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二章《运动的世界》word全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学习目标
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请你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运动的世界
活动1:请看教材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运动的描述
活动2:①阅读课本19页内容,思考:
(1)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
说明
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世界的美好,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效果更好
本环节意
(2)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②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
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花花跑动却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活动3:探究“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⑴讨论:
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
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⑵总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你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了吗?
⑶分析:
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②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③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在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实例,为“参照物”做下铺垫
本环节采用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要完全交给学生,可采用小组互相置疑,在矛盾碰撞中理解“参照物”,从而明白分析运动静止是离不开参照物的
活动4: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分析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课前准备
2.家庭实验:
请你测量:1、你的拇指指甲的宽度,中指和手臂的长2、你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测量单位
活动1:阅读课本p21p22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什么要制定国际单位制?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会吗?
50 nm= m 5 h= s
⑵观察三角板和米尺看看1cm.,1dm,1m究竟有多长?
⑶填写单位:啤酒瓶高29 珠峰高8.84
说明
本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及练习达到以下目的:知道常见长度,对单位大小有个感性认识
二、测量活动
活动2:想一想为什么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测物体?说说你了解的测量工具:
活动3:
1.阅读课本P23,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后,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填表。
2.练一练::
①.如图2-2-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
②图2-2-2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本环节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测量工具例如,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让学生了解要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并不是越精确越好。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在做测量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和记录数据中的错误,并注意纠正,总结及巩固练习,用实物投影效果好。
活动4:
⑴完成‘活动2’长度估测和课后作业1,
⑵完成‘活动3’时间的测量,
⑶完成课后作业4
三、测量误差:
活动5:阅读P25信息窗,交流并思考:
⑴你与其它同学对比测量数据,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不同?怎样才能减小误差?
⑵李明同学对于同一物体进行五次测量,记录如下:15.2cm
15.1cm 15.3cm 17.3cm 15.3cm 其中有一次测量明显错误,它是(),该物体的长度为()。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估测”记“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多求少法,应注意不仅让学生说出结果更要说出所采用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本环节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注意让学生区分“误差”和“错误”
第三节快与慢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科学的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课前准备
3.家庭实验
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用表测出你上学路上所用的时间。
2.自带物品
玩具汽车、手表
3.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活动1:把你家庭实验测的数据和同学们的相比较,讨论以下问题:
1.你和同学谁从家到学校运动的快?
2.你认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需比较什么物理量?
3.如何比较这两个物理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
4.认真观察图和同学讨论:
图甲是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
说明
复习巩固路程、时间的测量;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习兴趣,也容易让学生找出比较快慢的两个因素。
巧合的话,有的路程、时间相同,可以降低比较快慢的难度。
图乙是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
活动2:阅读教材第26页,第一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速度是指,它是采用
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2.公式为。
3.国际单位制中是,常用单位有。
4.请试着推导出它们的换算关系1m/s= Km/h。
5.计算出你上学路上的速度,并与同学比较运动的快慢。
6.速度的变形式为:、。
活动3:测量你带的玩具汽车的速度
原理:
需测量的物理量:
速度的大小:
活动4:阅读教材第27页,《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其他测速度的方法。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活动5:回忆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各种物体运动的特点,思考以下问题。
1.按照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可把物体的运动分为哪两类?你能举出实例吗?
2.在直线运送中,按照速度是否改变,又可分为哪两类?你能举出实例吗?
3.观察图2-25,并计算出速度。
你能判断出汽车做的什么运动吗?它的运动有有什么特点?
4. 观察图2-26,并计算出速度。
你能判断出天鹅做的什么运动吗?它的运动有有什么特点?
5.你上学路上的运动是怎样的?我们求出的速度是你上学路程上的什么速度?既巩固公式的计算,又明确速度大小和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师提供直尺
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物理来源于生活细心的观察。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在乘车时,认真观察、体验汽车的行驶情况,通过速度仪记录下当时的速度。
2.自带物品 手表
3.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如下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猜想与假设: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 ,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 ,再利用速度公式 计算出小车的 。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 和 ,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
说 明 学生初次经历科学探究,所以设计一个比较简单的、容易测量的实验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
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思考:
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右图中标出来
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
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
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
六、评估交流:
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
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