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种功用,因此人们将它用来指平凡但是性格和行动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即社会中坚分子。
类似的习语还有:take something with a pinch/ grain of salt意为对某事半信半疑;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变化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在这里spice被比喻成生活的一种调味剂和刺激;A goodappetite is a good sauce(饥不择食);the carrot and stickapproach相当于汉语中的恩威并施;hot potato意为烫手的山芋,用来指棘手而麻烦的事情;spring like mushroom 相当于汉语中的雨后春笋;as cool as cucumber相当于汉语中的泰然自若、从容不迫;full of beans 用来形容人精力充沛;spill the beans指有意或无意的泄漏消息等。
而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烹调注重味道,讲究色香味俱全。
有关饮食的成语谚语丰富多彩,如“众口难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香味形”、“融为一体”等。
三、有关住所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西方主要以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为主导。
西方人提到“家”用的是这样的谚语: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家是心之所系之处);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行遍天下路,还是在家好);Men make houses; women make home(有男可建房,无妇不成家)。
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stand(家庭内讧难维系),此谚语也是出自《圣经》。
对于西方人,“家”的内涵意义是与“爱”、“和睦”、“建造”分不开的。
中国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导,中国人世世代代视故土为尊,不喜欢游牧漂泊,有许多成语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思想,如“熟土可依”、“远土不亲”、“家人思聚”、“四世同堂”、“背井离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等。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故乡永远是能够接纳自己的宽容之地。
这都体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区别所在。
不过无论中西方,在对“家”的认识上有一点是一致的——对每个人而言,家都是他的城堡和要塞(The house of every one is to him as hiscastle and fortress)。
四、有关时间和工作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西方人对时间和机会观念的形成大多源于《圣经》。
《圣经》告诫人们要:Forgetting the things which are behind andstretching forward to the things which are before(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因为神不偏待人(God is not a respecter ofpersons.)。
受《圣经》影响,西方人信仰人人平等、机会平等,人们崇尚positive or ambitious(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与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原则形成极大的反差。
他们一向勇往直前,认为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鸟儿先到先觅食);Fortune favors the bold(勇者天佑);Life, tobe worthy of a rational being, must be always in progression(人生必须永远前进,才不愧为有理智的人)。
他们视成功为人生的一大追求,因而他们热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
他们认为Every day of your life is a leaf in your history(生命中的一天就是你历史上的一页),要Take time by the forelock(把握目前的时机)。
在西方人眼中,一切明智的工作都具有三重性:诚实、有用和令人愉快(All wise work is mainly three-fold in character. It is honest, useful, and cheerful)。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强调辨证思维。
他们对世俗生活呈现出温和、内倾的性格特点。
中国人向前看时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试图从失败中寻找出一些教训来,“失败是成功之母”(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人们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表现自我。
“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Abig tree is easily destroyed by the wind;A famous person isjust like the big tree, and a well-known person will be easilyexposed to the public criticism) 正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
2009年第1期中西习语与文化内涵
63
这与西方人It’s squeaky wheel that gets the oil.(吱吱叫的轮子先上油)的思维方式形成极大反差。
五、有关宗教信仰的习语和文化内涵
在西方,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多受《圣经》的影响。
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常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上帝赋予每一个人的恩惠和幸福是公平的,但需要我们每个人想办法去寻找;二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就会获得幸福(上帝的恩赐),因为上帝恩赐勤劳的人。
这类习语常见的有:Man proposes, 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gives every birdits food but they must fly for it (上帝为每个人创造了幸福,但要得到这个幸福还得自己去找);God give the cow, butnot by the horn (上帝赐牛于你,但不会给你牵到家);God helps the sailor, but he must row (上帝保佑水手,但水手还地自己划船)等。
受其影响,西方人推崇企业家精神,欣赏那些不是靠裙带关系或屈服于权贵,而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白手起家的人。
他们常常抛弃自己原本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险、创业和拼搏。
在中国有些人信奉佛教、道教,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有
“听天由命”、“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
受其影响,有些人喜欢依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就有“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形发生。
这些习语、谚语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 语
从文化内涵视角,通过观察比较英汉习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我们看到中西之间的文化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中西方习语的欣赏,我们在认识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更加认识我国的文化;在珍赏我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用的东西。
从文化内涵视角看中西习语文化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更好地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杨佑方. 英语圣经词源[M].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2] 彭庆华. 英语习语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3] 连畔. 英语格言精华[M]. 香港: 上海书局有限公司, 1979.[4] 李佳琪. 无敌必备成语典故[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4.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Proverbs
SI Tuping
Abstract: Idioms and proverb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There are many idioms and proverb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se idioms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ultural-associated meaning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idioms and proverb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our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so as to guarantee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