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2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版含解析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集训(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
明的精髓与局限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21·黄冈联考)据?左传?记载: "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那么材料反映了 "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D[端正民心不能概括材料中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 ,故A项错误;凝聚家族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意思 ,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 "礼〞的积极方面 ,且题干也未反映出等级||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可知有利于 "齐家〞 ,根据材料中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 " (治|国)〞 ,故D项正确.]
2.(2021·榆林一模)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这说明()
【导学号:96084006】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的性质
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的根底
C.新来统治者遭到坚决反对
D.周朝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A[根据材料 "其土既非周人所有 ,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 ,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可知 ,作者认为实行分封需要有武力作后盾 ,故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 ,但在材料
中未表达 ,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 ,且 "坚决〞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排除;D项符合史实 ,但在材料中未表达 ,排除.]
3.(2021·潍坊模拟)?礼记·乐记?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那么乱,过作那么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源于自然法那么B.表达神权思想
C.强调等级||对立D.标准社会秩序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礼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与秩序 ,因为和谐 ,万物能发育生长 ,因为秩序 ,万物能显现出差异.自然法那么在材料中未表达 ,故A项错误;神权思想在材料中未表达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没有秩序 ,就会造成混乱 ,强调以 "礼〞来区别等级||秩序 ,同时又以 "乐〞来调和 "礼〞的等级||秩序 ,两者相辅相成 ,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以此标准贵族的身份地位 ,标准社会秩序 ,故D项正确.]
4.(2021·晋中调研)||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 ,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 ,或‘国民的 ,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导学号:96084007】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打着 "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C[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的本质 ,与皇权至||高无上无关 ,故A项错误;(中|央)高度集权是官僚(政|治)的外表现象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
反而是在‘国|家的 ,或‘国民的 ,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 ,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 ,随意侵夺人民权益 ,故C项正确;材料 "不是被运用来
表达人们的意志 ,图谋人民的利益〞与D项表述矛盾 ,排除.] 5.(2021·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 "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 "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A[材料中 "以明人事 ,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 ,不逾次行〞表达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 ,到达社会教化的目的 ,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 ,而非职业官员 ,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 ,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 ,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由 "端平法度 ,万物之纪〞可知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 ,故D项错误.]
6.(2021·安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D[根据材料 "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 "中正官评议人物……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可知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B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 "决定〞作用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 ,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故D项正确.] 7.(2021·临沂质检)?辞海?称: "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
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A[根据材料 "唐朝 ,(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 ,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 ,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可知 ,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 ,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 ,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 ,故A项正确;
唐朝使职大量出现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 ,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切合题意 ,故C项错误;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切合题意 ,故D项错误.]
8.(2021·德州期末)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那么,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那么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原那么的变化 ,没有涉及政区数量的变化 ,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盛行 ,而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 ,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那么来划分行政区域 ,以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故B项错误 ,D 项正确;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C项错误.] 9.(2021·石家庄一模)有学者指出: "(通判)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
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史一举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及其
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导学号:96084008】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
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
C.经济开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
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
D[通判 "有按察之名 ,无事权之实〞 ,这符合宋朝分化事权的做法 ,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加强 ,故A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的省一级||司法部门 ,与材料中北宋地方权力调整无关 ,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地方制度转变是经济开展的结果 ,故C项错误;
北宋地方权力调整 ,通判的权力受到限制 ,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故D项正确.]
10.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开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那么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那么主要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大原那么 ,A项在材料中未表达 ,排除;根据材料 "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 ,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可知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故B项正确;行省制的推行使 "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 ,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 ,C项颠倒因果关系 ,排除;材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故D项错误.]
11.(2021·德州模拟)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
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是皇帝的倚重使内阁大臣的权力增加 ,故A项错误 ,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反映的问题 ,与外戚权力无关 ,故C项错误.]
12.(2021·洛阳第|一次统考)雍正初年设军机房时,仅为处理西北军务,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说明军机处() A.可以防止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征
B[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 ,军机处(房)从只是临时负责西北军务到专管(全国)军务再到成为(中|央)机构并知会各省 ,这表达了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的开展历程 ,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 ,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1·洛阳第|一次统考)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5分)
【导学号:96084009】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 ,盛于唐、宋 ,经元、明、清 ,至||清末方废除 ,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 ,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即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抗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 ,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开展 ,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 ,尤其两宋的320年间 ,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 "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 ,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 ,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
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 ,以载道的 "四书五经〞为核心 ,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 ,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至||1895 -1905年间 ,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 ,称 "科举一日不停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 ,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 ,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开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 ,影响(政|治) ,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 ,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 ,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 ,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 ,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 ,开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 "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 ,急迫间未能学到 ,于是(政|治)失却重心 ,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根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12分,不得抄袭原材料)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中 "科举之制始于隋 ,盛于唐、宋 ,经元、明、清 ,至||清末方废除〞 "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 ,其特征为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 ,方式相对标准、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开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 "科举制的开展 ,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 ,尤其两宋的320年间 ,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 ,的观念〞可知扩大了统治根底;根据材料一中 "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 ,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 ,
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可知其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根据材料一中 "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 ,以载道的‘四书五经 ,为核心 ,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 ,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可知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 ,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有利于推动古代教育的开展 ,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第(2)问 ,第|一小问即从中|国近代的阶段特征和科举制的弊端角度答复 ,如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 ,近代工业的开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 "科举被废之后 ,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开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 ,影响(政|治) ,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 ,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 ,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 ,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 ,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 ,开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可知 ,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开展 ,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 ,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开展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答案】(1)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标准、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开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任答三点即可)
价值: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开展,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稳固了封建统治根底;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开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开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
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开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14.(2021·南充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局部)
今名古都名称定都次数
西安镐京、长安9
洛阳洛邑、洛阳8
北京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5
南京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8
开封大梁、开封府、东京7
安阳殷、邺城5
成都成都4
杭州杭州、临安 2
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解析】提炼观点可以从都城的位置变化归纳观点 ,即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也可以从都城选址的因素归纳 ,即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选择第|一个观点 ,需要结合古代||王朝都城的变化分析;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 ,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分析.
【答案】例如一:
观点: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
阐述: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天然屏障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御优势;隋唐定都长安,但同时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随着经济重心南
移,宋朝先后定都开封和杭州;明朝定都南京后为制内御外迁都北京.总之,历史上各朝代选择都城,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开展和加强边防的需要.
例如二:
观点:古代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阐述:(政|治)因素:便于稳固统治,制内御外,如明迁都北京;战乱、少数民族的威胁,如南宋定都杭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如孝文帝迁都洛阳. 经济因素:经济兴旺、富饶,交通便利.如汉代长安、洛阳.
地理因素:凭险可守,便利的交通运输.如隋唐长安、明代南京.
所以各朝都城的选定适应了当时形势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开展影响深远.(其他例如略,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