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精神(深圳与哈尔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文精神(深圳与哈尔滨)
城市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城市的价值理念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高度凝练的概念,其内涵丰富且歧义丛生,以至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给出各自的定义。

但有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即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底蕴和根本价值追求,是一种源于传统、基于现时代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素养的总和,也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魅力所在(所谓“个性和风格”)。

并且,城市人文精神可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无穷动力,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对城市人提出的要求。

进而言之,人文精神是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贫乏和空虚的,尽管可能会有暂时的繁华与喧嚣,但仍如同无根之浮萍,不过是浮华的灯红酒绿的汇集地而已,经不起历史岁月的打磨。

只有城市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才能代表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生命力,也才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近几年来,在国内其他城市中,培育和确立城市精神已渐成社会时尚。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呢?
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从有形的城市地理位置、传统布局、建筑形态、景观风貌、到无形的民风民俗、人物典故、历史事件、传统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产中汲取营养。

人文精神要具有时代特色,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文精神也只能来源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城市人文精神,必须是从广大市民进行价值实践活动的新鲜经验中,感悟、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

所以,它始终是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为一体的。

注重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协调统一。

人文精神还需面向未来,必须具备较强的先导性,前瞻性,能够正确把控城市发展的宏观方向。

一、哈尔滨
首先,来看哈尔滨的历史。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

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建国初期和“一五”时期,“南厂北迁”16户大中型企业落户哈尔滨,迅速成为一个老工业基地。

“三大动力”、“十大军工”名扬全国,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农林机械、工程机械、电工仪表、亚麻、铝镁加工材,以及飞机、坦克等军工产品,在全国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96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沪、京、津、沈,列全国城市第5位。

进入六十年代,哈尔滨市工业转入平稳发展阶段。

随着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加剧,投资渠道单一、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等原因逐步老化。

九十年代,在国家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政策下,形成目前“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

总体看,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经历了五十年代迅速形成,六十至八十年代平稳发展、渐趋老化,九十年代以来在困境中调整改造、再现生机的演进过程。

目前,正处于调整改造的攻坚阶段。

让哈尔滨人记忆深刻的1932年、1957年和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

1932年那次,哈尔滨变成了泽国,街道可行船,当时哈市共有38万居民,受灾居民达到2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2.6%。

1957年和1998年那两次,一次比一次凶猛,但哈尔滨固若金汤。

全城百姓众志成城,体现了无私奉献,战天斗地大无畏气概的抗洪精神,犹如现在高高耸立的防洪纪念塔,成为哈尔滨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党全国在“要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把人民防空摆到了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位置。

1973年,考虑到哈市是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原来修建的小干道幅员小、质量差,适应不了人员机动疏散和作战需要的情况,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和“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大型机动干道工程,并于1973年8月1日经省委批准,取名“7381”工程。

经过6年连续施工建设,完成工程埋深21米、高6米、宽7.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干道工程111800平方米,干道全长9.5公里。

在大规模地构筑防空工事的群众运动中,哈尔滨的人民,从工人到机关干部,从青少年学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祖国、保卫哈尔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镐一锹,挖洞不止,打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示了伟大的创造力。

为了培育和确立具有时代内涵和鲜明特色的哈尔滨城市精神,我们应遵循如下原则,即要将弘扬优良传统与克服自身弱点、对哈尔滨的希冀与期盼结合起来,注重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哈尔滨原有的城市精神,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诸如,饱含着战天斗地大无畏气概的抗洪精神,犹如高高耸立的防洪纪念塔,成为哈尔滨人心中永远的丰碑;作为拓荒者的祖辈和父辈所具有的开拓创新精神,如今依然在后人的血脉中流淌;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其自身所具有的顾全大局、服务全国以及哈尔滨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这些优良传统均延续了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代表着城市建设的辉煌与荣光。

另一方面,毋庸讳言,在哈尔滨的一些市民身上,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的性格特征。

因此,我们必须要克服保守心态,树立起开放和竞争的意识,培养平等、诚信等市场经济的品格。

哈尔滨市政府在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人文精神,必将成为促进哈尔滨不断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挖掘利用哈尔滨历史人文和自
然景观资源,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围绕城市建筑特色,搞好城市风格总体设计,突出欧陆建筑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发展并彰显城市独有的特色风格;把哈尔滨初步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大都市。

二、深圳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

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

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

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

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的城市精神具有以下特质:
特质之民本
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第一追求。

以人为本,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深邃的思想精华,时代发展中进步的精神高峰。

在深圳,已经被深深地刻在这座城市的人文品格之中。

20多年来深圳从容下笔,将“利民、裕民、亲民、惠民”的执政理念内化为城市的人文精神。

特质之敢闯
敢闯敢试是深圳最大的竞争优势。

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已深深烙在深圳这座城市的肌体上,成为城市人文品格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特质之务实
一切以实效论英雄。

深圳人深得实事求是的精髓,鲜明而强烈的务实精神,已经沉淀为整座城市的人文品格。

不是猛龙不过江,一切以业绩论英雄,一切以实效论英雄,这是深圳人的共识。

特质之创新
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

创新,是深圳发展的原动力,是这座城市“软实力”中的核心部分。

深圳,既是创新的产物,也是在创新中不断创造的奇迹。

特质之包容
开放包容的深圳海纳百川。

深圳的包容性强,在于对各种进步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各种进步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接纳。

海纳百川,拥抱世界。

开放,是
这座城市二十多年来发展变革的一根主线。

特质之竞争
竞争拼搏追求卓越融入深圳人的血液。

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竞争上游,追求卓越,是深圳这座城市、是深圳人不断超越自我的一大精神支点。

特质之求知
深圳因读书而受人尊重。

深圳人的求知精神正引领着这座城市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诉求,成为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读书正成为深圳人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

特质之崇文
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

丰富的文化生态,郁郁葱葱的文化绿阴,成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强劲的向心力。

深圳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开放的,充满再生性。

特质之关爱
“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

深圳,逐渐形成了超越传统、走向现代的新型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

充满爱心,乐于奉献,深圳人的自觉行动,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一大品格标志。

特质之法治
法治精神是深圳健康发展的保障。

依法治理、崇尚法律、依法维权、维护法律等构成的法治精神,是深圳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崇尚法律学习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威严,理性依法维护权益,越来越成为深圳的一种风尚。

未来发展趋势: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区域和国际地位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利用、区域经济要素市场培育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联手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保持城市人口适度稳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先进文化。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不能让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更不能让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副产品,我们要把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当作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这种精神,来造就城市的灵魂。

首先,这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可是,我们必须看到,其中的很多内容,如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社会和谐等,都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提倡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把人的理念、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所以,强调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就是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

其次,这是深圳特区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之选。

在中国的版图上,深圳是一座特别的城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使命和追求。

特区成立之初,深圳的角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不仅证明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也通过持续的高速发展,让深圳变成了一座人口过千万,GDP超过五千亿元的大城市。

作为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家园,深圳不可能永远做经济试管里的试验品,不可能永远满足于一个超级开发区的角色,它不仅是一千多万人工作的地方,更是一千多万人生活的地方,它要成为市民安居乐业之所,就不能只有高楼,只有工厂,它还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文化建设,要有以人为本的政府,要有守望相助的市民,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来打底。

第三,这是深圳为了实现自身城市目标的必然之选。

这些年来,深圳从不同的角度为自己确定了很多城市目标,比如说国际化城市、创新型城市、全球先锋城市等。

可是,要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指标是不难达到的,难的是在文化上获得大家的认可。

要想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城市,不管是区域影响力,还是全球影响力,都是既要有经济的能力,更要有文化的能力。

甚至文化的辐射能力更加重要,更加持久。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纯粹的工业中心城市是有的,但纯粹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不存在的,全球所有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都是文化中心,都有城市特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因为高端产业、高端人才从来是和高端文化无法分割的。

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20多年,深圳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通过认真梳理这座城市在创造奇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文基因和精神特质,不断地加以总结、提炼、培育和发展,无疑将引领这座城市由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