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教材解析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岀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月迹》处在本单元的第四篇,是略读课文。

关于语文要素的落实,课文前这样要求: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这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找月迹,在找的过程中体会月迹的动态之美;二是把写得好玩有趣的地方通过朗读分享绐同学。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聚焦在“怎样写出动态美”这个关键点上。

1.拟人手法。

作家笔下的月亮是有脚的,像个淘气的孩子。

这是本文独特又新奇之处,使得文中的月亮读来富有变化,饶有情趣。

月亮在不同的地方都留下了足迹,这让寻找它的孩子是多么惊喜雀跃啊!作家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写活了。

一个“溜”字,将月亮悄悄地不被人察觉地爬着竹帘格儿,出现在穿衣镜上的神奇之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一个“爬”字,充满了魔术般的气息,与之相随的是月亮奇幻的变化。

2.写出变化。

作家笔下的月亮充满动态美,这种变化之美,带给我们无尽的趣味。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它在窗前的穿衣镜上,由一个白道儿,变成半圆,再变成满盈的圆,慢慢又
亏了,最后全没了踪迹。

它在院子里的天空,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还在院里的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

它在院门外的小河里,河水细细的,灿烂地闪着银光。

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它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小小的。

3.侧面描写。

在寻月的过程中,一路伴随惊呼。

作者细腻的感受更衬托出了追寻月迹的趣味盎然。

初见镜中月,我们都高兴起来,月亮由圆而亏,最后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三妹说月亮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听奶奶说月亮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得月亮,大呼小叫,惊喜万分。

在弟弟妹妹眼中看到小小的月亮,顿觉满足,月亮竟是这么多,它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每个人的。

这样的月亮好玩又有趣,这是儿童眼中的月亮,别具一格又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略读课文,应该让学生独立寻找月亮的足迹,交流、朗读有趣好玩的地方,从而发现作者让月亮富有动态美的写作秘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