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琳琳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04期
安阳市是农业大市,是原农业部规划的粮、棉、油、菜优势种植区域,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丰富。

近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生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突破;农村事业健康发展,乡村发展显现新面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2018年,安阳市增加产值195.1亿元,增幅3.2%(按可比价计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834元,同比增长8.3%。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一)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

安阳市粮食单产和总产实现大幅度提高,不仅解决了全市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还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调出地。

特别是2002年以来,全市通过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政策,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推广先进适用的种粮技术,引导粮食规模经营和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等措施,夯实了安阳市粮食发展的基础,使全市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稳步提升、持续发展的阶段,用实际行动创造了安阳市粮食生产十三连增的辉煌成绩。

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75.2万t,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较好
自2009年以来,安阳市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并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列为全市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使安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原来的不足100家发展到现在的408家,固定资产总额也达到71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45亿元。

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0家。

随着农业产业化由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向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的集群化发展,安阳市农业产业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安阳市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调优农业种植业结构,稳定小麦面积,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

安阳县瓦店乡广源农业种植合作社,以示范为引领、以订单为核心,在安阳市及其周边种植优质强筋小麦4.67万hm2,平均每667 m2增收150元,形成了“粮食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科研与技术推广+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实现了优质小麦订单规模化生产。

(四)都市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安阳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两圈、两岭、三区、三带”的空间布局,明确了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思路,不断拓展园区功能,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累计达到165个,面积5.9万hm2,园区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收入5000多万元。

安阳市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3个,位居全省前列。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
创新以航空植保为代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全市建立了5个国家级、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2013—2015年,汪洋副总理先后3次到河南视察时现场观摩了植保无人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6年5月8日,《人民日报》以《绿色农业,节本增效咋实现?——来自河南安阳的调查》为题,专题报道了安阳市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开展绿色防控等以促进节本增效,成为河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的一大亮点。

(六)大中型沼气建设数量全省第一,技术全国领先
安阳市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164座,形成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机制,被原农业部誉为“安阳模式”。

安阳县永和镇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是全国5个基地之一,而且是唯一整镇推进的示范基地。

同时,全市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面积累计达到2.67万hm2。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
农村房屋大量闲置,农村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一些传统村落凋敝甚至走向消亡,乡村记忆消失,文化流失严重。

(二)农民老龄化
许多农村地区支撑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妇女,是“386199”部队,“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三)农业副业化
虽然近年来现代农业不断加快发展,但这仍只是存在于一些区位条件好、资源优势突出的局部空间和点位,大量面积的则是小规模、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兼业农业、老人农业。

(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乡村治理落后,农民的法制意识比较薄弱,现代文明程度低。

(五)农村生态环境退化
不少地方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农膜、农药、化肥超量施用,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总体而言,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四化”同步最大的短板,农村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

三、对策
安阳市农业农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的讲话精神、2019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河南省代表团审议的讲话精神和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积极探索具有安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2019年,安阳市要实现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3个贫困村退出,确保不出现返贫、不出现新的贫困户。

2.强化脱贫攻坚措施落实。

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六大行动,实施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环境整治四项工程,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坚持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态和生产“三统一”,全面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确保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走高质量特色化的路子。

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推动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坚持质量兴农,完善乡村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3.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突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搭建农村流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4.以农民增收为导向。

建立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发展增值收益。

(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1.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編制或修编。

2.加强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建设,全市200个示范村确定试点、逐步推进,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的作用。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精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75-85示范村工程”,即重点打造75个省级示范村和85个市级示范村。

通过一年的努力,安阳市150个村要达到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建设标准,引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完成所有县(市、区)市场化运作省级达标验收;高质量完成农户无害化改厕任务50万户;新开工建设模块化集中污水处理站90个。

全市90%的村庄要基本达到美化、亮化、绿化、硬化、文化“五化”标准,绿化覆盖率达到25%。

4.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下乡。

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以及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1.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2.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安阳市省级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县(市)建设任务。

着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形成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持续抓好乡村治理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立乡村振兴包乡包村长效工作机制,从市直及县(市、区)机关选派优秀科级干部挂任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专职书记,向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派驻第一书记,实行市、县(市、区)领导分包示范乡镇、示范(试点)村工作机制,凝聚发展合力,打造工作亮点。

2.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稳定。

3.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