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本文从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授课方式等方面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成功做法,并据此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标签: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课程
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确定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环节,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规划,也是检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准绳。
本文将重点从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并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美国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多元化,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创造了专业式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科学探索,培养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提高高等教育学术水平;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造就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为目标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和以培养实际工作者为目标的教学式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前者作为一种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其培养过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开发的紧密结合。
后者注重知识的职业性与实用性,教学的特色之一是运用案例组织教学。
主要服务于综合的技术和管理岗位。
2.学习年限方面,美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招生和培养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利,这就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也因导师、因学生、因课题而异。
对于硕士生,最少的可以一年毕业,获得课程硕士学位;一般的是2-3年,获得文理科硕士学位;最长的可以达到5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如美术、工商管理等),这些主要取决于学生的选择。
[1]博士研究生不同专业学制差别较大,从4年到10年不等。
一般来说,工科,理科为4-6年,而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等为6-10年,是个比较艰巨的过程。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要求较高,不容易过关,而且只要注册就不能随意退课。
为保险起见,许多研究生往往会自觉延长修业年限;且研究生院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也不鼓励研究生在一学期中选修过多课程。
因此,很多研究生4~5年才能拿到学位。
3.美国研究生教育采取学分制。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选课、实习和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折合成相应学分加以量化,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从理论上说,全日制研究生如果每学期选修3至4门课程,通常可在2至3年内获得硕士学位;在职生的学习年限要长些,实际情况复杂得多。
[2]美国很重视课程的学习,对研究生修习课程都有明确的学分规定,一般为30~36学分;有主修和辅修之分,
其中辅修约9~10个学分。
4.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比较规范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课程体系和编号目录,开课的课程都有明确的授课目的和明确的教学计划。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硕士研究生注重基础课程教育,一方面,美国各大学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
另一方面,要攻读博士学位,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必要的。
因此美国对硕士生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训练,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都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占到一半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
博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另外设立专题课程,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每学期都开设各种讲座。
美国在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如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
纽约大学法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法律以外的课程,涉及经济、心理学、医学、历史、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3]。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既坚持了学科专业内在的培养目标要求,也兼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专长,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应对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授课方式上,美国硕士课程的授课方式比较多样化,主要有三种:传统的教授主讲方式、研究生班的研讨会和导师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就时间安排来说,教授主讲课的课时占五分之三,其余的五分之二是任课教师指导下的研究生专题讨论。
科研实践课一般由学生围绕一个颇具现实性的课题自主提出小型的科研计划,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最终写成一篇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
该课的授课时间比较灵活,可视情况而定。
二、日本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层次化。
日本的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主要培养社会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而博士生教育则重点突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要求博士生的研究要有新的学术贡献,培养其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2.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课程和专业学位三个层次。
硕士课程(包括一贯制博士的前期课程和一般的硕士课程)的学制一般为2年。
博士课程(包括一贯制博士后期课程和一般博士课程)的学制一般为3年。
但现在,日本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开始弹性化,已初步跳出过去四(学士)、二(硕士)、三(博士)的框框,而采取更灵活的弹性化政策。
例如,优秀本科生可从三年级后直读硕士。
有两年以上研究经历的学士,可越过硕士阶段直接攻博。
具有一定研究经历的或实际经验的高专毕业生可进入研究生院深造。
很多大学还通过特别选拔招收研究生制度从社会在职人员中招生,等等。
3.课程的学习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规定,研究生必须修满30个单位以上的学分。
在教学管理上,学分的互认范围不仅扩大到国内大学之间,甚至还与国外数百所大学缔结了学分互认的协定。
4.日本研究生课程中选修课占大量的比例,这就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日本博士研究生几乎没有必修课,课程设置非常灵活,要求学满30学分,开设的课程却是30学分的几倍,上哪一门课,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自己选择,指导教师和学校不会明确规定必须上哪几门课。
所开课程几乎涵盖整个学科的全部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是真正的宽口径。
[4]日本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实践,重在培养有一定研究能力并能贡献社会的人才。
在研究生课程中一般会安排实践调查等内容。
日本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不设外语课,但外语教学却贯穿于研究生教学的整个过程。
理工科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基本上都有一门全英文教学的本专业核心课程讨论课,将英美本专业学术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作为教材。
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国际学术报告会,这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有极大作用。
三、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研究生培养计划创新
1.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在每一种学位中,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订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另一方面应当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出发,取长补短,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多元目标,并不意味着一个高校或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也完全按照此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教育科研资源、文化传统,在注重保持原有传统和特色的同时,强调培养能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高级专业人才。
2.学习年限的弹性化。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缩短学习年限的趋势,我国高校也应当改变“一刀切”的现状,根据专业、类别设置不同的学习年限。
如北京工业大学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确定为3年。
原则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年。
此外,在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可根据学科的培养特点,对学制进行试点调整。
3.在课程设置上,扩大选修课范围,突出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改变将专业学习局限在单一的专业领域的做法。
目前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其专业背景、求学目的也多种多样,生源的参差不齐给统一的教学计划实施带来了困难。
课程修习的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可以体现对不同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的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也能兼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专长。
4.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我国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还是以固定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教学内容往往易于为陈旧、狭窄的教材所束缚,不利于研究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探索。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前沿发展动向及时地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和领悟。
[5]
5.教学方式上,在研究生课的教学中减少讲授成分,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适当引入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广泛推广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校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积极引导研究生不断探索本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
转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探索研究与自主学习中主动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涛,史长丽.国外知名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6.
[2]贾莉莉.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8,(9).
[3]瞿伟,刘晓武,李鸣放,黄晓玫.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分析——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创新论坛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5).
[4]王红梅.日本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5]沈滢,张云辉.从日本研究生教育特点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