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通用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通用10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1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

”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

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

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

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

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2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意义深刻,耐人寻味。

夏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朗读,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学习的热情,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下面具体谈谈。

一、课堂结构简单化
整堂课夏老师设计了四个步骤:导入揭题,角色见面;初读感知,触摸角色;深读感悟,演绎角色。

步骤简单,突出了夏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整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式、探究式……方法灵活。

1、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时,夏老师利用课件,先以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夸夸葡萄,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这样,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2、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整个识字过程,夏老师始终注重儿童中心,把词语当成“词娃娃”,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当学生学会字音后,她说词娃娃藏到句子中去了,让小朋友把它们喊出来,这时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动态发展的。

3、读的形式多样化
夏老师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丰富了读的形式。

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夏老师在课堂上的一点缺陷,下面是我不很成熟的看法,我想和大家一起商榷:
1、学习活动个性化未充分体现
我认为朗读课文不是由老师指定学生而是让小朋友自己确定“我想让你来读"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

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要勇于去尝试。

3、关于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触摸角色”时,夏老师让学生读文中的角色,但是自己却并未进入角色。

我认为夏老师自己可以读读小猴子的角色。

夏老师可能认为自己扮演小猴子太滑稽,我觉得不需要有这个顾虑,老师的参与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总之,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者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进了文本,联系了生活,尊重了体验,感悟了生活,体现了夏老师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创新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3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

《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
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

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

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

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

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

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

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4
没听课之前,看到课文的题目,我就想:这是一篇没趣的课文。

不象我们低年级的课文,有各种各样吸引人的小动物,但听课下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是什么课文,只要老师引导的好,没趣的课文也能变得有趣。

下面我就浅略地谈一谈听课后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邵老师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邵老师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

邵老师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教学一自然时,邵老师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

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

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来体会。

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

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

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邵老师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

接着课堂公开交
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

最后,邵老师那着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5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教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资料主旨的明白等等。

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

罗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境。

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

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我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教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
女生读之后,经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终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

所以,本堂课罗教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巧妙引导,最终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

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

罗教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

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

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罗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

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

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

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

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当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

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
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

从这次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本事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并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

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

教,亦无定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当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

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6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

钱教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便、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

把学生的认识欲、积极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
美,钱教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述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并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

此时钱教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教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7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经过描述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教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
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教学中,周教师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一样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当学生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教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

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仅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仅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仅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仅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在这堂课中,周教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当周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一样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事,而培养这种本事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

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
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活力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经过自我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教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篇8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

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

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

课文中,无论是小猪,小牛,小猴还是土地爷爷,都很有个性。

这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舔舔舌头”“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学文章时,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去体会,去阐述,无疑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