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
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
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
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
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
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
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
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
大量的工
厂每天都在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而且越来越多的有污染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转向农村,而这些国家或者这些不发达地区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引入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致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
二是臭氧层遭破坏。
每年春季,南极上空大气中的臭氧层消失40%-50%。
近60年来,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已排放1500多万吨,目前年排放量竟达到100万吨。
三是土壤沙漠化,由于植被遭到破坏,过多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排放物日渐增多等原因,每年都有许多耕地变为沙漠,另有一些耕地丧失生产能力。
土地沙化正急剧缩减着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的国土。
许多地方因沙漠化趋势导致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
四是水资源污染,人类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其中受肥料和各种有毒化学品污染的不少于1/3。
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疾病死亡的人口达2.5万。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
所以更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五是海洋污染,是由人类向海洋大量排放废物或污物、有害物质进入海洋而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它使海水水质变坏,使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受到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进而危及人类健康。
六是绿色植被锐减,在过去1万年里,因开发农牧业、建设城镇而砍伐森林,使全球森林植被减少了1/3,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完全消失。
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场退化都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前者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上流失,河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灾害加剧。
后者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导致草场的鼠虫害加剧。
七是物种濒危,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生物种群的锐减,带来的后果将是人类前途的致命威胁。
因为每一种生物都是由几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自身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每一种生物的基因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资源,物种的减少将是我们人类巨大的损失。
八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变暖,并将使南北极的冰层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地区可能被淹,不少岛屿面临消失的危险。
九是人口增长过快。
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到203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
地球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过多的人口会对生存空间造成压力,需要更多的资源能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我们必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人类有着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卓越能力,能够为自已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失去节制,或者只求得局部的发展,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整体破坏,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最终使人类失去必要的生存环境。
曾几何时,公元前的巴比伦,曾经沃野千里,树木葱郁。
然而,由于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漫漫黄沙已使具有灿烂文明的巴比伦王国从地球上销声匿迹。
数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也是物产丰盛,农高发达。
然而,由于无节制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昔日的沃野良田已成了今日6 5万平方公里荒无人烟的塔尔沙漠。
文明古国的中国亦不例外,曾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化,象征富庶繁荣的黄河,由于人们长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今天已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年平均泥沙流量高达1 6 亿吨。
综上可见,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显示了人类辉煌的聪明才智和创造
力,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自然财富和对地球家园惊人的破坏力。
但这不能归咎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及其迅猛发展,而主要是由人类主观意愿及其活动的重大失误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继续生存,还是自我毁灭? 只有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人类的命运,否则,别无出路!通过这场革命,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已的行为,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途径,建立起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休戚与共的“绿色文明”,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的目标。
人类每一次的进步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降临到人类的身边。
世界范围内地震、海啸、洪水、干旱、台风、雪灾如此频繁的发生,极端天气高温、极寒等异常气候时有发生,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再不行动起来人类将面临一场大的灾难,正如电影《2012》所描绘的那样。
2008年中国四川8.0级大地震死伤人数数以万计,无数的房屋倒塌,给人们当地人带来巨大的灾难。
201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遭遇特大干旱,湖泊干涸。
与此同时中国也遭到了旱灾。
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
2011年7月底,泰国南部地区因持续暴雨而引发的洪灾,时间长达数个月,首都曼谷也无法幸免。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国内观测史上最大的里氏8.8级地震。
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大范围地区,并使日本核电站泄露,严重威胁这本国人民的安全,使日本许多人家遭受毁灭性打击。
灾区很多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烧毁,还有一些被海啸冲走,损失惨重。
2011年6月4日,智利南部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火山岩灰,并出现火山闪电现象。
大量火热的火山灰及石块上冲云霄达10公里,导致航班取消,附近3500多人撤离。
在这些灾难面前,人类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大自然会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反作用,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一直以各种人类已认知和现在还无法认知的方式处处对人们做着相应的报复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报复活动是一个自动启动和运转的系统工程。
这种报复以各种自然现象而出现,自然灾害算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一种,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将是非常严厉的。
人类的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有自然界给予相应的反作用力,而且报复力度与发展程度相当,渠道多样。
所以我们不要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小小成绩而妄自菲薄。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后出版了《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专著。
从那以后,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便列人了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始取得了积极成果。
可见,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亦于1992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其中11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60多个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首脑会议。
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也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世界各国相继开始提出政策来保护环境,2005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第三
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了到2020年的发展方向。
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涉及环保问题的指导原则是在环境极限之内生活,即尊重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化的极限,为此要改善环境并确保生活需要的自然资源不受损害并世代保存。
关于环保问题的优先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环境,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环境极限,改善已经严重恶化的环境从而确保人人拥有良好的环境,并制订一体化的政策框架应对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的其它三个优先目标,即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以及可持续社区都充分体现了环保概念。
英国的环境保护已步入正轨,欣欣向荣的英国屹立于英吉利海峡。
美国现在也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体现在农业方面,强调依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美国自从早期移民开垦土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后,就着手对防治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技术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通过立法,重视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美国著名学者R·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使美国人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威胁。
这本书引起了一场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空前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4月22日地球日的诞生。
地球日标志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走向高潮。
在这一时期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美国环保署也相继建立。
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对亚马孙热带雨林资源的保护,组成了分别由总统和环境部长亲自牵头的各种委员会,拨巨款建设“亚马孙环境卫星监测系统”,制定了有计划的采伐森林资源的法规。
巴西政府已宣布无限期地停止审批授权新的采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申请。
与此同时,巴西政府继续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大西洋沿岸森林带。
巴西政府正在筹措1.5亿美元,用于保护大西洋沿岸森林计划。
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方面,巴西政府制定了水法和各种规章制度,从联邦政府到州和市镇各级政府均设有负责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部门,并同各地民间保护水资源和环保组织相配合协调和解决各方在用水问题上的纠纷,监督执行水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政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注重统筹兼顾,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入晋工程等。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线路科学选址,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加强非牧场草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监管。
3、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
4、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禁止一切形式的违法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
5、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审批,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沿海防护林,建立休渔期制度。
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采矿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7、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通过严格执行以上7方面内容,中国的环境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是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让世界重新美丽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在环保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
成绩,森林的覆盖率有所扩大,一些快要干涸的湿地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一些面临灭绝的物种由于人类的保护也开始有所增加,被污染的水源有的已重新变得清澈,天空也开始变得蔚蓝。
但总体上而言环境问题依然很严峻,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
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方法与途径,人类要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基础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改变对自然破坏的方式和渠道来发展人类社会。
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的态度,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里的很小的组成部分,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粒灰尘。
人类可以改变自然,但自然更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和前景,人定胜天的思想在科学上讲是不正确的。
人类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行动置于科学自然的指导之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破坏自然界的活动,要提升到全人类社会的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上来加以限制,如限制全球核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减少对自然界的深度破坏,限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减少对自然界浅度的伤害等。
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对自然界造成不必要的破坏等。
人类应当对自然界的破坏做相应的补偿,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那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在所难免,人们只能通过对自然的补偿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应当不断的投资于对自然界的修补活动,减少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如增加绿色植被,加强天然林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等,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人类正逐渐学会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既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有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人类也应该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我相信人类经过努力必将进入一个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崭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生态中国网/wz/
2、人民网:/GB/18065831.html
3、公众环境研究中心:/alliance/gca.aspx
4、李志刚:《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十五期。
5、蔡拓:《论生态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二期。
6、毛文永、李世涛:《中国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7、钟述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8、何新华:《人类与生态学、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与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3月第13卷第一期。
9、任继周,胡自治,张自和,侯扶江,陈全功;《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J],草业学报,1999年S1期。
10、《世界环境十大问题》,人与自然,1998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