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格律诗平仄拗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格律诗平仄拗救
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
包括四个方面: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
一、句数律诗、律绝、排律(长律)
二、押韵押韵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书是为帮助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
陆法言《切韵》“平水韵”虽为后出,但唐人作诗用韵与之相合。
律诗押韵的具体情况: 1. 偶数句押韵 2. 一般只押平声韵。
3. 不能“出韵” ,即韵脚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声调、主要元音、韵尾相同)入韵时,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可以选用邻韵字)。
三、平仄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
中古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对照。
律诗的基本句式(以五言为例):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
仄仄仄平平(丁)
(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一对相反的平仄)平仄的基本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一
联之内,平仄上下两联,平仄开头:五言仄起仄收式。
开头:五言平起平收式。
开头:五言平起仄收式。
开头:五言仄起平收式。
甲、丙开头为首句不入韵式,乙、丁开头为首句入韵式
(二)律诗的口诀与“拗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反映大致情况,但不尽正确。
律诗中,如果违反平仄格律,叫做“拗”。
一个句子拗了,诗人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加以补救,叫做“救”,“拗” 与“救” 合起来称为“拗救” 。
经过拗救的句子仍然是合律的。
1. 甲种句式关注三四字,口诀: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出四拗,对三救,一定得去救。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乙种句式关注第一字,口诀:一拗三救救孤平。
恐惊天上人。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注意:“孤平”只针对乙种句式而言。
3. 丙种句式关注第三字,口诀:三拗四救一必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种句式又称“特种拗句” ,往往用在尾联的出句。
山中一夜雨。
(三拗一必平)
4. 丁种句式注意第三字,绝不能改仄为平,否则就成了“三平调” 归纳“一三五要论,二四六不分明”之处。
练习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根据普通话读音判断古入声字符合以下条件的字通常是古入声字: 1.
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 b 、d 、g 、j 、z 、zh )而读阳平的字。
2. ue 韵母的字,除“瘸、靴”外。
3. Uo 韵母和翘舌声母相拼的字。
4. 声母f 、Z 、C 、s 和a 相拼的字。
符合以下条件的字通常不是古入声字: 1. 鼻音韵尾的字。
2. 读 zi 、 Ci 、 si 的字。
3. 韵母是 uei 、 uai 的字。
、陈彭年《广韵》、南宋“平水韵”
,即一韵到底,不能用邻韵的字(当首句相间” 。
相
对” 。
相
粘” 。
根据粘对的原则可以推导出律诗的句式构成。
(一)律诗的四种不同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甲种句式乙种句式丙种句式丁种句式
,是律诗的大忌。
四、对仗律诗一般在中间两联使用。
律绝大多不用对仗。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
律诗特有的对仗:
1.借对(借意、借音)
2.流水对(一联中的两句,字面对仗、意思相承)
第四章语法(一)
实词和句式
第一节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一) 1.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划分标准: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是语法功能)。
划分目的:讲清语言的组织规则(包括词的语法意义和句子结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
(二)词类活用主要跟名词、动词、形容词有关。
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名词——人和事物名称;主语、宾语、定语、谓语。
动词——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谓语。
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定语、状语和谓语。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概述
(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1.两个要素:“词有定类” ;语法功能“临时改变”
2.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
⑵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楚辞?渔父》)
人君无道,则内暴虐百姓,而外侵欺其邻国。
《韩非子?解老》
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汉书?郦食其传》)
(3)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衣弊履穿,贫也。
(《庄子?山木》)
小结: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的结果,词义固定,不是临时的。
词类活用是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了别类词的特征,词义不固定。
不过,有时一个词活用得久了,也可以可能转化为兼类词(王、衣)注意词的兼类与同形词的区别:吾欲之南海,何如?爱共叔段,欲立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三、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况(一)从左右,皆肘之。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二)桓公立,[石碏]乃老。
《隐公三年》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卒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三)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论贵粟疏》
请略陈固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四)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僖公二十三年》
(五)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
《魏书?陈奇传》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韩非子?显学》
出而哇之。
《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
四、词类活用的条件教材286-289 页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世之所谓贤士,莫若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
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
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附: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童子隅坐而执烛。
《礼记?檀弓上》
2.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公输》
3.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
4.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中山狼传》
注意:与一般主谓结构的区分: A 看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B 根据语境(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史记?商君列传》
劝学》
与臣而将四矣。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大江东去。
注:与“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区别江水又东。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注意:“岁”“月”“日”用作状语时的特殊含义。
1. “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率或经常性,含有“岁岁” 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
《汉书?文帝纪》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後已。
”《孟子?滕文公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君主)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
(《荀子?强国》)
2. “日”放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表示情况逐渐发展,含有“一天天地” 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五蠹》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贾生列传》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田单列传》3. “日”字用在句首主语之前,当“往日”或“从前”讲,用来追溯过去,也作状语。
例如: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
田。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
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第二节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使动用法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晋世家》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晋语》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盐铁论?非鞅》
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
《襄元》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小雅?信南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卒然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上》可省略宾语: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淮阴侯列传》刻削之道: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练习:孟子将朝王。
武丁朝诸侯。
涉间不降楚,城陷,贼以刃
胁降巡。
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又降霁云。
云未应。
二、意动用法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燕策》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月月”“日日”“的意思。
一天比一天”的意思。
《昭公七年》昭
公七年》《赵策》晋语一》
说林上》
《公孙丑下》
《公孙丑上》自烧杀。
《项羽本纪》张中丞传后叙》
前赤壁赋》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使动与意动用法的区别1.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则王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管晏列传》 2.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使动表示客观结果,是主语使宾语动;意动表示主观认识,是主语认为宾语动。
三、为动用法夫人将启之。
邴夏御齐侯。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佗脉之。
//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庄子?骈拇》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论语?宪问》//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吕氏春秋?报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襄二十二年》// 吾夜者梦夫人趋而来,曰:
尽心下》梁惠王下》
“吾苦饥。
”《谷梁?僖十》《魏公子列传》悲之如亡亲戚。
《郑世家》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附:双宾语结构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晋侯饮赵盾酒。
王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号曰将军。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愿归丞相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词序一、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谁(孰)、何(曷、胡)、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胡为至今不朝也?《齐策》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赵策》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离娄上》(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条件:1.全句为否定句,含有否定副词或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三)宾语用代词“之” “是”等复指(可在宾语前加“惟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隐六》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故人
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宾语本身是代词时,可用“之”来复指,构成“此之谓” 接前置。
比较: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淮阴侯列传》奚、安、恶、焉《公羊?定元》《论语?里仁》《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汉书?万石君传》 2.宾语是代词。
(唯)”表示强调)
斯之谓”“是之谓”“我之谓”之类的结构;若“是”作宾语可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孟子?滕文公上》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其他: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诗?邶风?日月》)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墨子?非乐》)二、谓语前置
强调谓语,在诗歌中则往往是押韵和平仄的需要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谁与,哭者?
(《礼记?檀弓上》)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梁惠王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豳风?七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三、定语后置只限于修饰性的定语(领属性定语不能后置)
(一)“者”字结构定语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齐策》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汉纪?赤壁之战》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二)定语借助“之”后置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之”与“者”相配合的鸟兽之害人者消。
《滕文公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四)没有明显标志,直接将定语放
在中心语后面的。
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
《孝文本纪》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陈文子有马十乘。
《论语?公冶长》金千斤,邑万户第四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主语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判断句的谓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
谓语所表示的内容与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亚父者,范增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一)主语+“者”,谓语+“也”。
亚父者,范增也。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晏列传》(二)主语+ “者”,谓语。
虎者,戾虫。
《秦策二》
《论语?为政》
(《论语?泰伯》)
离骚》《楚辞?涉江》(韩愈《马说》)
《吕览?疑似》(清稗类钞?冯婉贞)
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三)主语,谓语+“也”。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伯夷列传》楚,天下之强国也。
(四)主语,谓语。
夫秦,万乘之国。
贾生,洛阳之少年。
注意: 1、判断句谓语前可以加“乃、即、必、亦、则、皆”等副
词,加强语气;或加“维、惟”等语气词,引出谓语。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孙膑亦孙武后世子孙也。
《孙子吴起列传》此二人者,皆圣人也。
《韩非子?说难》子诚齐人也。
《公孙丑下》2、表示否定判断时,在谓语前加“非(匪)”。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邶风?柏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
《荀子?荣辱》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3、判断句的主语有时可以省略
二、判断句与“是” “为” 於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
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
魏其言是
也。
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 ,丞相言亦是。
唯明主裁
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内
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
馀皆莫敢对。
三、判断句的活用(一)表示比喻(二)表示某种曲折复杂的关系(三)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练习白起,小竖子耳 ! 《平原君虞卿列传》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齐桓晋文之事》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马王堆汉墓帛书)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晏列传》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楚策》
赵策》苏轼《贾谊论》。
《墨子?亲士》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