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春之歌心得(精品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青春之歌心得(精品10篇)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1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
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
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
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
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
思想上的初
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
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
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上战场当红军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层次的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袭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
正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具有较深的典型意义。
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林道静这以形象,真实地概括了三十年代初期我国革命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形象地反映了“共产党是救星”的历史真实。
林道静的道路,就是自觉地改造自己,无情地割掉资产阶级的尾巴,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道路。
林道静的道路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是青年人唯一的引路者和保护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和保护,就没有青年人的前途。
个人的奋斗毫无出路,只有吧自己献身给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才有开阔的胸襟和巨大的生命力,他的青春才会发出光辉。
这正是林道静这以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光辉的共产党员形象,作者是把他们当作“党的使者”来塑造的。
他们不但具体地帮助了林道静成长,成了林道静的最关爱、最敬佩的引路人,而且他们以自己刚毅、顽强的性格和对党的忠诚,教育和影响着其他的革命同志和周围的进步青年。
他们是知识分子的精粹,是无产阶级的先锋,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道静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投身实践,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国家栋梁,才有光明的希望!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2
我看了《青春之歌》这篇小说,使我流连忘返小说写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作者是杨沫,这是她第一篇小说。
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她叫林道静,她为了寻找个人出路,为了逃避给男人当“玩物”的命运,所以踏上了流亡之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去做代课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同生活,从小孤苦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但是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困难,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不希望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觉醒,决心离开自私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读了这篇小说,我感觉林道静是个热爱祖国的人,林道静就是塑造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给我的启发就是要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前途,也才能有真正的美丽青春!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3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这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的场景,细致的雕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主人公林道静,为了反抗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作品中的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的成长是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在曲折艰难的道路行走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
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
由于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因此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
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回首看看现在,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
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
而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
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青春是人生必须经过的一段时期,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其一生中特殊的价值,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正值青春的我们正应该无愧于青春的名词,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正是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时期。
可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无愧青春呢,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网游的虚幻中,难以自拔;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颓废的酒吧,醉生梦死;有的人把青春献给了懒惰与放弃,忘记理想。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4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
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伟人说过,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
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
”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
林道静在党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最终决定跟党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康庄大道!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
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
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跟随林道静一起,追寻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5
说实话,如果不是作业要求,我绝对不对读这样的书。
全篇充斥着知识分子的口号,即使是没有经历过革命,一个大学生的天真和幼稚也让我吃惊。
林道静,*主人公,在生活中收到马克思主义的感染,渐渐成长的故事。
在家中受到阶级压迫,跑回乡下投奔表哥不成,后在乡下教书,余永泽闯进了他的心。
他的浪漫和口才打动了她。
后林发现自己乡下教书工作的丑相,再次逃离回北平。
这次她和余永泽结婚(?),但在日常生活的琐屑中发现他自私冷漠的本性,此时她又心仪了另一个人,卢嘉尔。
卢是一个北大的革命卫士,领导学生运动,他的渊博和稳重的魅力征服了林,解脱她的日常生活。
她也渐渐的在卢的影响下阅读进步书籍,后决心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革命过程中,卢被敌人捕押,在狱中受尽折磨死去。
后她在进行组织工作时也被捕押,在狱中顽强抵抗,后被释放。
受到组织上江华的知道一步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党员,同时和江华修成正果。
先讲个轻松的,我读完这本书想起了一句话,女人可以因崇拜产生爱情,男人因怜悯产生爱情。
这句话是对本书感情的真实写照。
先是余的浪漫,后是卢的魅力,再是江的踏实,本书的男人都是在境遇上强于女主的。
女主有充沛的热情和悲惨的命运,感情线发展的倒是很合理。
再说到*中的革命斗争,爱国的斗争本应该让人热血沸腾,只是我觉得本书有点像喊口号,一点也无法让我融入进去,那些时时刻刻挂在口中的阶级倒是让我想起十年动乱。
文学史对这本书评价颇高,说是融合了杨沫本人的生活经历读来亲切感人……有点扯,我觉得书中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过重,以女主人公为代表,一个从小受到这样遭遇不断漂泊的人生经历能有这种单纯的思想我也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学生运动常常造成较大的流血牺牲也不进行反思,狱中的折磨片段太英雄主义,即使有坚贞的精神,身体也是肉做的,无法想象她的描写是不是全是自己的想象。
这样的政治颂歌高于生活,过度拔高每一个人的精神,读来千篇一律,确实一本就够了。
这两颗星我也不知道我自己给的什么……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6
钟声一次次在耳边回响,又是一天过去了,看着眼前这本《青春之歌》,似乎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波澜,追随着那位叫林道静的战士,从懵懂无知,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一步步的学会对抗,学会坚强,追随青春的脚步,从生命的冬天走到春天,经历的,实在太多太多……
冬天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它留给你的,也许是冰冷,也许是畏惧,但是,面对生命的冬天,我们应该去战斗,去对抗,就像林道静那样,学会去克服冬天的寒冷,去挑战那没有温暖,只有私欲和利益的冬天!
还记得书里中有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只要对抗生命的严冬,春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
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啊,迎来的,是人生的春天,十五六岁的我们,生命中处处是花香四溢,也许,谁都不能体会到,同样是花季少女的林道静,在当时那种社会饱受的轻视与屈辱,但是我们看能感受到的,是她那追求生命希望的精神!她那种力求摆脱生命的枷锁,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
是的,没有夏日炎炎酷暑的磨练,就不会有秋天硕果累累的喜悦——一边是平庸安定的生活,一边是困苦艰险的革命之路。
我想,面对这个抉择,很多人都会泰然地选择安定的生活,但是,她,林道静,这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毅然地选择了那条风雨之路,也许是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也许是上天注定让这个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追逐她的青春梦想,在炎炎夏日,一个嬴弱的女孩,独自对抗着电闪雷鸣,多少次的失望无助,多少次的痛苦泪水,练就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
”谁又会知道,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林道静又有着多少思念与温馨被回忆起——作为女儿,她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作为妻子,她有着对温馨家庭的回忆,然而,她没有忘记,她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她不能停下,她要追求希望,她要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7
《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林道静,一个不满于大地主家庭黑暗统治而出走的中国版娜拉,遭遇现实种.种挫败后,跌入幻灭的泥潭,以自杀来表决她对社会的不满,适逢北京大学生余文泽,把她救回,继而两人相恋,但由于余永泽平庸、自私、琐碎、两人的婚姻成了林道静的牢笼,使她无法实现自身独立的价值。
两人政见上发生了
分歧,使富有正义感的林道静毅然与余永泽决裂,走上民族救亡的革命道路。
在接触到先进知识分子成员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人后,逐渐使林道静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从民族矛盾上升到阶级矛盾,从个人奋斗,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阶级斗争和树立革命英雄主义,为劳动人民大众而奋斗。
在革命战乱的年代,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轰轰烈烈投身革命,为国家民族,为劳苦大众的自由而斗争,像卢嘉川,江华等先进知识分子。
一是如鲁迅笔下待以疗救的“中国人”,他们身上有着“中国的顽症”,有些人对革命充耳不闻,这是普遍存在于人民当中;有的但求自身享乐;对国家民族命运视而不顾,如自私自利的余永泽和白丽萍;有的甚至是更耻于这些的,以革命烈士的鲜血来疗救自己,使自己平步青云的人,如戴瑜。
而主人公林道静正是怀着正义感和对自由的追求,慢慢地从对革命的无知走向革命。
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没有被压迫,被统治的困况;在这物阜民丰的时代,我们不乏物质的享受;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没有失去自由的苦恼。
我们所缺乏的不是知识,是像林道静那样积极拯救党国的热情的求知若渴的心,和对人民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那份心,只有对追求有着这样的热情和这样的心,我们才不会对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是上升到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的文学造诣层面上,也以这样的知识回馈国家。
也只有这样的一份奉献自我的心,我们在是非曲直、善良的十字路道口上,才不会迷失自我,而做法正确的选择。
《青春之歌》经过了半个世纪多的沉淀,它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跨越了历史的隧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与意义依然清晰可见,仍可以引起我们这代人的深刻的反思。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8
近日,根据江桥镇第二届“党员学习月、百姓学习周”活动的实施意见,劳动保障事务所党支部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五个一”系列学习活
动――诵经典谈体会。
我支部党员干部阅读了《长征》、《青春之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通过仔细品读《青春之歌》了解到:以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
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伟人说过,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
”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
林道静在
党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最终决定跟党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康庄大道!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
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
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跟随林道静一起,追寻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通过学习,全体党员干部们受到一次形象生动、刻骨铭心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家深深受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感召,纷纷发表感想和体会,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工作,立足本职、心系群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切实把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转化为精神动力,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学用结合,以积极的敬业精神、优质的服务理念投入工作,使我镇劳动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读青春之歌心得篇9
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