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
摘要 (2)
一、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2)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
2.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3)
3.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4)
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
1、硬件资源不足或利用不够 (4)
2、软件资源短缺 (5)
3、存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 (6)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6)
4.1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合理 (6)
4.2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6)
4.3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不准确 (7)
5、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8)
6、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9)
7、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并且信息技能存在差异 (9)
四、对于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10)
1、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确保设备配置 (10)
2、正确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形势 (10)
3、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11)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12)
5、加强学科间的课程整合 (12)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 (13)
6.1 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 (13)
6.2 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13)
6.3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4)
摘要: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深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成果迅速推广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管理中,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多元化的必然因素,培养信息人才,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实行信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教育现状,综合分析了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迟,发展快,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所拥有的经验并不像其它学科那样众多,优秀,并且要随信息技术发展而变化,无法长时间固定其课程规范及范围。

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不仅仅是教师、教材资源的配备,更需要计算机等设备的配备,这就需要资金的援助,而这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

因而要做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步普及,针对我国目前国情而言,有一定难度。

一、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国际商务用机器公司(IBM)的三位热心于教育的研究人员就在其IBM650型计算机上连接了一台打字机作为教学终端教小学生二进制算术,这堪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CAI)的开端。

此后,计算机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逐步在美国各国各地中小学开设。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据美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在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可知: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在1999秋季(学年初)全部接入互联网,至此,美国
中小学全部上网的目标基本达成。

据统计,中小学学生电脑拥有率为每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每9名学生则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75%的学校1996年是拨号上网,而3年后的1999
年63%的学校已经变换为专线上网,剩下的23%的学校更换为其他上网方式(如ISDN、无线连接、光缆调制解调器等)。

美国中小学中要有50%的教师在2001年前有能力将高水平的教育技术及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融入中小学课堂中,而学生拥有现代多媒体电脑的比例将提高到20%,接受计算机使用和因特网方面的综合培训的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在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美国各地方政府机构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如纽约州每年将会有20亿美元用作信息技术教育开支。

其次,企业积极参与。

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特别重视企业参与。

2.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日本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

在1984年发表了“微型计算机应用进修课程标准”,1995年有总结为“关于微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普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方针,由文部省首次公布。

1986年4月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向政府提交的四次咨询报告中,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应当承担的任务在于“积极、认真地培养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日本文部省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以支持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日本文部省规划,到2001年所有的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及到2003年所有的小学实行网络化,以构筑信息通信环境及信息活用环境。

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该计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所有的科目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

中小学通过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教学实现学生在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
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

据报道,日本邮政省将与文部省合作,编写适应新形式学校教育要求的电子教材。

3.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英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1981年英国学校委员会(School Council)在其发给英格兰、威尔士地区所有学校的《实际课程》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

随着社会信息化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开设,并认识到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新一代生产者,就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1999年,英国政府公布的《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是:通过教学尽力促进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究、分析、辨别和进行有创意的信息加工;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快速获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知识和经验。

2000年,英国在认真研究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新性质与新任务的基础上,推出第三版国家课程,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此时英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连上因特网,45万名中小学教师和900万名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和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英国教育和就业部2002年的一项调资(HFO Systerm Three)表明,调查所采访的2073个学生中80%的家庭中有电脑,68%的家庭中电脑能与网络连接。

极高的电脑网络普及率为英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ICT 与课程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多媒体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掌上电子书刊、个人数码助手等各类专用软件和音序器等信息技术、也为英国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程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资源不足或利用不够
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在有限
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
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中小学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有许多学校甚至不太重视它,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能共享素质教育资源,扩大学习的自由度,建构崭新的教学模式,繁荣教育科研,最大限度地开展区域教育合作,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人才质量观。

应该讲,电脑及其网络应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然而,许多学校虽然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由于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偏颇,形式化操作计算机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重硬件轻软件,重效应轻效果,使花大量资金购置的硬件设备有的只是用来装潢学校的门面,点饰学校的形象,以应付参观检查。

一些老师在竞赛或观摩教学中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在日常教学中仍固守“粉笔+黑板+口语”的教学范式;有的学校虽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时数少,仅是为了满足开课的需要,只让学生练练打字,玩玩键盘而已;办公现代化虽在一些学校得到实现,但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却没有有效利用计算机。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走过场或图有摆设的形式化现象,是难以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软件资源短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条件相差很大,同一地区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计算机硬、软件,网络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有的边远山区中学甚至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更不要说互联网、学生用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作为一项综合高科技系统工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无疑需要包括电脑、网络、软件开发等企业的先进技术支持。

网络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软件开发在不断升级完善。

部分商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
对参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处于支配地位。

一旦学校不再购买提供技术平台的商家的软件,原有的系统就失去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已有学校因为无资金购买原来提供技术支持商家的升级软件而处于困境。

3、存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已启动信息技术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边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却无法染指电脑,更不用说网络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的分化虽然使得已利用信息技术武装教学的学校成为数字化的受益者,但也引发了教育发展的失衡现象。

目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局限于添置硬件设备、网络建设滞后的层面上。

有的学校电脑没有上互联网、教育网,网络方面人才也很缺乏,导致城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传送到农村地区实现共享。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4.1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个教育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最主要的目的即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技术教材的设置一定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但是在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对于学习内容和目标都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中表现为内容太难,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是内容简单重复,使学生容易丧失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信息技术课程也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主,没有真正的结合实际操作练习,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4.2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

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
定相差甚远。

我曾实习的学校就严重存在此问题,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如果按照
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4.3信息技术教材与所处环境存在差异
(1)重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现行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这类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一打开就如同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会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或者“学生来上课的目的就是想上网”的现象。

有些现行教材有主题活动应用设计,但提出的内容与活动方式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低于或高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或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或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地区差异的实际。

这些应用设计对部分地区的学生有如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2)教材重技术轻人文,忽视信息社会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教材中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人文精神,使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还要求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养成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或者Word, Excel 等。

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内容,有的教材甚至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4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不准确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都只重视考试科目,而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久而久之,容易挫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综合发展。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都以讲授和
上机练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推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其战略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一些学校领导人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他们一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又平时各地组织的各种有关教育教学的考核考察,信息课不在考核考察之范围内。

所以大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可开可不开。

即便是开设了这门课的却又重视不够,随便应付了之,不能保证其在中学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课时,随时受到其他主课程的冲击,使该门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也有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评优,专搞“形象工程”,花大价钱够买各种硬件设备,但在平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由于他们的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有关软件系统的学习操作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

但现存的明显不良倾向就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理解为计算机理论知识课,或局限于引导学生操作相关软件,视其为纯工具性的课程。

在具体教学操作上出现了按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片面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输和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软件使用方式,甚至强迫学生去记忆背诵有关概念理论,并围绕狭窄的知识点去考试。

这显然没有正确理解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
育课的意义及其目标任务,使该门课程的价值未得到应有发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程应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和动手实践过程,其目标就是设置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6、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初中学校由于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很多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又没有升学的压力,领导对该学科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

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数也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

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

在我国很多中小学中,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比较落后偏远的地区,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也可以担任,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如果学校的班级不是特别多,一个教师几乎担任了学校全部的信息技术课程。

这种现象,正反映了我国中小学阶段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教师本身的任职不规范,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再加上教学活动中一对多的关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加有难度。

7、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并且信息技能存在差异
对于具有基础设施的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使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网络的关系。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由于对计算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

在上信息技术实验课时,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多半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或是其他一些东西,信息技术操作内容的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游戏意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的连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的内容较多,再加上课时设置不足等原因,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好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各学校、各阶段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学生以前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致
使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

就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榆林的各个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不同,在进入初中后,当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有的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就强些。

由于以前的接触,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很快接受;但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他们明显就表现出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较差,教师讲授的内容接受较慢,甚至无法理解。

有的学生表示以前小学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上机操作时间较少或没有,几乎没怎么用过电脑,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过电脑,而好一点的学校虽然接触了这门课,但是当碰上期末考试,开会等情况时,这些课就被占用了。

四、对于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1、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确保设备配置
没有好的硬件装备和软件,就不可能搞好信息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电脑设备的匮乏已成为普及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农村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效合理地管理使用资金。

对于农村中学的大批资金的前期投入,政府应提供大头,甚至全部提供。

学校是个非赢利单位,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和科研上。

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只有教育上去了,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才可能进步和发展,企业才会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可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担部分教育投资,减少社会压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外不少成功企业家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所以有眼光的企业家,可以拿出部分资金赞助农村中学购买一部分硬件设备。

2、正确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形势
在中小学开展以计算机教育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适应新经济挑战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
经济的持续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两基”成果的巩固,这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必然走向之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就非常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它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先进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

”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固定的特色,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尝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处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各种技能,发挥想象力,尝试性地进行自主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掌握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和成果进行评价,在技能训练中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